龚向玲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格调清新淡雅,浸润着“闲”“静”的禅意,在《辋川集》中,诗人运用青、白、翠、绿等色彩,描绘自然山水景色的同时,也抒发着内心归隐山林、热爱宁静、热爱自然的心境。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色彩
《辋川集》中的色彩,不似《辋川别业》中那般鲜丽、热烈:“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却都是清的、淡的、浅的,即使是被光影调浓了色彩,也是幽深幽静的绿意。《辋川集》 20首中出现了14处表现色彩的词,其中青4次,翠2次,绿3次,白3次,红2次。从色彩的运用来看,多用冷色调,且主要用青、白两种颜色。青、白两种颜色清新素雅,纯净澄澈,给人感觉宁静淡然,能够使人的心境淡泊。王维喜爱画泼墨山水画,而泼墨山水画中,是用水墨进行勾染,用墨彩来表达色彩。水墨画中的青白二色都是用来写物的手段。青、白二色相互映衬,使诗中充满了清净淡雅的情趣。
晚年的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半官半隐,归隐山林,修心养性,闭门焚香。虽然不如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而是选择“半官半隐”的道路,他的“归隐”也有走“终南捷径”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辋川集》中,更多透露出一种随缘而适的淡泊。因为内心的纯净,所观万物也是明净澄澈,白色和青色最能表现此种心境。在《辋川集》中,诗人用画家般的笔触,去描画着一幅幅自然抑或是内心中的场景,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水、云、雨,都浸染着一层生命的绿意,幽静的绿意。
《辋川集》中的绿,不仅是淡雅素净的,更是蕴含着自然的轮回、生命的滋长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无声无息地浸润在20首诗歌中,融汇着禅理、禅趣,升华成一种和谐自然的圆融之境。
一、绿的生命力
王维山水诗中,时常利用局部的“动”来衬托山水景物的整体的“静”,使周围环境静谧而不死寂,局部的喧嚣更突显大环境的幽静。而这局部的动,正是一种生命力,在自然中绽放了刹那的光辉,映照了整片的静寂。
大自然的生命力,体现在植物中,延伸为一片浓浓的绿意。呈现一片萌动的勃勃生机。如《柳浪》:“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美丽茂盛的树木,一行行倩影倒影在清澈的水中。微风吹动水面,泛起一道道涟漪,青翠的树枝和澄净的水面交映着,使这绿更清更纯。绿树碧水,在这样一片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已然忘我,伤感别离应该不能扰动此刻的情绪。
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生长在山林之中的芙蓉花,远离了喧嚣的人世,在山谷中静静开放。在一片没有声响,没有人迹的安静环境里,红色的芙蓉花一朵复一朵的开放,在这寂静的山谷中,自由自在的绽放它们的美丽,随后,又纷纷凋零。表面上看,诗人正站在这山谷之中,目睹着一片无人发现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诗人只是一个旁观者,诗人用客观的手法表现着花开花落,实为一种“无我之境”。而这自开自落,无人欣赏的木芙蓉花,却自有生命的完整,不因无人欣赏而遗憾。这种生命力,是诗人的心境与花的同化,“思与境谐”,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花开花落的自然生命律动之中,不因生喜,不以灭悲,人与万物浑然为一。
绿的生命力,体现在水、云、雨中,如《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山谷中的溪水曲折蜿蜒,深浅莫测。流水從石沙滩上急急流泻。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它把腿脚静静插在水中,树枝似的一动不动。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于是,小溪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诗中白鹭被流水惊飞,复而落下。诗人巧妙地以惊见静的艺术手法,这只被惊飞的白鹭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谧。这首诗中的绿意是一种活泼跃动的生趣,这首诗中的“画”是一幅活画,而在这“画”中又饱含了诗的意蕴兼诗情画意,包含无限的生机。
绿的生命力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幽静淡雅的环境中无声无息地蔓延。花不因无人欣赏而寂寞,而是静静地自开自落,独守生命的轮回。这种圆觉之境正如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所引冠九说:“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诗人心中的自在充实投射在所观之景上,也是一种圆融之境。
二、绿的本体之静
《辋川集》中的静,也都是由动来表现的。局部的动态描写突显出山水景物之中整体的静谧,用局部的,放大的“动”,为静灌注了生机;而自然的静谧,包容了万物的灵动。这刹那的“动”,循环往复的自然轮回,都回归到一个“静”的境界。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中视觉的主体,是那片空山深林中的青苔。和《辛夷坞》中不同的是,这个场景在一片幽暗的深林之中,因为人迹罕至,于是树木上长满了青苔。“但闻人语响”,听见声音却不见人,更加显得这林深的幽静。此时是傍晚,一缕夕阳的余晖,在枝叶之间投射在阴冷的青苔之上,温暖的阳光与潮湿阴冷的青苔形成了对比,点点的余晖在青苔之上十分醒目。猛然一看,这阳光是给幽林带来一丝暖意,或者生机。而细品味之,就会发现作者意图并非如此简单。单纯的幽暗并不使人感到其幽暗,反而是当那照在青苔上的一片阳光与周围的幽暗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诗人用这一小片阳光,引导我们去想象深林之外那“秋山敛余照”的大千世界。
《竹里馆》是一片月下竹林的景象:“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画面是暗淡的,而忽然出现的“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明月映照着竹林,竹林拥簇着明月,诗人就坐在这清净澄澈的光影之中,怀琴长啸。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静,这幽深的绿意,有一种清新空灵的美感。王维前期曾受北宗禅“渐悟”影响较深,后期受南宗“顿悟”的山林佛教影响,因此渐悟与顿悟并修,以南宗为主。因此他的《辋川集》诗中有一种空灵之美。
除了南北宗禅对王维思想上的影响之外,王维所悟之道来自于自身对俗世的关照。《辋川集》中并非只有纯粹的景色描写,而无诗人自身的影子,《辋川集》的开篇第一景写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辋川集·孟城坳》)诗人写到宋之问旧宅,看到昔日郁郁葱葱的垂柳如今只剩古木衰柳,曾经文才出众、显赫一时的宋之问客死异乡,这所辋川别墅也从此荒芜了,内心顿时生出一种人生无常、万事皆空之感。面对这样的人生苦短的感叹,王维用禅的思想来化解心中之悲、之愁,他把目光投向了山水、飞鸟、明月、芙蓉,在自然中体悟万物的生长轮回,以平常心面对离别聚散,随缘而安。因而万物的灵动飞跃,在他眼里都是静的,都是刹那间的永恒。李泽厚在文章《禅意盎然》中评论王维的诗歌中的禅意说道:“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运动着时空景象似乎都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在一切动态的景色之中,描绘的是一种静。这种静是“本体的静”,是“凝冻着的永恒”,在大自然中,也许只是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的一刹那,而在诗人的心里,却是一种不朽,并且能让读者在这份静中同样感受到一种不朽,感到不朽者的存在。正如田汉所译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诗人的心灵在山水之间逗留、栖息、游历,更将自己的心灵植根于那些拥有蓬勃生命力,看似无声无息,却独自拥有自我天地,拥有轮回圆满之境的绿意之中。“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在这一片自然之景中,诗人泯灭了自己对于世间浮华的追寻,而把目光投向了广阔无垠的天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化投入那片绿意之中,感受着万物的轮回,感受着生命的律动,感受着时间刹那间的寂静。于是,诗人也在这片绿意中看见了自己,重获了新生。
王维的《辋川集》以白为底色,以青、绿为墨彩,描摹了一幅幅让人过目不忘的自然美景。以白为底,更显青之清新润泽;以青为墨,更显白之明净澄澈。20首《辋川集》如同一只只举世无双的青花瓷,弥漫、浸润着幽静的绿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禅意盎然[J].求索,1986,(4).
[2]胡遂.论王维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9):1.
[3]杨晓晶,严锦芳.浅谈王维《辋川集》中禅与世的和諧[J].大众文艺,2009,(12).
[4]汪维维.细读王维五言诗《辛夷坞》[J].语文学刊,2009,(12).
[5]刘姣.王维诗歌的色彩研究[J].文学艺术,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