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浪涛
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2413;2.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2413
1895年,W.Rontgen发现了X-射线。X-射线的发现激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时任巴黎理工学院教授的Becquerel为了验证X-射线的产生与磷光(即某些物质经紫外光照射后可以发出可见光)可能相关的设想,选择了一种已知具有磷光的铀盐晶体([K2UO2(SO4)2·2H2O])进行实验。他把铀盐和感光板放在一起并观察感光板曝光与紫外光或磷光的关系。最终其实验结果证明,感光板的曝光与紫外光或磷光无关,而与铀盐晶体有关。Becquerel把这种能使感光板曝光的新射线称为“铀射线”[1]。
其时,在巴黎学习的波兰研究生Marie Sklodowska Curie继续开展了Becquerel的研究。但她不像Becquerel那样把研究重点放在射线本身,而是寻找其它可能发射“铀射线”的物质上。Curie和Pierre Curie一起发现了其它两种也能发射“铀射线”的物质,在其中一种物质中含有未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她把该元素命名为钋。由于“铀射线”不只是铀才有,因此,她们把“铀射线”改称为放射性。通过后续研究,她们推断放射性不是化学反应的产物,而是源自于原子本身的变化。1898年,Curie夫妇又发现了第二种新元素镭。镭的放射性是铀的400倍[2-3]。1903年,Curie夫妇和Becquerel因为发现放射性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为发现了镭和钋这两种新元素,Marie Curie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Becquerel、Curie夫妇等人作出了放射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后,其他科学家也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核科学主要进展总结于表1中[4-5]。
表1 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核科学主要进展Table 1 Major progresses in nuclear science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续表1
如表1所示,正是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问世,使得人们可以获得各种放射性核素;正是对各种射线、核素性质的基础研究,使得人们可以把各种射线和核素应用于现代的医学诊断或治疗中。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放射性药物化学和核医学的诞生和发展。在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中,99Mo/99Tcm发生器和99Tcm即时标记药盒的发明以及2-[18F]-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的出现是重要事件。99Tcm系列药 物和18F-FDG构成了当代核医学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简介基于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基础研究成果而产生的重要放射性诊断药物(特别是锝药物)和正电子显像药物18F-FDG的研发历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判断,叙述笔者认为较重要的放射性药物研究前沿,即新出现的α核素223Ra治疗药物、双模式影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核磁共振成像(PET/MRI)及其影像剂的研发进展。本文旨在通过放射性药物发展史中重要事件的回顾和研究前沿的介绍,既说明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对人类健康状况改善的重要作用,又给不同层次的研究者提供某些可能的启迪作用。尤其希望年轻的研究者和其它领域的研究者能产生或提高对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兴趣并在今后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这也是放射性药物化学领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图1 通过99 Mo/99 Tcm发生器制备99 Tcm及99 Tcm的衰变[12]Fig.1 Generation and decay of 99 Tcm using 99 Mo-99 Tcm[12]
医学影像就是利用某种装置对人体捕捉具有医学用途的图像。医学影像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使得“眼见为实”成为了现实。医学影像能直观地提供人体脏器和病变组织的丰富信息。因此,在病变的检测、疾病的诊断、疾病严重性的评估和疗效的监测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磁共振成像(MRI)、核医学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超声成像(USG)及光学成像等。
SPECT显像的物理基础是γ射线[6]。SPECT显像依赖于单光子发射的放射性药物。在进行SPECT显像之前,必须预先在人体内引入一种能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药物。目前,单光子放射性诊断药物使用最为广泛的是99Tcm药物。
1937年,Perrier等[7-8]发现了43号元素。1947年,Paneth把该元素命名为Tc[9]。1939年,Seaborg等[10]发现了Tc的核异构及99Tcm的存在。1960年代,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研发成功了99Mo/99Tcm发生器[11]。99Mo/99Tcm发生器的发明是放射性药物化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从此,短寿命核素99Tcm作为长寿命核素99Mo的子体可以方便地通过99Mo/99Tcm发生器获得(图1[12]),这为核医学中99Tcm的广泛使用奠定了核素基础。
从发生器中获得的99Tcm为高锝酸盐(),在水溶液中很稳定。但是,高锝酸盐一般不能直接应用,因为它不能与螯合剂或生物分子结合。因此,必须先用还原剂把高锝酸盐还原为稳定性稍差的低氧化态锝。低氧化态锝易与螯合剂或生物分子结合。人们先后采用氯化铁和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制备了许多99Tcm药物[13]。但是,制备这些99Tcm药物需要使用特殊的设备如pH计等,并且还需制备无菌缓冲液,特别麻烦,这阻碍了99Tcm药物在大多数核医学实验室的应用。亚锡作为还原剂的引入,使得99Tcm可以直接加入到含有螯合剂或靶向分子的小瓶内,而不需要调节pH或加入其它化学试剂。99Tcm在pH=4~7范围内被还原,接着,还原锝被螯合剂结合。随后,Eckelman等[14]发明了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即时标记药盒。采用亚锡还原技术的即时标记药盒是99Tcm放射性药物制备的一个关键技术突破。冷药盒中一般含有与99Tcm络合的配体、适量的还原剂、调节pH的缓冲剂、稳定剂和其它辅料。冻干药盒具有较长的保质期(几个月到几年),可以很好地保存并在室温下运输。99Tcm标记仅仅通过将99Tcm与冷药盒简单地混合就可以实现。因此,自此以后,99Tcm标记物的数目迅速增加,99Tcm放射性药物在核医学中的推广和普及才能成为现实。
由于99Tcm具有下列优点:
(1)它发射能量较为理想的140keV的γ射线,适合于显像;
(2)6.02h的半衰期适合于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3)由于没有粒子辐射和短半衰期,对于病人的辐射剂量较小;
(4)当用99Tcm标记某个化学底物,所得的标记物具有高的靶与非靶比;
(5)通过每周的发货,99Tcm较易获得;
(6)在核医学科,99Tcm放射性药物的质控可以采用常规手段迅速达到。
人们对99Tcm药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5]。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种99Tcm药物被用于诊断程序中,其中30多种已用于临床研究。99Tcm药物已被用于甲状腺、肿瘤、心肌、骨等疾病的显像诊断和肾、脑、肝脾、肺等器官功能的诊断[16]。由于99Tcm是最理想的核素,在核医学诊断中,大约85%使用99Tcm药物。
除了核素99Tcm,其它放射性核素如123I、131I、67Ga、111In、201Tl也被开发成各种单光子放射性诊断药物并在核医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单光子放射性诊断药物的研究促进了核医学和放射性药物行业的发展。2012年,美国SPECT药物的销量为7.19亿美元,增长率为4.3%[17]。2012年,我国进行SPECT显像总数为144.8万人次[18]。截至到2013年底,我国已拥有SPECT和SPECT/CT扫描设备555台[19]。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单光子放射性诊断药物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PET显像是另一种核医学断层扫描显像方式。PET显像比SPECT显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目前,PET已与CT融合成PET/CT。PET/CT被誉为当代医学高科技之冠。PET显像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如18F(半衰期约110min)、11C(约20min)、13N(约10min)、15O(约2min)、82Rb(76s)、68Ga(约68min)、64Cu(12.7h)等。PET显像原理可用图2[20]加以简要说明。
在人体组织中,从正电子核素中发射出的正电子运动极短的距离(几毫米)即与负电子发生碰撞而产生电子湮灭,同时产生两个角度约为180°、能量为511keV的γ光子。通过PET扫描仪探测这两个同时发出的光子而显像。
在PET显像中,最常用的核素是18F,这是因为18F具有以下特点:
图2 PET显像的示意图[20]Fig.2 Schematic of imaging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20]
(1)具有较长的半衰期(110min),因此,18F药物的合成和研究可持续到几小时并可以把药物运输到较远的PET中心;
(2)由于正电子能量较低(640keV),在软组织中的运动距离短(2.3mm),因此,分辨率高且辐射剂量低;
(3)相对较高放射性量(几居里级)的18F-核素可被合成;
(4)与更短半衰期的其它正电子核素相比,18F使得代谢物和血浆分析(这些研究需要定量和进行动力学研究)成为可能。
在临床PET/CT显像中,95%以上所使用的药物是18F-FDG,其结构示于图3。
图3 D-葡萄糖及类似物的结构Fig.3 Structure of D-glucose,2-deoxy-D-glucose(2-DG)and 2-[18F]-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
18F-FDG是核医学中最重要、临床中最有用的PET显像药物。那么18F-FDG是如何发现的呢?为什么利用18F-FDG显像可以进行肿瘤和其它疾病的诊断?回顾18F-FDG的研发历程,对我们研发新的PET显像剂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1941年,Helferich等首先合成了6-脱氧-6-氟-D-葡萄 糖(6-19FDG)[21]。1954年,Sols等[22]提出:第2号碳原子(C-2)上的羟基对于把D-葡萄糖运输到细胞中和通过己糖激酶促成的磷酸化反应不是必需的。此外,C-2上的羟基对于D-葡萄糖-6-磷酸盐的进一步代谢是必需的。为了合成抗癌药物,Pacak等[23]于1969年合成了2-19FDG。然而,由于2-19FDG具有很高的毒性,因此,放弃了进一步的临床研究。Sokoloff等[24]研制了14C标记的2-[14C]-2-脱氧葡萄糖(2-CDG)并作为测量脑葡萄糖代谢的示踪剂用于放射性自显影中。受到14C标记的2-CDG的启发,美国Brookhaven国立实验室的Ido等[25-26]于1976年率先合成出了18F-FDG,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宾州大学合作将之用于人脑葡萄糖代谢的显像研究。该合成通过亲电氟化反应进行,但产率低并且合成时间长(大于2h)。大约10年后,Hamacher等[27]成功地利用K222(一种氨基多醚)、碳酸钾形成了18F的反离子,使得18F成为了亲核试剂,实现了亲核取代反应合成18F-FDG。该合成过程具有大于50%的合成产率且把合成时间缩短至1h以内(图4[27])。此后,通过不断地技术改进,18F-FDG的合成实现了模块化和自动化。
图4 亲核取代法合成18F-FDG[27]Fig.4 Synthesis of 2-[18F]-fluoro-2-deoxy-D-glucose via nucleophile substitution[27]
肿瘤细胞存在Warburg效应,即大多数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消耗的葡萄糖要多得多[28]。由于18F-FDG与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相似,它也能被葡萄糖转运体运输到细胞中,但18F-FDG的磷酸化产物能被肿瘤细胞摄取并滞留在细胞中。因此,18F-FDG是一种广谱的肿瘤PET显像剂。18FFDG PET显像被广泛用于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直肠癌、黑色素瘤等,并对原发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肿瘤的分期、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放射治疗后组织坏死与残余肿瘤灶鉴别、肿瘤复发的诊断以及肿瘤患者预后评价、肿瘤进行单独化疗或联合治疗后的疗效监测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此外,由于葡萄糖在心肌细胞和大脑细胞中也有较高摄取,因此,18F-FDG PET显像也用于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16]。
阿尔兹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症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60%左右的老年痴呆症为阿尔兹海默病。目前全世界约有2 700万人已被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病,每年新增病例为500万。据估计,中国约有800万病人。日益增多的阿尔兹海默病病人,将给世界各国在临床、医保体系、社会和财政负担等多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虽然阿尔兹海默病还不能治愈,但及早发现后可以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延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进程。一直以来,阿尔兹海默病的最终确诊只能通过尸检确定。因此,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自2012年4月6日以来,美国FDA、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了3种用于阿尔兹海默病诊断的18F标记PET显像药物(商品名分别为AmyvidTM、Vizamyl和NeuraceqTM)进入市场。这给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新希望。
此外,68Ga等正电子核素标记的药物也已通过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即将走向市场。
近年来,我国PET/CT扫描仪的数量增长迅速,至2013年底,大陆地区已拥有PET及PET/CT扫描仪198台,较2011年增长22.2%[19]。我国PET显像药物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利用高能辐射如X-射线、γ射线、中子、质子等方式杀死肿瘤细胞和使肿瘤缩小的方法称为放疗。而主要发射俄歇电子、β或α粒子的核素常用来研发治疗放射性药物。这些治疗核素主要包括131I、32P、89Sr、153Sm、90Y、177Lu、223Ra、111In、186Re、188Re、67Cu等。治疗放射性药物的主要应用概述如下[29-30]。从1940年起,[131I]NaI就一直用于甲亢和甲状腺肿瘤的治疗。32P-磷酸盐用于治疗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最近,[131I]MIBG被用于嗜铬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的治疗。90Y和177Lu标记的奥曲肽90Y-DOTATOC和177Lu-DOTA-TATE被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单克隆抗体药物90Y标记的替伊莫单抗(Zevalin)和131I标记的托西莫单抗(Bexxar)被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许多恶性肿瘤的后期会产生骨转移瘤,[89Sr]SrCl2和[153Sm]SmEDTMP用于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所引起的疼痛。
尽管α核素具有治愈肿瘤的潜力,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α核素治疗药物问世。2013年5月15日,美国FDA批准了新型的首创药物[223Ra]RaCl2注射液(商品名为Xofigo)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31]。这是第一个α核素治疗药物。深入了解[223Ra]RaCl2的治疗原理、特点等对于未来α核素新治疗药物的开发大有裨益。
223Ra可以从长寿命的227Ac/227Th发生器获得。223Ra的衰变纲图示于图5。
图5 223 Ra的衰变纲图Fig.5 Decay scheme for 223 Ra
半衰期为11.43d的223Ra经过一系列的α、β和γ衰变后成为稳定的207Pb。每次衰变产生4个α粒子,产生高的能量(28.2MeV)沉积,这些能量的95.3%来自α辐射,3.6%来自β辐射,1.1%来自γ辐射。α辐射比β辐射具有更高的线性能量传递(LET:指粒子穿过单位长度传递给被作用物质的能量),因此,产生更大的生物效应并使DNA双螺旋结构断裂,其细胞毒性与剂量率、细胞周期成长阶段、氧浓度无关。由223Ra衰变产生的α粒子的射程(<100μm)比89Sr(0.7cm)和153Sm(0.33cm)的射程要小得多,因此,α粒子对正常骨髓区域的细胞损伤小,产生的血液毒性比β粒子小。由于223Ra和钙同属于碱土元素,223Ra被强烈地吸附于骨肿瘤部位矿化活跃的骨基质上,具有骨肿瘤靶向性。
[223Ra]RaCl2从2001年进入临床Ⅰ期研究至2013年5月,经过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23Ra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且胜过了现有89Sr和153Sm的姑息疗法,改善了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该药物显示了以下特点:(1)显著的抗癌作用;(2)最小的副作用;(3)随时可用的223RaCl2配方;(4)可以用于门诊病人;(5)对于骨骼组织的固有靶向性;(6)在骨转移瘤上的选择性积累;(7)较佳的半衰期(11.4d);(8)光发射可同时成像;(9)安全及易于生产、配送、操作和处置。
在美国,该药已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并列入了医保报销的范围。
虽然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CT、MRI、SPECT、PET、USG及光学成像等在临床诊断或临床前研究中均已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但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全面提供结构和功能的所有信息。一种影像模式的重要指标包括灵敏度、空间分辨率、信号穿透组织的能力以及用解剖参考图像定位病变组织的能力等。CT的分辨率高(50μm)、信号穿透组织的能力强、扫描速度快,但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低、不能定量、灵敏度低(10-6mol/L)、具有辐射危害;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高(50μm)、信号穿透组织的能力强、无辐射危害,但灵敏度较低(10-6~10-9mol/L)、扫描速度慢、成本高;USG的分辨率高(50μm)、扫描速度快、成本低、无辐射危害,但灵敏度较低(10-8mol/L)、图像反差差、对含有空气的器官显像效果差;光学成像的灵敏度较高(10-12mol/L)、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无辐射危害,但分辨率低(1~2mm)、信号穿透组织的能力弱,目前尚未用于临床;PET的灵敏度很高(10-15mol/L)且能定量、信号穿透组织的能力强、扫描速度快、可进行全身扫描,但分辨率低(1~2mm)、成本高且具有辐射危害;SPECT的灵敏度高(10-14mol/L)、信号穿透组织的能力强、扫描速度快,但分辨率低(1~2mm)且具有辐射危害[32]。
当前医学影像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将优势互补的两种或多种影像模式融合为一体。PET/CT的出现与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单独的PET扫描仪的使用越来越少,而取而代之的是PET/CT扫描仪。PET/CT在肿瘤学、心脏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临床上的接受与认可[33]。
PET/CT在临床中的推广使用证明了双模式或多模式影像技术融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这也促使人们对其它模式的融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PET/MRI、SPECT/CT、MRI/光学显像、PET/光 学 显 像、SPECT/光 学 显 像 等。其 中PET/MRI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两者融合的PET/MRI兼备了MRI高的软组织反差和PET的功能显像的特性,能给出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对于肿瘤来说,这能改善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专家认为:在诸如肝癌、骨转移癌、脑癌、前列腺癌、妇科肿瘤、乳腺癌、头部和颈部肿瘤的准确诊断和分期方面,PET/MRI优于PET/CT,而对于胸部肿瘤,PET/CT仍然是首选。而PET/MRI可以用于长时间的显像和反复显像以监测肿瘤治疗的疗效,因为其辐射剂量远低于PET/CT[34]。
在PET显像中必须采用正电子药物,而在现有的MRI成像检查中约有35%采用了磁共振造影剂,而且使用磁共振造影剂的趋势日益增加。因为人体某些不同组织或肿瘤组织的弛豫时间相互重叠,致使图像不清晰,因此,为了缩短成像时间,提高成像的对比度、清晰度、灵敏度、信号强度以显示一些较小的病变,使一部分疑难病变得以确诊,这就需要引入MRI造影剂。
在PET/MRI扫描仪推向临床之前,人们就已开始了PET/MRI双模式影像剂的探索研究。2008年,韩国延世大学的Choi等[35]合成了PET/MRI双模式影像剂124I-SA-MnMEIO。124ISA-MnMEIO保持着各单模式探针同等的功能,磁性纳米微粒和124I之间没有干扰作用,当124ISA-MnMEIO纳米微粒被老鼠的前爪吸收时,体内的上臂淋巴能被清晰地显像。2008年,Jarrett等[36]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表面涂上葡聚糖,然后,再将DOTA分子引入该纳米微粒上并以64Cu进行了标记,从而制备了PET/MRI双模式影像剂。同年,Lee等[37]合成了含有氧化铁纳米微粒的64Cu标记的PET/MRI双模式影像剂DOTA-IO-RGD。2009年,Hwang等[38]利 用 钴铁氧体纳米微粒合成了能同时进行PET/MRI/fluorescent三模式显像的影像剂MFBR并进行了各模式的显像研究。2010年,Glaus等[39]将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涂上聚乙二醇磷脂,然后,再将DOTA与聚乙二醇的一端偶联,最后,以64Cu进行标记,制备了PET/MRI双模式影像剂。该64Cu-SPIO具有强的MRI和PET信号,且在37℃的血清中能稳定24h以上。2011年,加拿大的Patel等[40]在超顺磁氧化铁和氧化锰纳米微粒上涂上3,4-二羟基苯丙氨酸(DL-DOPA),然后,再在DL-DOPA的一端偶联上可以进行64Cu标记的DOTA。2011年,英国的Rosales等[41]合成了基于二磷酸盐和64Cu的PET/MRI双模式影像剂。Yang等[42]以RGD为靶向配体,64Cu作为放射性标记核素连接在PEG包裹的Fe3O4纳米粒子上,并且将抗癌药物阿霉素与PEG共价键合,得到了能够同时用于诊断治疗的PET/MRI双模态显像探针。本研究组分别研制了以Fe3O4纳米粒子和锰掺杂的纳米粒子MnFe2O2为MRI显像组分、叶酸和RGD多肽分别为肿瘤靶向分子、64Cu标记的PET/MRI双模态显像探针,并在荷瘤鼠上进行了PET及MRI的显像研究和其它生物学初步评价[43-44]。最 近,Rosales[45]对PET/MRI和SPECT/MRI双模式影像剂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总之,虽然人们已对PET/MRI影像剂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至今为止这些研究尚处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阶段,真正走上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由于PET/MRI已用于临床,全球至少已安装了50多台PET/MRI扫描仪。到2015年2月为止,我国已有3台PET/MRI处于临床试验或使用中,新获得批准配置的有3台,拟规划配置的有5台,拟临床测试的有3台,共计将有14台。为了充分发挥PET/MRI在疾病诊断中的强大功能,对PET/MRI一体化药物的需求将增加,PET/MRI影像剂的研发步伐也可能加快。
自从1896年发现了放射性以后,随着科学家对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已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该学科已对人类健康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它与生物医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又将产生许多新知识和应用领域,也必将对人类健康的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了60年的历程,我国的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已有了长足发展[46]。1956年我国首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学研究,此后,我国的放射性药物化学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46-47]。目前,我国已拥有了许多放射性药物研究单位并形成了放射性药物产业,而且在全国许多大医院建立了核医学科或PET中心,核医学研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和加强[19]。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放射性药物相关研究和产业化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首先是基础研究的水平还比较低,原始创新能力弱。以最近已进入临床并市场化的3种18F标记的阿尔兹海默病PET显像药物为例,没有一种来自我国;223Ra药物正成为治疗骨转移瘤的最佳药物,但多年来我国对该药物的研发几乎没人关注。99Mo/99Tcm发生器是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的重要基础,可是,我国的99Mo料液几乎靠进口,随着国际上几个生产99Mo的主要反应堆的老化和即将停堆,将带来全球性的99Mo短缺,而我国更将首当其冲,因为我国既没有生产数千居里级99Mo的技术,也没有其它替代技术的储备。我国应该加强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及核药物的基础研究,研发各种医学重要核素的制备和分离新技术,加强其化学、辐射生物学、药学等性质的研究,为原始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改善人类的健康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1]Becquerel H.Sur les radiations invisibles emises par les corps phosphorescents[J].Comptes Rendus Acad Sci Paris,1896,122:501-503.
[2]Curie M.Rayons emis par les composes de l’uranium et du thorium[J].Comptes Rendus Acad Sci Paris,1898,126:1101-1103.
[3]Curie P,Sklodowska-Curie M.Sur une nouvelle substance radioactive contenu dans la pechblende[J].Comptes Rendus Acad Sci Paris,1898,127:175-178.
[4]Adloff J P.Nobel prize awards in radiochemistry[J].Radiochim Acta,2012,100:509-521.
[5]Choppin G,Liljenzin J,Rydberg J,et al.Radiochemistry and nuclear chemistry[M].Fourth edition.Tokyo:Elsevier Inc.,2013:1-13.
[6]Wernick M N,d Aarsvold J N.Emission tomography:the fundamentals of PET and SPECT[M].San Diego: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04:11-23.
[7]Perrier C,Segre C.Radioactive isotopes of element 43[J].Nature,1937,140:193-194.
[8]Perrier C,Segre C.Som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ment 43[J].J Chem Phys,1937,5:712-716.
[9]Paneth F A.The making of missing chemical elements[J].Nature,1947,159:8-10.
[10]Seaborg G T,Segre E.Nuclear isomerism of element 43[J].Phys Rev,1939,55:808.
[11]Homepage of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Our history of discovery:medicine and medical imaging[EB/OL].2015-5-13.http:∥www.bnl.gov/about/history/.
[12]Bartholoma M D,Louie A S,Valliant J F,et al.Technetium and gallium derived radiopharmaceuticals: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chemistry of two important radiometals for the molecular imaging era[J].Chem Rev,2010,110:2903-2920.
[13]Harper P V,Lathrop K,Gottschalk A.Pharmacodynamics of some technetium-99mpreparations[M]∥Radioactive Pharmaceuticals.Washington,DC: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1964,6:335-358.
[14]Eckelman W C,Richards P.Instant99Tcm-DTPA[J].J Nucl Med,1970,11:761.
[15]Welch M J,Redvanly C S.Handbook of radiopharmaceuticals[M].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Sons,2003:323-362.
[16]Mettler F A,Guiberteau M J.Essentials of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M].Sixth edition.Philadelphia:Elsevier,2012:1-607.
[17]The US market for SPECT and PET radiopharmaceuticals:BIO-TECH Report No.360[R].Bio-Tech Systems Inc.,http:∥www.biotechsystems.com/reports/360/default.asp,2013.
[18]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2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简报[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2,32:357.
[19]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简报[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4,34:389.
[20]Shokeen M,Anderson C J.Molecular imaging of cancer with copper-64radiopharmaceuticals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J].Acc Chem Res,2009,42(7):832-841.
[21]Pacak J,Cerny M.History of the first synthesis of 2-deoxy-2-fluoro-D-glucose the unlabeled forerunner of 2-deoxy-2-[18F]fluoro-D-glucose[J].Mol Imaging Biol,2002,4:352-354.
[22]Sols A,Crane R A.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brain hexokinase[J].J Biol Chem,1954,210:581-595.
[23]Pacak J,Tocik Z,Cerny M.Synthesis of 2-deoxy-2-fluoro-D-glucose[J].J Chem Soc Chem Comm,1969(2):77.
[24]Sokoloff L.Mapping of local cerebral functional activity by measurement of local cerebral glucose utilization with[14C]deoxyglucose[J].Brain,1979,102:653-668.
[25]Ido T,Wan C N,Fowler J S,et al.Fluorination with F2:a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2-deoxy-2-fluoro-D-glucose[J].J Org Chem,1977,42:2341-2342.
[26]Ido T,Wan C N,Casella V,et al.Labeled 2-deoxy-D-glucose analogs:F-18labeled 2-deoxy-2-fluoro-D-glucose,2-deoxy-2-fluoro-D-mannose and C-14 2-deoxy-2-fluoro-D-glucose[J].J Labelled Comp Radiopharm,1978,14:175-183.
[27]Hamacher K,Coenen H H,Stöcklin G.Efficient stereospecific synthesis of NCA 2-[18F]-fluoro-deoxy-D-glucose using aminopolyether supported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J].J Nucl Med,1986,27:235-238.
[28]Warburg O.On the origin of cancer cells[J].Science,1956,123:309-314.
[29]Volkert W A,Hoffman T J.Therapeutic radiopharmaceuticals[J].Chem Rev,1999,99:2269-2292.
[30]Strauss H W,Mariani G,Volterrani D,et al.Nuclear oncology[M].New York:Springer,2013:21-34.
[31]Kluetz P G,Pierce W,Maher V E,et al.Radium223Ra dichloride injection: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 approval summary[J].Clin Cancer Res,2014,20(1):9-14.
[32]Lee S Y,Jeon S I,Jung S,et al.Targeted multimodal imaging modalities[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14,76:60-78.
[33]Lonsdale M N,Beyer T.Dual-modality PET/CT instrumentation:today and tomorrow[J].Eur J Radiol,2010,73(3):452-460.
[34]Ratib O,Beyer T.Whole-body hybrid PET/MRI:ready for clinical use[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1,38:992-995.
[35]Choi J,Park J C,Nah H,et al.A hybrid nanoparticle probe for dual-modalit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ngew Chem Int Ed,2008,47:6259-6262.
[36]Jarrett B R,Gustafsson B,Kukis D L,et al.Synthesis of64Cu-label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multimodal imaging[J].Bioconj Chem,2008,19(7):1496-1504.
[37]Lee H Y,Li Z,Hsu A R,et al.PET/MRI dualmodality tumor imaging using arginine-glycineaspartic(RGD)-conjugated radiolabel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J].J Nucl Med,2008,49:1371-1379.
[38]Hwang D W,Ko H Y,Kim D,et al.Development of a quadruple imaging modality by using nanoparticles[J].Chem Eur J,2009,15:9387-9393.
[39]Glaus C,Rossin R,Welch M J,et al.In vivo evaluation of64Cu-label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s a dual-modality PET/MR imaging agent[J].Bioconj Chem,2010,21:715-722.
[40]Patel D,Kell A,Xiang B,et al.The cell labeling efficacy,cytotoxicity and relaxivity of copper-activated MRI/PET imaging contrast agents[J].Biomat,2011,32:1167-1176.
[41]Rosales R T M de,Tavare R,Paul R L,et al.Synthesis of64CuⅡ-bis(dithiocarbamate-bisphosphonate)and its conjugation with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n vivo evaluation as dualmodality PET-MRI agent[J].Angew Chem Int Ed,2011,50:5509-5513.
[42]Yang X,Cai W,Gong S,et al.cRGD-functionalized,DOX-conjugated,and64Cu-labeled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anticancer drug delivery and PET/MR imaging[J].Biomat,2011,32:4151-4160.
[43]Shi Xudong,Shen Langtao.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potential PET/MRI dual-modal imaging agents based on MFe2O4(M=Fe,Mn)nanoparticles[J].J Nucl Med,2014,55(Suppl 1):1026.
[44]孙钰林,沈浪涛,梁积新,等.PET/MRI双模式显像探针64Cu-DOTA-SPION-PEG-FA的合成及生物评价[C]∥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5年全国核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上海: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5:110.
[45]Rosales R T M de.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imodal PET-MRI or SPECT-MRI agents[J].J Labelled Comp Radiopharm,2014,57(4):298-303.
[46]Shi W Q,Zhao Y L,Chai Z F.Nuclear and radiochemistry in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Radiochim Acta,2012,100:529-539.
[47]Jia H M,Liu B L.Radiopharmaceuticals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J].Radiochim Acta,2014,102: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