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罗远福
(1.贵州省习水鼎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习水564600;2.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贵州湾塘电站有3台水轮发电机组,1F、2F为扩大单元接线,3F为发变电组单元接线。3台机组型号均为SFW-3200-6/1730,基本参数如下所述。
容量:4 000 kVA;功率:3 200 kW;电压:6 300 V;电流:366.6 A;转速:1 000转/分;飞逸转速:1 873转/分;绝缘等级:B/F;功率因素:0.8;频率:50 Hz。
2F在运行中差动保护动作停机,经检查,2F定子线圈出线A、B、C三相1#、2#线圈端部击穿并熔断。
发电机定子线圈击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缘老化、绕组受潮、绕组本身缺陷或检修工艺不当、绕组过热、发电机内部进入金属异物、外部及内部过电压击穿等,都可能造成定子线圈的绝缘击穿。由于事故发生时,无论是电站还是系统,均无倒闸操作,也无大气过电压产生,初步排除了外部过电压导致线圈击穿的可能;机组长期运行,且经初步检查,冷却系统及相关管路无漏水,排除绕组受潮的可能。因此,初步判断此次事故的发生是由发电机内部故障所引起的。其原因可能为绝缘老化、检修工艺不当、绕组过热、发电机内部进入金属异物或内部过电压击穿等。
故障发生后,通过外观检查已初步确定故障点为2F定子线圈出线A、B、C三相1#、2#线圈端部。但为了找到其他可能存在的故障点,将故障机组A、B、C三相定子绕组熔断的端部简单连接,测得第一次各相线圈对地绝缘电阻(各次测得数据详见表1),三相电阻值远远满足规程(1 MΩ/kV)要求,吸收比也大于规程要求的1.3。因此,可判断无其他故障点,可将该唯一故障点做进一步处理。将定子A、B、C三相线圈熔断的端部进行焊接,测得第二次各相对地绝缘电阻,各项指标仍保持正常。因此,继续进行下一步处理。将A、B、C三相线圈熔断的端部用银焊焊接,焊口用云母带双层半叠绕包扎,共12层,外包玻璃丝带一层,最后涂刷无溶剂胶浸透玻璃丝带。其后测得第三次各相线圈对地绝缘电阻,数据显示绝缘及吸收比相对较低(见表1)。经分析是由水电站厂房潮湿,2F停机处理故障时间相对较长,线圈一定程度上受潮引起。因此,决定对2F开空车烘燥。经过空载烘燥,第四次测得2F绝缘电阻(见表1),此时2F定子线圈的绝缘电阻与吸收比满足机组绝缘要求,故障处理告一段落。
表1 各次绝缘电阻及吸收比(环境温度23℃)
故障处理后,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试验有交流和直流两种。直流耐压试验,能够有效地检出定子绕组端部绝缘的缺陷,但对槽部绕组的试验效果却不如工频耐压试验的效果。因为直流电压加在绕组上没有电容效应,电场在绝缘层的各处分布均匀,如果加上50 Hz交流电压,由于电容效应,电场分布不均,接近铁心槽部的绝缘所承受的电场较强。故两种试验相辅相成,不能互相代替,而本次故障点在端部,故采用直流耐压进行现场试验。当B相直流试验电压在9 kV左右时,有绝缘击穿的放电声,经检查发现在B相出线2#、3#线圈端部的下端有一直径约10 mm绝缘击穿点。对此击穿点进行包扎绝缘处理后,第五次测量2F定子线圈绝缘电阻(见表1)。其绝缘数据表明,定子线圈绝缘电阻和吸收比基本合格,但由于直流耐压试验过程中出现了绝缘击穿,故决定对出现击穿现象的B相进行修复后,再次作直流耐压试验。当电压升至5 kV左右时,B相再次发出放电声,测其绝缘电阻为零。经多次排查,最后确定故障线圈在B相出线1#、2#线圈的内部。由于未拆机,无法找到故障点,最后决定将2F转子吊出做进一步检查。
拆机后,确认发电机内无异物,无明显放电痕迹,但发电机出线端部的盖板有铜液粉末。吊出转子后发现定子线圈B相出线第一个线圈槽口处上层边与铁芯齐平有一30 mm的裂纹。对这一缺陷进行绝缘包扎处理,确定各项指标合格后对定子线圈进行了短路烘燥,并在烘燥后对2F定子线圈绝缘电阻进行了第六次测量。2F定子线圈的绝缘电阻值与吸收比符合绝缘要求,之后再次对B相进行直流耐压试验,当电压升至10 kV左右时,B相再次放电。检查发现,仍是B相相同位置有一25 mm左右的裂纹。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对现场线圈进行处理,综合考虑检修时间、成本等因素,电站最终决定更换此线圈(见图1)。对新线圈测量绝缘电阻为5 200 MΩ,交流耐压17.325 kV,1分钟未出现异常。新线圈下线后,绝缘电阻测量为5 120 MΩ,交流耐压15.75 kV,1分钟无异常。并头连接后,交流耐压试验结果表明,新线圈绝缘合格(试验数据见表2)。对绝缘包扎浸漆后,将2F回装完毕,开空车对水轮发电机各部轴承温度进行考验,同时对2F进行其他相应试验及检查,无异常,2F并网发电。
通过现场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引起此次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表2 交流耐压试验绝缘电阻及吸收比数据(线圈平均温度40℃,环境温度23℃)
图1 更换后的定子线圈及拆机后原绝缘击穿点位置
由于制造工艺与下线工艺存在缺陷,电机在运行中受电、热、化学和机械力的作用,定子绕组不可避免地会在层间出现气隙,气隙中的场强可达平均场强的3.5倍左右,加之线圈本身质量的原因,增多、增大了气隙。在运行电压的作用下,气隙中的场强很容易击穿,出现绝缘内部局部放电。局部放电产生的局部过热,造成高温聚合物裂解而使绝缘损坏,在电、热、化学和机械力的联合作用下,又进一步使气隙扩大,造成绝缘有效厚度减小,使击穿电压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绝缘击穿。
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并头套的连接处,是绝缘的薄弱环节,运行中电机端部电场局部集中,发电机运行工况恶劣,长期过热、过压,会加速电机绝缘老化,查阅电站机组运行数据,该机组经常在7 kV电压下运行,同时由于端部防晕层处理不好,导致起晕电压降低,在运行电压下,就可能导致端部电晕放电,对电机绝缘产生很大破坏作用。
线圈的环氧云母的热固性绝缘在电机运行温度下,受热膨胀比其他部件小,使槽部表面不能和铁芯槽壁完全接触,加之该机组线圈存在间隙超标,拆出的13个线圈有10个线圈的间隙大于0.5 mm,而工艺要求小于0.3 mm。在运行中定子线圈因振动或摩擦使槽部防晕层脱落,当间隙中的电场超过间隙的击穿场强时,致使线圈主绝缘表面、线棒表面与槽壁之间产生放电。
电机定子绕组在运行中受到电、热、机械力的作用,可引起定子线棒股线的疲劳断裂,断裂股线两端由于整个线圈的振动时断时续,形成火花放电,并随工频电流过零而不断熄灭、重燃,形成电弧放电。这种电弧放电产生的局部高温,使股间绝缘烧损,严重时可使导线熔化,绝缘层完全烧毁,并发生相间短路和多点接点故障。而这种由断股引起的短路或接地故障,由于有足够的热量,使导线熔化,对地绝缘完全烧毁。因此,故障发生后往往找不到断股的证据。断股电弧故障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熔化的铜液粉末喷出,该机组拆机时的确发现有铜液末存在。
综上所述,此次发电机定子绝缘击穿,是由运行、制造、安装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
针对定子绕组的这些情况,可采取如下措施对事故进行预防和改善。
(1)针对端部可能出现的局部电晕,可根据线棒所处位置是高阻区还是低阻区,在防晕层外涂敷相应的半导体防晕漆,再在外层表面涂敷防护灰磁漆。这种处理的方式比较简单,处理关键是防晕漆选择适当,漆的黏度控制准确。但要注意这种处理方式对线棒高低阻交界处的电晕没有防护效果。
(2)针对槽放电,可采取的措施有定子槽内在下线前喷低阻半导体漆;选择合适的低阻半导体垫条;改进线棒槽内固定方式;改进制造工艺水平,如线棒的尺寸和平直度、铁芯的制造和叠片公差等。
(3)加强发电机运行维护管理,降低发电机的振动,避免因振动摩擦使线圈防晕层遭到破坏。同时,加强机端电压调整,使电机在额定电压下工作,避免由于电压升高等运行管理原因导致电机故障。
(4)对空冷式发电机的冷却气体的湿度进行控制,避免由于击穿电压降低而导致相间放电。
(5)加强定子线圈制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如购买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派遣或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对定子线圈的制造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由于线圈的制造工艺、下线工艺的不良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
虽然通过更换定子线圈,使事故发电机重新投入了运行,但为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应对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从根源上找到并解决发生事故的原因,才能使设备真正安全、稳定、经济、可靠地运行。
[1] 崔长清.高压电机定子线圈击穿后的应急处理[J].电机技术,1992,(3):50.
[2] 罗菲.水轮发电机定子线圈端部钎焊及绝缘工艺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1,(9):96-97.
[3] 刘洪伟.大高宽比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线棒制造工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25.
[4] 李军.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机定子线圈制造工艺[C]//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