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方高校体育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问题研究

2015-12-25 02:33史若延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段教学内容体育

史若延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各阶段的教学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序稳定和不可分割的.在当今社会信息量猛增,既讲求效率又讲求效益的时代,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出河南省“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分别选取豫中、豫南、豫北、豫西代表性城市的5所小学、5所高中和6所高校的体育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教学中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首先,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教育部关于中学、小学、普通高校的相关文件,接着,在中国知网查阅并获取了近十年来的关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研究的文章和硕博士毕业论文,并对这些论文做了分类、筛选和汇总,以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体育教育衔接的现状和相关问题;此外还查阅了《大教学论》、《体育科研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调查统计与预测》等相关著作.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将调查的问题、项目制成统一的调查表形式,将调查问卷分为中小学教师、中学生、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四个类别,并结合座谈、电话访问等方法请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审定.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均采用课题组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问卷回收率为81%.

1.2.3 专家访谈法

课题组聘请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中小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师,对课题组研究问题进行高层次、专业性的评价、预测和判断,对中小学与高校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可靠、权威的分析、预测和判断.

1.2.4 数理统计法

课题组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科学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和数据分析.

2 河南省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现状剖析

2.1 对新课改认知不清阻滞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多年来,体育教学目标可以说一直是比较笼统的、指令性的,衡量体育教学质量也一直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的.但是,《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是提出对学生发展的笼统要求,可以作为表象性、行为性的内容很少,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任务也分不出阶段和层次.因此2000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教学文件中的目的和任务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常常难以确立和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难点和重点,体育教学评价也缺乏客观的标准,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出现问题所致[1].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组成专家组,客观分析归纳了过去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体育教学目的表达不明确;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之间衔接不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点不明确并缺乏特色;大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雷同现象严重.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教育部先后修订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文件,其中提出了全新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这个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涉及了体能、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习惯、心理、交往合作、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将教育目标分为五个领域,再将各领域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分出层次,旨在更好地指导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衔接,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修养.

文件政策虽然颁布,但由于长期教学惯性、传统教学体制、教学观念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河南省地方高校以及中小学教师对《纲要》和《标准》的认识仍是参差不齐.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学教师对《纲要》和《标准》的认识略高于中小学教师,多数中学教师则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小学教师不清楚,不了解的比例略高,面对新课程、新理念一时无所适从.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还发现,即使是对《纲要》和《标准》的认识全面的高校教师,他们也还面临其他的问题,如缺少个别新兴项目的专业教师;学历职称高、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等,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即使对文件理解到位,可离真正的实施还有较长的距离.中小学教师除理论水平有限外,他们在学历结构、职称情况、师资力量等方面更加薄弱.

表1 我省体育教师对《标准》和《纲要》的认知比例

2.2 地方高校与中小学相衔接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有待完善

2.2.1 中小学方面

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学制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水平一(相当于小学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小学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小学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初中阶段)、水平五和水平六(相当于高中阶段)[2].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方面与教育部设计的整体方案存在差距,忽略了这一学段教学的重要特性.

2.2.1.1 发展阶段性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中学生为例,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成长发育迅速,体型剧变,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开始发育成熟,随着生理的逐渐发育成长,心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想象力明显提高,因此,这一学段的体育教学过程就要体现中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还不到位.

2.2.1.2 相互衔接性

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对《标准》和《纲要》的进一步细化,应该是将宏观性的国家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合理的分配在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学段中,并使之有机组合,但目前我省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还未完全做到.小学的体育教学容易出现“放羊式”管理,很难出现学生喜欢的有效的课堂管理,到了中学阶段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体育课又容易被忽视,表现在中学授课班级人数和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体育课要求降低、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方面更是被完全搁置一边,甚至有的学校体育课完全被其他课占据.

2.2.1.3 系统性和承启性

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应该考虑体育教学的计划、安排,在什么样的学段安排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如何分解,教学内容如何排列,教学时数如何分配,学年与学年如何衔接这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省在教学系统性方面已经有了重大进步,但根据教育目标、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结合河南省学生的特点,系统的、有逻辑的安排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做的还不够到位.

2.2.2 地方高校方面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施《标准》和《纲要》,河南省中学与高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

河南省的高校体育教育一般情况下是分成两个部分的,一部分为专业的体育教育,一般在高校内设立体育学院,从招生、培养到就业都是按照体育专业的要求进行;另一部分是高校内的公共体育教学部,他们负责体育专业之外的所有学生的体育课教学,我们所讨论的就是这一类非体育专业的教学情况.首先,目前河南省内的公共体育教学部并没有全省统一的教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老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教材,同时学生也都是来自于全国的不同地方,知识结构不一样、学生基础不一样加上教材不一样、教学进度不一样、教学方法不一样,这给高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本身的体育教学质量不一,更不要说与中小学有效衔接的问题了.其次,河南省体育教育界对体育教学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提出教学衔接和协调发展的方案,并且全省的大中小学形成共识,统一教育思想、统一教学步骤、形成科学教学系统这一点还远没有做到,因此就造成了两个现象,一方面由于小学没有严格地体育考试评价任务,体育教学处于“放羊式”状态,教学任务完不成,只能依靠初中教学来补上,初中体育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高中来补,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只有等到大学再学习的这种“还债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有限衔接;另一方面,即使教师认真、学生努力,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情况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质量不同、学校条件不同,也很难与国家提出的体育教育教学任务接轨.最后,河南虽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但河南省的体育场馆和公共设施属于严重匮乏状态,使得一些学生喜爱的项目不能全面开展、新兴项目无法开展.

3 影响河南省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制因及对策

3.1 有效管理是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保障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计划制定、计划执行、信息反馈和计划评估等步骤.从我省体育教育现状来看,要想有效衔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管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方式的管理;不仅要重视课堂秩序的管理,而且要重视课堂问题的管理,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约束,更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课题组以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体系为切入点选取了19种影响河南省大中小学衔接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参照Likert scale方法,采用1、2、3、4、5级定量,5级定量分为: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根据专家审定意见,制定问卷.为检验各原始变量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课题组使用Kaiser-Meyer-Olkin和球型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Kaiser-Meyer-Olkin=0.825>0.5,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这些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3].

在课题组提出的19个原始指标当中,第5个指标Y5激励机制建设,最后计算的载荷值小于0.5,因此忽略不计,其余 18个因子均有效,并可分为 A、B、C、D、E共5个因子集合.其中,A={Y1、Y3、Y13、Y19}方差贡献率为 27.647%,B={Y7、Y8、Y9、Y11、Y12}方差贡献率为 22.003%,C={Y2、Y6、Y16}方差贡献率为8.034%,D={Y4、Y10、Y17}方差贡献率为 6.891%,E={Y14、Y15、Y18}方差贡献率为5.002%(见表2).综合5个因子集合的内容,可以把A集合定义为管理因素、B集合定义为各学段体育课程有效实施、C集合定义为教学改革认知因素、D集合定义为师资水平、E集合定义为学生体育学习观,5个集合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以上因素集合,因子载荷矩阵采用正交旋转法旋转后各指标权重比值大小,课题组参考王健光生著作勾勒出了影响体育教学衔接的主要框架(见图1).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3.2 提高对新课改的认知水平是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方向标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学段体育有效衔接说到底是一种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体育教师通过分析教学系统、选择实施优化教学方案,在课程纲要的要求中获得最优秀的教学成果的行为[4].

各学段的体育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学中不断地分析和研究各学段的教学特点、寻求学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采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是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体育衔接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材的难度、场馆的设施、教师的执教水平、学生的基础甚至天气的变化、环境的清洁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各学段体育教学衔接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以综合的观点处理这些问题,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3.3 各学段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核心要素

在当代,体育已经成为文化,成为一门成熟的教育领域,体育的内容向着健康教育、心理训练、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迅速扩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总量也在急剧增长,这就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但要求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娱乐、锻炼和观赏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安全生活的能力等,体育教学正向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学校体育各学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也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实现和体现,在文化形态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由于体育学科要完成上述教育任务,而且体育教学内容又具有多功能、多指向、多手段特点,所以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环境、视角必须是科学合理的.

图1 影响河南省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因素框架图

3.3.1 注重体育教学特性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都与体育实践活动密切相连,体育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身体练习的形式进行的,而身体活动的绝大部分又是来自于人的娱乐性活动,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内含着运动的乐趣与娱乐性,这些运动的乐趣体现在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过程中的竞争、协同、客服、表现等心理过程中,体现受教育者对新的运动的体验和对学习进步的成就感,体现在运动的环境、场地、比赛规则、比赛形式等变化和加工方面,学生们在学习体育内容时,必然会对这些运动乐趣感兴趣,从而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因此大大提高.

3.3.2 把握体育教学原则

3.3.2.1 教学目标明确原则

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是应该首先解决问题,在整个学段教学中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结构的建构和教学手段的运动起指导和统领作用.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都应该要明确、科学有操作性,各个学段之间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有连贯性和差异性,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学设计、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衡量教学评价标准.

3.3.2.2 教学内容可学习性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是各学段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材料,它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最终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使之更具有可学习性,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河南省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过多的竞技性内容,过多的成人要求,使体育学习内容变成学生可望不可及的东西.为了加强学段教学衔接,教师必须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锻炼形式又活跃的内容,还可以对竞技项目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更具有可学习性.

3.3.2.3 课堂结构合理性原则

课堂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课堂结构不仅是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步骤的具体安排,更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具体体现.课堂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各要素部分之和的观点,在各学段教学衔接的课堂安排上更应该着眼于整体,使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3.2.4 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原则

不同的学段学生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活动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具有实效性,学习的效率明显就会高很多,有利于各学段的体育教学衔接.

3.3.2.5 体育教学评价激励性原则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教师活动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定量或定性分析,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价值判断.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功能,使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力.

3.3.3 营造和谐体育教学环境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其特殊就在于它是一个简化、净化、平衡化、精神化、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诚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在他的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5].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均体育资源仍差强人意,正因为如此,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无论是大型的体育场馆,还是一个小小的体育宣传橱窗,都必须要慎重,都必须要充分挖掘其对各学段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都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以营造出一种“连墙壁都在讲话”的体育教学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熏陶和教化.我省地域比较辽阔,各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学校在体育教学环境设计、建设和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更是各异,因此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从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出发,从而更好的衔接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

3.3.4 选取科学体育教学内容

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能否有效衔接,课堂内容至关重要.课题组经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以及专家访谈,提出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四类基本内容,如果这四类基本教学内容互相搭配、相互协调,各学段的衔接将比较顺畅.

3.3.4.1 充实螺旋类精讲内容

螺旋类精讲内容可以在任何一个年级出现,用大单元进行教学.是以让学生掌握1~2项体育项目为目的的,也是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不会东西的情况设计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在我省最普及的、社会上最受欢迎的、学生也最喜欢的,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还有个别地区的武术、排球、滑冰、踢毽等,结合河南省各地区实际教学,长时间后每个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有锻炼身体从事娱乐的手段.

3.3.4.2 充实直线类简教内容

直线类简教内容是在某个学段出现、用大单元进行教学的内容,是那些需要学一学、需要师傅领进门,以便将来修行在个人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中小学段的体育教学,我们不可能期待学生把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学好,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初步的学好一些项目,打一个好一点的基础.课题组在许昌市的一所中学实验性的用6~7节课介绍了一些有趣味、有前景的项目,让学生练习、体验,效果非常好,78%的学生表示喜欢,19%的学生表示今后会精细学习.如果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学年中教这样的项目2~3项,那么12学年后,学生已经入门了30项左右的运动项目,这样就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实践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3.3.4.3 单纯直线型介绍类内容

单纯直线型介绍类内容是在某个学段出现、用小单元进行教学的内容,如铅球、链球、标枪等,这属于运动文化的传授,如此,我们每学期作为运动文化、运动知识来介绍10个左右的项目,12年就可以积累200余项.

3.3.4.4 单纯螺旋式锻炼类内容

单纯螺旋式锻炼类内容是在很多年级出现,用小单元或穿插在其他教学内容的单元中作为辅助内容出现的那一类内容,是一些不需要深教,但需要常练的运动项目.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过去体育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那些不需要深教的项目反而教得细、教得繁,结果教学效率差,学生也很厌烦.课题组提倡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揉在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学生喜欢的项目里练习,这样效果明显事半功倍.

3.4 师资水平决定了衔接质量的好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中人们认识到,教师的质量和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对最终所获得的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取决于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我省的体育教师队伍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存在有教学技能发展的“高原期现象”.教学技能发展的“高原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师在任教两三年或多一点时间后,初步熟悉了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就会感觉到学生对自己已经满意了,感到自己已能充分胜任教学工作了,在外部没有科学评价机制、内部没有新的动因的情况下,往往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技能长进不大,甚至有的体育教师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教学水平滑坡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衔接.

由于我省过去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长期停留在观摩教学、同行看课等传统的方式上,使得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受到了限制.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专门训练;二是改进评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3.5 学生的体育学习观是衔接质量的最好验证

体育教学是人的社会性活动,一切都离不开最主要的因素--人,因此关于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研究实质上是围绕着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研究受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体育教学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性活动,一切都离不开人对这项活动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定位,特别是在体育教学面临大改革大发展的时期,师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更加重要[6].

体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体育教育应该是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易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成功感的.如同学生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惑”一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超越自身极限的快感、包括对有关体育理论的新认识.

体育是主动的、创造的而非被动的、灌输性的.体育不是一种机械刻板的灌输,也不是一味静观的体验,体育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无论哪个学段,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适度的活动,他们就会体验到一种适度运动后的快感,这种通过体育活动带来的身体上的舒展、心理上的抒发是主动的,学生从教师来到空阔的操场,新鲜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又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空间的释放感,这种放大的空间感是学生主观感受甚至要自己创造的,体育运动通常是人体从事非日常动作的运动,学生对体位、速度的变化有天生的兴趣,体育运动千变万化,其中的美好体验需要学生有能力去体会和理解.

4 结语

体育课之所以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设置,不是因为运动技能难以掌握,而是由于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达到终身体育目的的需要[7].体育课各阶段的教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对稳定、有序地、递进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说学校体育各学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也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实现和体现,在文化形态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大学体育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比,最显著的差异就是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理论学习要求更高更深,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问题[8].只有搞好中小学阶段的基础体育教学,使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更加合理,才能更好地解决好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问题,使之终身受益.从课程性质方面看,中小学与大学体育课程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目标上看,中小学与高校是不尽相同的,只是高校在划分上更加具体.如何把中小学体育教学与高校体育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如何解决好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1] 王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王 建.新课改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街接的现状、制因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1):108.

[4]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

[5] 卢振华.从新生三项素质谈高中与大学体育课教学衔接问题[J].体育科技,2001,22(1):67.

[6] 陈 榕,潘 前.我国大、中学体育衔接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4):44.

[7] 李睿珂.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学与高校体育教学衔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33.

[8] 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J].体育学刊,2007,14(4):1-2.

猜你喜欢
学段教学内容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2016体育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