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华
(武汉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6)
鄂西南位于湖北西南隅(具体方位见图1),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利川、恩施2市,建始、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宣恩、来凤、咸丰8县,横跨湖北宜昌市和恩施自治州,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丰富,景观质量超群,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南方也不多见.如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中国最长溶洞利川腾龙洞,世所罕见的洞穴公园咸丰黄金洞,怪石嶙峋、秀甲天下的五峰柴埠溪,一枝独秀、深藏不露的建始石柱观等.鄂西南已被列为湖北省四大甲级旅游区之一,与长江三峡、神龙架、武当山齐名.然而,该地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秀美风光一直未被外人所知.现今随着沪蓉高铁、清江梯级水电站和恩施机场等重点工程的全面建成,一直制约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的交通瓶颈得到根除,鄂西南丰富的岩溶旅游资源开发也获得了重要的良机.因此,有必要搞清鄂西南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特征、景观价值等信息,从而为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图1 鄂西南区域位置图
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对岩溶现象进行了研究,国内则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述了岩溶地下水出露的岩溶现象.但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研究岩溶现象或岩溶资源,则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1-7].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岩溶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存在(1)关注度不够,专门论述很少;(2)对岩溶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把握不够,多移植于旅游资源或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3)存在概念“泛化”的倾向,把不具有岩溶本质属性的旅游资源圈进来,搭岩溶资源开发的便车,混淆视听.因此,笔者以地球科学理论作指导,从旅游学和岩溶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岩溶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凡在岩溶区内且由岩溶作用直接形成的,能对大众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可溶性岩石蚀余物或沉积物的总和”[8].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是在地壳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遗迹.鄂西南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长期是较为稳定的地台区,为陆棚陆表海环境,以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堆积了巨厚的海相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约占总地表面积的2/3,形成了鄂西南地区岩溶旅游资源发育的物质基础.中三叠世后,鄂西南逐渐抬升为陆地,地质作用以地表剥蚀为主,此后,强烈的燕山构造运动使鄂西南地区前白垩系地层褶皱破坏,并奠定了区内基本的大地构造轮廓,形成了一套以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东东—东西向为主的地台盖层褶皱带,背斜核部由寒武系或奥陶系组成,向斜核部多为三叠系或二叠系.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隆升为主,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再加上鄂西南处于热带一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地表和地下水系丰富,十分利于岩溶旅游资源的发育,各种地表岩溶旅游资源如石牙、石林、峡谷、峰林、峰丛、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下岩溶旅游资源如穿洞、溶洞、岩溶湖、地下暗河等均广泛分布.
岩溶瀑布是指岩溶出露区内河流纵断面上的不连续流水现象,落差小者称跌水,落差大者叫瀑布.鄂西南以山地地形为主,河流、小溪纵横交错,瀑布十分发育,如利川见天坝瀑布、长阳龙门春水瀑布、利川福宝山高洞岩瀑布等.除此之外,还有建始西漂湾瀑布和龙骨水瀑布,来凤茅冈洞瀑布,宣恩东门关瀑布等.
石柱是指沿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石垂直裂隙溶蚀、侵蚀而残留的上、下直径大体一致的柱状岩体称石柱,如恩施沐抚大楼门石柱和建始景阳双石柱等.当这种柱状岩体集中分布时称为石林,其形态特征是林立于微有起伏的溶岩原野之上,由众多高达数米至20 m的锥柱状、锥状、塔状体组合成,多为石芽进一步岩溶化发展而来.如恩施市太阳河乡的梭布垭石林、巴东绿葱坡镇的格子河石林、恩施红花淌石林、建始五峰山微形石林、利川石板岭石林、鹤峰锣鼓圈石林和长阳方山石林等.
岩溶湖专指大型封闭岩溶洼地中的较大常年积水体.如恩施石窑龙潭湖、利川汪家营朱提坝湖、巴东长岭乡水流坪湖等.鄂西南岩溶湖,有的大型岩溶洼地底部的漏斗和落水洞受粘土层堵塞而积水成湖,如巴东野三关大路坡湖;有的大型洼地底部或最底处受隔水层顶托而积水成湖,如利川团堡东岭湖和小湖;有的岩溶洼地则直接与地下含水层或地下暗河相通而积水成湖系,如恩施石窑龙潭湖和利川朱堤坝湖.
岩溶泉是岩溶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有多种出露形式,包括流量大于10 L/s的岩溶大泉、岩溶温泉和水流大小有一定规律变化的潮汐泉,或称虹吸泉.鄂西南岩溶泉分布很广,类型多种多样.如长阳渔峡口以西的盐池温泉、利川忠路镇的忠路温泉、鹤峰三潮水、长阳的喊水洞泉,以及长阳县境内有猫子洞泉、白洞泉、鱼泉洞泉、龙泉和建始境内的富硒冷泉及茨泉等.
鄂西南峡谷众多,也是本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自然景观之一.一般由溶蚀一侵蚀一崩塌综合作用而成,由于垂直升降运动所引起的地表抬升、地下水面下降而形成陡峻的悬崖绝壁,如长江的巫峡、清江上游的雪照河画廊、,恩施大峡谷以及中下游的龙脉峡,景阳峡谷和“清江三峡”.另外,还有来凤的“酉水三峡”、建始清江上的景阳峡谷,巴东和建始交界的野三河峡谷、利川的木坝河峡谷、观音峡,以及巴东的巴人河峡谷,都是风景秀丽、景色迷人.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体中由岩溶作用下直接形成,人可进入的天然地下空间体.主要有以利川腾龙洞溶洞群和玉龙洞、咸丰黄金洞、恩施龙麟宫、来凤卯洞、五峰燕子洞等为代表的岩溶洞穴.鄂西南内均属于裸露型岩溶区,溶洞主要受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而形成.鄂西南规模大、延伸长的大型溶洞主要分布在清江、酉水、溇水、唐崖河等主要水系及其支流的近岸地带.这主要是近河道地带多是深切峡谷,地下水水力梯度大,水循环交替强烈,又有外源地表水和远处地下水的补给,水对碳酸盐岩介质溶蚀和侵蚀能力强,因此使得近岸地带溶洞规模大.另外,鄂西南溶洞还受多期间歇的地质抬升作用控制,形成与不同时期排泄基准面相一致的水平洞穴系统.因此在河谷两岸形成了多层水平溶洞,或一个洞穴形成层楼状结构.如利川腾龙洞的三层洞穴系统和咸丰黄金洞的7层洞穴系统.
岩溶山石是指在岩溶石峰上发育出的体量较小的奇特岩石形态和洞穴内各种沉积、溶蚀形态,它们拟人状物,有的还可演绎出寓义故事,具有很好观赏价值.一些极其特殊的“怪石”(如)有着永恒的魅力.其它如兴安县上马石和灵渠边的飞来石.此外,每一个开放的游览洞穴都可以举出几十个象形奇石,如倒影峡风景区内灵泉洞内的“天然大佛”.
岩溶山峰是指在当地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山地.岩溶名山不以山体高峻、庞大为胜,而多是以其陡峭的边坡、玲珑通透的山体和维妙维肖的山形而成名.这些名山(石峰)拔地而起,姿态万千,构成丰富多彩的空间立体画面.最有名的如鹤峰的鹰嘴岩、建始的鹰子岩等.峰丛中的名山当以峡谷段两岸灰岩石峰最为重要,突出者如五峰县城北的“白溢寨”等.岩溶孤峰中的代表首推建始高坪镇“蟠龙山”和长阳“武落钟离山”等;岩溶峰林则以五峰长乐坪镇的“柴埠溪”为奇,它当前正处于喀斯特地形发育的壮年时期,四十八座“蜡烛峰”青黛如簪,个个兀自而立,拔地而起,如红烛,似宝塔.主峰如观音抱子而坐,众多的山峰组成一朵莲花.
天生桥是地下河或溶洞在岩溶岩溶作用下顶板崩塌后,形成的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的残留地质体.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天生桥因地下河流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游及两岸岩石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而成,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质“艺术品”.如利川柏杨镇的“龙桥”、建始张大顶风景区内的“仙人桥”等;咸丰坪坝营景区的“四洞峡”、利川腾龙洞景区的“三龙门”等.
天坑是指发育在巨厚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m,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如利川团堡镇贺家坪村的“响水洞”天坑,长250m、宽175m、深115m,是湖北已发现的第一个天坑;利川忠路镇石盘村的“黄桶岩”天坑等.
本区还有其它岩溶景观资源类型,具体情况详见下表1.
表1 鄂西南其它岩溶旅游资源
鄂西南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 400~1 500 mm,岩溶地表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区内山峦起伏,群峰壁立,海拔超过2 000 m的山峰有50余座,1 500~2 000 m之间的山峰有300余座,清江、酉水、溇水等大小60余条河流在群峰峡谷中蜿蜒奔腾,峡谷两岸植被繁茂,飞瀑高悬,流泉遍布,整个鄂西南山清水秀,山水景观结合度高,呈现了极为优美的“山水画卷”,具有极高的游览观赏价值.例如清江干流上游河段“2伏3现”,水体与地下溶洞此起彼伏,相依相伴,呈现了“卧龙吞江”的壮美景观[9];中游河段则两岸夹峙,山奇峡幽,两岸处处峰峦叠嶂,瀑布清泉,令人心旷神怡;下游河段则高峡平湖,山岛错落有致,湖水清澈见底,群峰静影如山浮水,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可以说,清江干流汇集了鄂西南山川风光之大观,是鄂西南山水风光完美结合的典范.此外,鄂西南岩溶洞穴绝大多数属水洞,地下水循环作用强,洞穴的岩溶作用显著,多处于洞景发育的盛年期,洞穴内暗河、伏流,以及地下湖较为多见,洞穴化学沉积物也较为发育,石笋、石柱、石钟乳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总之,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不仅形态奇特、类型丰富,而且山水结合、山水相映,游览观赏价值高.
岩溶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地质遗迹,其形成、演化和发展历史记录了较近地质时期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如利用洞穴沉积物中石笋或石钟乳的沉积年轮及韵律研究古气候变化规律.鄂西南是典型的峰丛洼地岩溶地质地貌风景区,区内地质地貌类型丰富且集中,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岩溶景观类型多、分布广,在国内实属罕见,它们反映了鄂西南宏观地质环境的变迁,也反映鄂西南区域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岩溶学以及环境资源学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野外科考价值.同时,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知识修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神话式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解释,而要求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因此,在开展岩溶旅游活动时,可以通过景点标识牌、宣传册等途径,介绍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化、及发展知识,宣传和普及有关的地球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科普价值,长江三峡、恩施腾龙洞-大峡谷、五峰和长阳清江画廊均已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级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宣传地球科学知识的重任.
岩溶旅游资源,只在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发育,不仅与岩层的产状、厚度、岩性等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还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有关.由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出露往往集中成片,在一个局部区域内的气候、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又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造成岩溶旅游资源一般成片集中分布.例如鄂西南地区的峰林岩溶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区内主要水系的中下游地带,如五峰柴步溪、长阳武落钟离山等;石林则多形成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缓坡上,陡坡和平地均较少发育,如恩施梭布垭石林和巴东格子河石林等;岩溶峡谷则沿深大断裂等主要地质构造展布,如巴东的巫峡、恩施大峡谷和长阳的清江三峡等;岩溶湖多分布在溶蚀盆地和洼地中,或底部粘土淤积阻塞而成,或与地下暗河相通,如巴东野三关的大路坡湖、利川汪营的朱堤坝湖和恩施石窑的龙潭湖.总之,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呈现出同一景观类型既相对集中,但有时又常有其它类型岩溶旅游资源的点缀,形成点、面结合的多类型岩溶旅游资源的配套组合.
鄂西南地区发育了类型齐全的岩溶旅游资源,总计有4大类27基类[10],具体有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泉、瀑布、湖潭、河溪、暗河、水洞、旱洞、落水洞、穿洞、天生桥、天窗、天坑、峡谷、障谷、地缝和钙华堆积等类型,几乎囊括了当前所有的岩溶旅游资源类型.此外,在研究区内28个岩溶景区(点)中,有洞穴景观(点、群)21个,占75%,几乎所有的岩溶景区都有溶洞分布.鄂西南地区的岩溶溶洞不仅分布广泛,数量多,而且受新生代以来地壳的间断性抬升作用,溶洞多期发育形成了多层水平溶洞系统,或层楼状的复杂洞穴系统,如水布垭—伴峡地区就发育了5层水平溶洞,利川腾龙洞的三层洞穴系统和咸丰黄金洞的7层洞穴系统.所以鄂西南多洞,且洞景奇特,如利川腾龙洞号称世界特级大溶洞,洞中多暗流,多丘壑,洞中有洞,险象环生;咸丰黄金洞恍如地下仙宫,岔道纵横,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七个天然大厅厅厅相连,钟乳怪石色若黄金珠玉;恩施龙麟宫舟楫迎送,明镜天梯巨柱帷幔等美不胜收.
岩溶旅游资源主要是由石灰岩、石膏、硬石膏、白云岩、岩盐等可溶性岩石经岩溶作用而形成,由于这些可溶性岩石硬度小、韧性差,因此由这些岩石构成的岩溶旅游资源极易被风化或遭人为破坏.如溶洞内的状卷曲石、水上晶针、钙筏等洞穴沉积物,,轻轻用手触摸就会垮塌;石笋、钟乳石、石花等景物也易遭游客折断破坏.另外,岩溶区的生态较为脆弱,尤其在鄂西南地区,环境容量低、地形破碎、成土速率极慢,山高坡陡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基岩裸露,旱涝灾害频繁,极易诱发石漠化发育.在这种环境中的岩溶旅游资源自然也是极度脆弱的,这对岩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鄂西南属于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在国家扶贫攻坚和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背景下,鄂西南地区的各县市已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鄂西南处于中国西南岩溶区,拥有类型丰富,景观质量超群的岩溶旅游资源,具有发展岩溶旅游的先天优势.但长期以来,学界缺乏从岩溶旅游资源的视角对该地区的关注,本文虽然对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特征、景观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但对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成因、成景模式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而且后期的研究有必要从地质学、岩溶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开展,以发现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为后期岩溶旅游的开发及保护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1] 朱德浩,朱学稳,闫志为,等.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J].中国岩溶,2000,19(3):275-283.
[2] 朱德浩,朱德浩,朱学稳,等.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J].中国岩溶,2003,22(3):275-276.
[2] 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03(11):92-96.
[3] 朱学稳,朱德浩,黄保健,等.喀斯特天坑略论[J].中国岩溶,2003,22(1):51-65.
[4] 杨颖瑜.中国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分类与研究[C].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2005:232-232.
[5] 肖时珍,熊康宁.喀斯特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研究——以贵州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69-272.
[6] 程前昌,胡大胜.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初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99-104.
[7] 韦跃龙,陈伟海,黄保健,等.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4):473-483.
[8] 徐松华.基于资源属性的岩溶旅游资源概念辨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5(4):50-54.
[9] 沈继方,李焰云,徐瑞春,等.清江流域岩溶研究[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