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胜男 ,尹晓峰 ,杨圣韬 ,王金鲁 ,王 燕
作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体育大赛,跻身成为我国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最多的城市。《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体育强市的目标,全面提升国际体育大赛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赛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对上海国际体育强市目标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是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的重要方面。国际体育强市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仅是外界对城市的评价,而是需要将该观念渗透到每个市民的脑中。因此国际体育强市建设应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需要从市民的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使市民认可“体育”是上海的品牌,由衷为上海体育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在行为上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将体育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本研究从时间纵向来看,以5年为一个周期,从“市民素质”的视角入手,研究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作用,并通过与奥运前夕2008年3月的调研结果相比较,提出奥运前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提升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上海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该领域的文献,为较全面把握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查阅了国内的数据库,以及国外相关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运作公司上海久事集团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内容的构成以及上海国际体育赛事对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问卷的设计是依据市民在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文化素质的反映。问卷的发放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问卷的效度通过13名专家对内容效度进行评分,最终内容效度比CVR指数进行确认题项。
上海市民的分层抽样调查,样本基本与上海市民的总体保持一致,调查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的观念以及行为的影响作用。
同期群研究是纵贯研究中对同一群体随时间推移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研究。通过对比双截面数据:2008年和2013年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素质的影响作用,分析相关调查数据,揭示奥运前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不同群体的上海市民素质的影响作用。
市民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指标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考察。廖菲在《人文奥运与市民素质》一文中主要关注的是市民的公共行为,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和公共观赏4个方面,指出公民素质尤其是公共行为素质最为重要。
通过提取文献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在2008年对上海市民的调研中得出的相关结论,可发现大多文献对于市民素质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市民文化素质”方面。因此,本研究对市民素质的界定为市民文化素质,将不再讨论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
市民文化素质主要指的是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市民脑中所存在的城市的精神文化通常以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隐性存在的市民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精神层次等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指导着市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影响着市民的言行。而市民日常的行为规范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反过来会对市民观念有所影响,趋同效应的存在使得观念发生变化。因此,市民的观念和行为可反映为城市的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市民的文化素质,是城市的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2.1 调研样本说明(2008年)
试调研自2008年1月开始,共发放问卷50多份,于春节前结束后再次修改了问卷。正式调查时间从2008年2月中旬起共计5个星期,选取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松江区、普陀区、徐汇区5个区作为发放区域,且每个区平均发放约为200份。
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957份,回收932份,回收率97.3%。问卷大多数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预防某些被调查者依据惯性思考而缺乏耐性随意填写,本问卷设计了干扰选项,来衡量问卷填写的有效性,剔除随意填写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870份,有效回收率91%。本文对上海市民的界定根据统计上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在上海居住一年以下的人群不在本文的统计分析范围之内。
最终本研究获取的样本数共计626,该调研样本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分布与上海市总人口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2.2.1.1 性别
上海市总人口中的男女比例依据2006年3月份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本次调研的样本分布与上海市的男女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其中男性占52.64%。
2.2.1.2 年龄
根据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7~59岁的年龄比例。经对比分析,31~40岁、51~6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比例与上海市的年龄情况基本一致,21~30岁的人群比例略高于上海市的20.49%,而41~50岁的人群比例又略低于上海市的24.9%,60岁以上老年人的对比对本文的影响不大,因此总体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2.2.1.3 职业
上海市的职业分类是根据《2005年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得出的。
样本中学生的比例和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样本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比例(66.6%)高于上海市的比例。本次调查的年龄阶段大部分为7~60岁,很大一部分退休在家的人员没有进入此次的调查范围,所以样本“赋闲在家”的比例低于上海市的23.5%。
2.2.1.4 家庭人均月收入
采用《2007年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即为 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按照收入水平将城市居民分为5个组别: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且每个组都占所有居民住户的20%。由于2007年的数据还未公布,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收入的自然增长,因此样本中的上海市家庭人均月收入数据要略高于2006年的实际情况。
2.2.2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2008年)
本文在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的专家,初步列出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各方面,通过专家效度检验和试调查发放后,再次修改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的方面,最终在问卷中供市民对影响程度进行选择,得出的结果如下。
第一,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精神生活。“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市民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综合得分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57.5%的市民认为大赛对丰富市民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方面的影响较大或者非常大,仅有8.4%的市民认为大赛对市民的该方面的观念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反映了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娱乐体验性的文化特质,得到了上海市人民的喜爱,是他们陶冶情操、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也说明了该类体育大赛已被当作一种文化娱乐产品来精心包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体育娱乐和审美的精神需求。
第二,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提升了上海市民的荣誉感。从“大赛对市民自身观念的影响”的调查中,“作为上海市民的骄傲与自豪”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有59.1%的市民认为大赛对该观念的影响较大或者非常大,有11.2%的市民认为大赛对市民的该方面的观念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说明了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只有在市民认同城市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较高层次的荣誉感。因此,荣誉感形成同市民素质提升一样,是一个需长期慢慢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最终市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市民的行为。
第三,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增强了市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中国的竞技体育曾经是作为我国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这种价值观在我国近一段时间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确拥有其他文化活动难以比拟的集体凝聚力。
第四,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促使市民重视健身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大赛对市民关于重视健身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观念的影响可以直接从对市民行为的影响程度上得到反映,体现了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调查发现:市民认为大赛对市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54%,并对部分市民成为某一项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产生较大影响。
第五,市民从国际体育大赛中受到体育精神的感染和鼓舞。除了观看国际体育大赛之外,运动员也是体育精神传播的很好的载体,使市民得到体育精神的感染。在关于市民对您最喜欢的体育名星的受访答案中可看出,中国球员甚至是上海本土的运动员如刘翔、姚明受到了上海市民的喜爱。
关于上海市民对体育明星身上的哪种体育精神最喜爱的问题中,可以看出竞争拼搏精神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一方面反映了竞争性是体育比赛的重要文化特性,另外一方面反映出运动员敢于争先,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对市民的观念具有积极影响。
第六,重视社会责任,提高主人翁意识。虽然这个选项按照市民的选择的综合得分排列靠后,但是有与前几项相近的得分。社会责任和主人翁意识,是产生在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反映了市民素质的提高。
第七,重视社会公德,提高诚信意识。市民通过对国际体育大赛的体验,国际体育大赛规范性的文化特征无形中得以传播。体现了现代人们追求社会公平规范、公平竞争的精神诉求,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2.3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2008年)
思想决定行为,到底反映在市民大脑中的精神文化有哪些部分体现在市民的行为中?对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调研。根据运用与上述的相同的赋值计算方法(综合得分的计算依据为:“影响很大”=5,“影响较大”=4,“一般”=3,“影响不大”=2,“没有影响”=1,“未选”不计入。各行中的各项的百分率乘以相对应的分值的加总即为各行的综合得分),得出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排序如表1。
第一,市民参与体育活动更加积极。调查发现,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类的体育活动”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说明了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健身示范作用很大,能有效激励市民参与健身活动,从而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
第二,遵守社会公德和规范,待人文明礼貌,注重礼仪。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中,排在第二和第三项可以说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提升了市民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已经提高了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间接规范了市民的行为。
2.3.1 调研样本说明(2013年)
在2013年截至10月 15日,共发放问卷 212份。其中通过问卷星网站合作发放100份,另外通过街头随机拦截调查112份。随机拦截调查的区域是所选取的杨浦区、宝山区、松江区、普陀区、徐汇区 5个区某些超市、公园、商业中心等区域。按照2008年的处理办法,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在上海居住时间”的题目选择,剔除选择“1年以下”的问卷数,且将随意填写的无效问卷删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44份。根据上海市2012年统计年鉴,该调研样本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分布与上海市总人口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3.3.2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2013年)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N=144)Table II Effect of World Sports Events in Shanghai on the Citizens'Concept(N=144)
第一,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精神生活。与2008年一样,“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还是排序第一位。反映了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文化性,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主要方面是通过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
第二,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对市民重视健身习惯的影响。与2008年的调研结果不同,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重视健身习惯的影响排序提前。说明赛事成功举办使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被更多的市民认可。
第三,重视社会责任,提高主人翁意识等方面也较2008年排序提前,说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举办多年,树立了较好的品牌,有助于提升市民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更体会到了主人翁的意识。
2.3.3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2013年)
运用与上述相同的赋值计算方法,得出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排序如下。
第一,市民参与体育活动更加积极。调查发现(表3),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类的体育活动”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是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中的“重视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对应的。说明了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健身示范作用很大,能有效激励市民参与健身活动,从而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
表3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N=144)Table III Effect of World Sports Events in Shanghai on the Citizens'Behavior(N=144)
第二,遵守社会公德和规范,待人文明礼貌,注重礼仪。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中,排在第二和第三项可以说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提升了市民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提高了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间接规范了市民的行为。
3.4.1 对照组选择及双截面数据处理
鉴于两次调研样本数的差别,无法有效地将两个样本进行比对。随机从2008年样本(N=626)中抽取 144份问卷数据,因此两个配对样本 (N=144)分别为2008年和2013年的截面数据。
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等方法将对照组数据通过SPSS16进行处理。首先对方差进行齐性检验,采用LSD法和Tamhane’s T2法对2008年和2013年两个截面数据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对上海市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素质的影响进行纵贯分析。
2.4.2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差异 (2008—2013年)
2008年至2013年5年间,市民对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从逐渐熟识直到普遍认可。对5年间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追踪分析,一方面可考察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为如何创新和完善办赛效率,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通过对双截面数据的方差分析(ANOVA),考察7项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方面,可以得出5年间的观念差异并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且两组数据的组间差异较小(表4)。
为进一步分析2008年和2013年两组数据的差别,通过LSD法和Tamhane’s T2法多重比较的结果如表5所示,可看出在“重视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2008年的均值远小于 2013年,因此,经过 5年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的影响主要在于健身观念的强化。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社会效益的发挥作用并非是短期效应,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健身观念的宣传深入人心。
2.4.3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影响的差异 (2008—2013年)
通过对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方差分析(ANOVA),考察11项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影响的方面,可以得出在以下3方面5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P值均小于0.05。
第一,上海国际大赛对成为某一项运动的爱好者方面,2008年组和2013年组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为0.003,小于 0.05(表 6)。
为进一步分析两组的差异,可通过多重比较发现,2013年组的均值大于2008年组的均值(表7),说明2013年与2008年相比,市民在成为一项运动爱好者的实践中,上海国际体育大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4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方差分析表(2008年和2013年)Table IV Variance Analysisofofthe Effect ofthe World SportsEventsin Shanghai on the Citizens'Concept(the Yearsof2008&2013)
表5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多重比较(2008年和2013年)Table V MultipleComparisonoftheEffectoftheWorldSportsEventsinShanghaiontheCitizens'Concept(theYearsof2008&2013)
表6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方差分析表(2008年和2013年)Table VI VarianceAnalysisofoftheEffectoftheWorldSportsEventsinShanghaiontheCitizens'Concept(theYearsof2008&2013)
表7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观念影响的多重比较(2008年和2013年)Table VI IMultiple Comparison ofthe Effect ofthe World SportsEventsin Shanghai on the Citizens'Concept(the Yearsof2008&2013)
第二,上海国际大赛对市民包容外来人和外来文化方面,2008年组和2013年组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为0.002,小于 0.05(表 6)。
为进一步分析两组的差异,可通过多重比较发现,2013年组的均值大于2008年组的均值(表7),说明 2013年与2008年相比,市民在成为一项运动爱好者的实践中,上海国际体育大赛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尊重和接纳弱势群体方面,2013年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两组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为 0.002,小于 0.05,且 2013年组比 2008年组的均值小(表 7)。
与上述两个方面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在对“尊重和接纳弱势群体”方面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在于特奥会是一次性举办的赛事,经过5年,“尊重和接纳弱势群体”该文化影响力有所减弱。
3.1.1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文化素质具有提升作用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主要反映在市民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市民思想观念上:大赛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使市民作为上海市民感到骄傲和自豪;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等8个方面。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行为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遵守社会公德和规范;待人文明礼貌等。
3.1.2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一种长期社会效益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主要反映在市民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与2008年相比,2013年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文化素质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提升。主要提升的方面是:重视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重视社会责任,提高主人翁意识等。
3.1.3 健康观念、运动参与、包容外来文化是5年内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主要变化
市民的观念关于 “重视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2013年较2008年进一步提升。而市民的行为如“成为某一项运动的爱好者”和“包容外来人和外来文化方面”2013年较2008年显著提升。但2013年相较于2008年下降的方面为“尊重和接纳弱势群体”方面。
3.2.1 新时期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办赛重点的转变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经历着“赛事选择申办”到“强化赛事品牌”、“提高办赛社会效益”的过程,从2008年前在甄选并尝试举办符合上海城市形象的赛事阶段,已经过渡到如何将已有赛事品牌强化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提高办赛效益,使现有的赛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按照上海的城市精神文化来发展赛事,并通过有机整合目前已有的赛事品牌,优势互补,并且按照一年中的不同时段来进行安排,培育已有的赛事成为上海的城市品牌,将对国际体育强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3.2.2 积极引导并发挥上海国际体育大赛的社会效益
国际体育大赛社会效益的显现是长期的过程,应该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引导办赛机构重视赛事的社会效益。
通过政策引导,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效益评估常态化,并对大型赛事的社会效益进行监控,谨防只为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件发生。
3.2.3 引导上海国际体育大赛“落地亲民”的措施
国际级别的上海国际体育赛事需真正做到落地亲民,让国际体育大赛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必须是市民亲身体验到国际体育大赛。首先必须促进更多人现场观看国际体育大赛,不断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其次,使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国际体育大赛相关或衍伸的各种文娱活动中去,使市民真正对国际体育大赛和运动项目了解和喜欢,激发市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养成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再者,促进有运动习惯的体育爱好者参与到该项赛事的运动项目中去,成为这个运动项目的体育爱好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3.2.4 构建并完善国内赛事体系与国际体育大赛接轨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作为全世界级别最高的赛事,虽然有一些国内知名的选手作为品牌宣传,但是有些赛事的参赛选手较少,且大都是外国人。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选手,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比赛。应设计出与上海国际体育大赛接轨的相应赛事体系,为甄选我国优秀的选手提供保障。
[1] 姚颂平,沈建华,肖锋.举办国际体育大赛对大城市的经济、文化综合效应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26-27.
[2]廖菲.人文奥运与市民素质——对北京民众公共行为的实地观察[J].北京社会科学,2007(01).
[3] 孙胜男.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与城市精神文化的互动关系[J].环球体育市场,2008(02).
[4] 唐晓彤,丛湖平.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理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15.
[5]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6]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
[7]张颖慧,姚芹,李南筑.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国际比较——以与纽约、伦敦、墨尔本的比较为例[J].体育科研,2010(01):21-26.
[8] 王智慧.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后对承办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2(03):28-38.
[9]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分析[J].体育科研,2008(05):25-28
[10]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综合影响及其评估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1):51-55.
[11] 肖锋,沈建华.浅析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体育事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39.
[12] 陈元欣和王健.美国赛事及场馆设施外部效应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38-42.
[13] 钟天朗,王荣朴,张林,等.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06):19-27.
[14] 张林,李南筑,姚芹,等.上海市体育赛事发展定位研究[J].体育科研,2010(01):30-39.
[15] Rose,M.(2007).Sport and civic engagement: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the sport polic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2(4):412-425
[16] Whitson,D.&Macintosh,D.(1996).The global circus:International sport,tourism,and the marketing of cities[J].Journal of Sport&Social Issues,20(3):278-295
[17] Hughson,J.(2004).Sport in the “city of 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10(3):319-330
[18] Ingham,A.G.&Loy,J.W.(1993).Sport in social development:traditions,transitions,and transformations[M].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19] WHITSON,D.(1995).Sport and civic identity in the modern Canadian city[J].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vue Canadienn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22(1):125-147
[20] Smith,E.S.(2002).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s in theSocial Capital of Youth on Political and Civic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A Longitudinal Analysis[J].Political psychology,20(3):553-580
[21] LaVoi,N.M.&Clark Power,F.(2006).Pathways to fostering civic engagement in collegiate female athletes: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7(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