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才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教师只有准确地解读教材,才能更好地去教学。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有人认为,缺少的不是教学艺术,而是教学内容。我们要努力把教材内容变成教学内容。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义、字外义”。一句话,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灵活应变地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
就教学预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甚至对同一篇文章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经常出现“豆大的馒头——无从下口”的窘境,反映出部分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急需提升。那么,该如何顺利进行教材解读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为例,谈谈解读教材的基本路径。
一、 从语言到内容
课文由一个个句子组成,了解句子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接触课文时,一般通过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而句子则是由一个个词语连贯而成。要想深入、全面了解句子意思,必须从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所谓关键词语,也就是对句子表情达意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品味这些关键词语,读懂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运用的准确,为深入了解内容,和文本、作者对话打下扎实基础。解读教材,理应从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开始。
题目,通常被称做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我们解读教材最先看到的是课文的题目。但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直接跳过课题和课文对话,忽视对课文题目的推敲,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在《鹬蚌相争》中,我们在解读题目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鹬”“蚌”这两种动物的特点,然后重点研究一个“争”。因为“争”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课文的题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争”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清楚“争”最初的意思,为课上帮助学生概括内容、提炼主线做准备。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打开和文本对话的窗口。如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抓住“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等词语层层深入,由词到句再到整篇课文。如第二自然段抓住“威胁”分这样几个层次:先找出直接写鹬“争”的词语——“威胁”,接着了解什么叫“威胁”,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理解“威胁”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经历,揣摩此时的人物心理,最后进行角色转换,以鹬的身份读出“威胁”的语气。当然,个人的知识基础、对课文的理解不同,重点抓的关键词语也就各不相同。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可以方便快捷地打开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的窗口,提高学习效率,让对话变得简洁而深刻。
二、 从课文到原文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基本用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们在进行解读教材时必须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原文。作为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减,以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风格。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文,一定要找到原文,全面了解原文内容,从而全面、准确地解读教材,避免误读、曲解。
在解读《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课文的作者及出处。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入选教材的《鹬蚌相争》只是根据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翻译的。在原文中,完整的内容是和一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就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很明显,原文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着寓意的揭示,将课文和原文进行了对比,预设了从课文内容到原文的故事,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寓意的学习流程,一步步把课文理解透彻、准确。
当然,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作者。作为文章的写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全面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人物事件,才能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真正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
三、 从一篇到一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从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中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帮助学生带动一类课文的学习,发挥好教材这个“样品”的作用。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寓言的兴趣,带动寓言类课文的学习。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犹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由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炼,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直白,道理通俗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在现行小语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寓言类课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别在二、三、五年级安排寓言类课文9篇。其中有《鹬蚌相争》这样的中国寓言,也有《狐狸和葡萄》这样的外国寓言。寓言类课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角色、神奇的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读寓言类课文,能丰富想像能力,增长知识,受到启迪,获得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启发。
在教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这个“样品”的作用,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在初读阶段,学会概括故事内容;在研读阶段,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故事内容;在提升阶段,学会联系实际理解寓意;在运用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讲故事,并能初步学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调整。总之,学生通过《鹬蚌相争》的学习,要能初步建构起学习寓言类课文的基本路径,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为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影响解读教材的因素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遵循解读教材的基本路径,从语言到内容,从课文到原文,从一篇到一类,就一定能提高解读的效率,使解读教材真正成为精彩预设的开始。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