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也诗歌的多元艺术追求探析

2015-12-24 14:52钟海波
扬子江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澎湖诗歌

钟海波

一、 引言

渡也(1953—)是台湾二战后第一代诗人。他才情横溢,少年成名,而今纵横诗坛40余年,创作了大量诗歌,多次获奖,其创作之丰,质量之高为文坛所瞩目。陈芳明说,渡也诗歌擅长贴近历史与现实,发展跨越时空的想象。语言浓缩,意象晶莹,充满反讽,对现实世界流露迂回曲折的抗议。①渡也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诗歌艺术世界,他的诗歌呈现多元艺术追求的审美特点。这具体体现在反映生活的多样性、主题的丰富性,以及艺术手法的多侧面性等几方面。

二、 题材的多样性

渡也是一位多情的诗人,“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以诗人的情怀观照世界,触目所见皆是诗。在他的笔下,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化作感人的诗行;渡也也是个胸怀宽广的诗人,他放眼世界,心怀天下,而后又将自己的忧思化作诗的语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样,题材的广泛性便构成渡也诗歌的重要特征。综观其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咏史题材 中华民族一向以勤劳智慧而著称,历史上曾创造出令人惊异的辉煌文明,堪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并称。汉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明臻于鼎盛。17世纪以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而中国仍止步于农耕时代,发展滞后。18世纪,清王朝的统治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步入衰途。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军务废弛,危机四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世纪中叶以后,崛起的西方国家把扩展殖民地的战火由非洲、美洲燃到亚洲,自印度之后,中国等国也遭欺凌。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走上沦亡之路。在遭遇一连串败仗之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它伤害过和还在伤害着中国人的自尊。这段历史也是渡也选择较多的题材。《最后的长城》 《宣统三年》 《永不回头的方声洞》,这三篇长篇叙事诗歌咏的正是近代史上的人和事。《最后的长城》歌颂禁烟英雄林则徐,赞颂他虎门销烟的壮举,《宣统三年》聚焦熊秉坤描写武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永不回头的方声洞》赞美革命义士方声洞的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除此,渡也诗歌也歌咏了古代史上的人和事。《王维的石油化学工业》将唐代历史与现实融合,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现代生活拼贴,展示出更加广阔深邃的艺术思考,《我静静眺望祖国江山》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了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2. 乡土题材 渡也的祖籍是台湾澎湖,他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他对故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二十多年来,我在大学课堂中常常向莘莘学子们大声介绍澎湖,谈它的身世、它的容貌、它的内在,希望他们班旅、毕旅去澎湖一游,去第一棒的好所在一游,去用脚旅行,用眼睛旅行,用鼻子旅行,用舌头旅行!十几年来,我不断地用脚、眼睛、鼻子、舌头到澎湖各地旅行,以相机记录,以笔记录所见所闻。这一时期,澎湖离我最近,不像小时候那么遥不可及。”②从80年代至今,总计创作五十余首诗。笔下反映家乡风物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大自然(海、晚霞、天等)、古迹、历史建筑、现代工程、风景、农作物、植物、鸟。一部《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写尽家乡风物。正如澎湖县县长王乾发在序言中所说:“主题从海洋、玄武岩、天人菊、四孔井、西屿炮台到石沪、菜宅等等,几乎各种面向,无所不包。……澎湖得天独厚的山川景致,蕴蓄深厚的人文风华,就像一座矿脉,经过渡也的深度挖掘、妙笔点化之后,成为另一种内在的风景。”③在渡也笔下,内海、珍珠、咸风、贝壳、砂井、神殿、镇风塔、大桥、地瓜、云雀、海龟、天人菊无不一一入诗,化作美好意象。《澎湖之二》:天/赤裸裸/阳光/脱光衣服/沙滩/打赤膊/在岸边晒太阳/海和风/袒胸露肘/追来追去/澎湖的夏/一丝不挂。

3. 校园生活题材 渡也诗歌也反映了多彩的校园生活,这类诗歌集中体现在诗集《落地生根》中,诗中有课堂教学,有毕业前的大扫除,有考试等等。《怎么办》这首诗写一个40岁的夜间部学生在期末考试时作弊被发现的情景:“他恳求我慈悲为怀/允许他继续偷看/否则成绩满江红/儿女知道了怎么办?”更因为他是“某单位首长/成绩不及格又被处分/属下知道了脸往哪儿搁?” 面对他的恳求老师也发出了“怎么办”的呼声:“如果每位学生都作弊/学校怎么办?/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不靠努力都想作弊/国家怎么办/人类怎么办。”再如《拔河比赛》一诗写比赛结束后“有一个学生独自留在操场/抓住绳的一端用一生的力量拉/另一端并无对手/不知与谁拔河”④

4﹒政治生活题材 还有一些诗作反映台湾社会现实问题,比如民主制度中的阴暗面。台湾在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台湾的选举,始于抗战胜利后。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将台湾的行政区重新划为8县9市,用直接选举的方法,进行最基层的村、里长、乡、镇(区)民意代表选举,而对省议员和高层公职则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1950年至1969年,是台湾选举活动的第二阶段,也是台湾‘地方自治全面落实的时期。这段时期,国民党当局开放省、县、市长议员和县、市、乡、镇长等多项地方公职选举。除在个别情况下,有些选举被推迟举行外,多数选举都能如期进行。进入1969年,台湾开始进行‘中央民意代表的换届选举。为了缓和国民党当局所谓的‘法统危机,当局对‘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进行增补或补选。这时大批的‘党外人士,开始投人这些‘中央民意代表的选举,以求在‘体制内与国民党当局作进一步抗争。到了90年代,台湾当局大幅进行‘宪政改革,各项公职选举基本上都放开,特别是1996年台湾进行首次‘总统直选,按台湾一政论家的话说,‘这标志着台湾再无选举禁区,台湾进入全面选战的年代”。⑤但是,台湾的民主选举存在很多弊端。渡也在诗歌中大胆披露了选举乱象,如《候选人》(《不准破裂》):“所有的人都去某候选人家里/争着用选票换最可敬的钞票/地球愈来愈冷/没有可以御寒的/掌声……”《秦军败了》(《最后的长城》)对于选举风气的败坏,贿选严重倾向,诗中有直接描述:“登记竞选后/秦必中便到处调头寸/好话,都说尽了/眼泪,全流尽光/总算凑够五百万/迭起来比生命还高/那笔钱就躺在保险柜/秦必中找来了黑道上的狼豺虎豹/以及,各里里长/暗中负责银弹攻势/一票伍佰元/提早实践他政见中的一项/谋求人民之福利……”渡也对选举阴暗面的讽刺十分辛辣。

此外,渡也诗歌还咏物言志诗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其艺术视野十分开阔,反映的生活十分广阔。

三、 主题的丰富性

知识分子是国家精英,社会的良心,他们总是对社会充满忧患感。萨义德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⑥渡也也是一位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他所思考的问题十分广泛,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十分深刻睿智,充满知性。

1.讴歌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它犹如中华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情况下会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己奉公、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重友睦邻的伦理精神,闲放豁达、敬业尚群的处世精神,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孜孜不辍的创业精神等。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众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⑦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⑧《最后的长城》(《最后的长城》)用史诗之笔,描写了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英雄事迹,赞颂了这位伟大历史人物。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为民谋福利,造福一方,有“林青天”之称。在广东任职期间,他大举禁烟,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他壮举伸张了正义,打击了英美侵略者的气焰。《宣统三年》(《最后的长城》)赞颂熊秉坤首创精神,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文学社召开联合大会,商讨起义大计,但是到了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在反清起义机密泄露、革命总指挥部机关遭破坏、清军警满城搜捕革命党人的危急关头,驻扎武昌城内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八营率先发难。10月10日晚8时半,熊秉坤在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吹响哨笛,集合队伍,并对空连发三枪,率工程兵冲出营房,直奔楚望台,抢夺军械库。一营枪响,各营响应,起义军集结楚望台,举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起义军控制武昌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24个省份有14个先后独立,最后导致清政府覆亡。《永不回头的方声洞》歌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他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的英勇献身精神感天地,泣鬼神。王安石是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他为改变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发动了一场旨在以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他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改革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的抵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改革精神为后世所颂扬。《我静静眺望祖国江山》一诗歌颂了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2.弘扬民族文化 他的被选入大陆中学教材的《竹》(《愤怒的葡萄》)体现出强烈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宣扬了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儒家关怀现实人生,崇尚道德,赋予一花一草以文化价值。梅兰竹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称其为植物中的“四君子”,因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在知识分子心中,它们是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中国知识分子对梅、兰、竹、菊的喜爱是源于对一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渡也诗歌《竹》托物言志,赞美竹的“劲节”,它的“虚空”,它的“萧疏”,表达了对高风亮节,虚怀若谷、超群脱俗境界的追求。而他的《妈宫古城》(《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一诗又充满浓重的忧患意识。他在思考着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生存问题。妈宫古城本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随着时代的步伐一起走进现代,麦当劳、咖啡、网络、水泥建筑使得这一古城从城市建筑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如今,cafe、麦当劳、在线游戏/对马台发动攻势/比孤拔将军还要猛烈/顺承门无法保护自己的健康/古城只剩一颗头/一只手臂/一些器官/一脸现代水泥”。这种外来的文化入侵,要比近代史上的军事侵略还要有破坏力。诗人面对面目全非的古城心痛不已。他在思考着在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守住文化之根,如何守护民族文化的精魂。

3.反对战争 渡也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坚持反战的主张。《西屿灯塔》(《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是诗人游历故乡的西山之后创作的诗歌。诗人仰望高高的灯塔时,浮想联翩,他自然想起一百年前的海战,这是一场由西方殖民者发动的战争。一场非正义的不光彩的战争。战争中许多年轻的生命葬身大海。《西屿灯塔》:“灯奋不顾身/爬上塔的顶端/就不肯下来/从光绪初年至今/西屿也爬上塔顶/光/也在夜里睁着大眼/眺望/眺望鱼群的喜怒哀乐/眺望一艘艘日本军舰/一艘艘法国军舰,以及/数百年海战亡魂/几千丈烛光望向远方/铺成一条返乡的路/落霞要回家/天空要回家/海要回家/啊,法国将领孤拔也要回家”。诗人用拟人化手法,将这灯塔比作人,灯光比作眼光。那眼光是亲人的眼光,是期盼的眼光。亲人们在大海边守望着,等待着儿子、情人、丈夫、父亲归来,可是战争夺取了他们的生命,他们再也不能会呆在亲人们的身边。这种等待变为一种绝望。于是灯塔由等待转为祈祷,祈祷死去的亲人灵魂得到安宁。渡也的许多诗歌显示出反对战争,渴求和平的鲜明的思想倾向,体现出博大深厚的人道情怀。在战争的硝烟散去百年之后,当年的仇恨、愤怒的心理被时间过滤,显得平静许多,在反思历史的时候比较理性。在渡也的这类诗歌中,也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审视人与生俱来的缺点,对人的卑微渺小可怜持着一种深深的同情,即使是当年杀人放火的侵略者,诗人也同情他们从而原谅了他们。《孤拔墓碑》 (《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光绪十一年/他的舰队和炮弹/从莳里海滩上岸/狠狠击伤台湾近代史/部属近千人/直接攻入万人冢/和黑暗会合……杂草和水泥/在墓前墓后合力拥戴/他仍是司令/领导成千上万的海风,以及/呼啸而来的寂寞/民国八十九年/魂魄和墓碑上的法文/都已百余岁/仍未回家的他/从没想到: 远渡重洋/只为了成为一座/古迹”。

4.歌唱爱情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情诗是渡也诗中的最大宗,前尘往事,现世现实,对渡也来说,凡爱过的女子而入于诗,虚实互化,皆能诠释爱情的真谛。”⑨跟爱情有关的情诗是渡也诗作的一大主题,这种主题的诗,主要收在《手套与爱》 《空城计》和《流浪玫瑰》三本诗集中。《手套与爱》是一首诙谐幽默而又充满哲理的诗歌。它探讨爱情的本质。诗人由“glove”与“love”字形相似,引发联想,诗人觉得这二者除了有相近的形式,本质上也有想接近的地方。诗歌交代手套为爱人所赠,在温馨浪漫的氛围中,暗示了手套是关爱,是呵护,是一种情感。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诗中的手套在意象上象征女性。弗洛伊德说:女性以一切有空间性和容纳性的事件为其象征,例如坑和穴,罐和瓶,各种大箱小盒及橱柜、保险箱,口袋等。男性的象征往往是穿刺性和伤害性的物体——即种种利器:如小刀、匕首、枪矛、军刀等。⑩整体上诗歌要表达的主题是爱情不仅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是灵与肉的统一。诗中“手套”意象与中国古代隐喻诗中的一些意象异曲同工。比如唐传奇《游仙窟》中一对情人以诗唱和。男吟《咏刀子》:自怜胶漆重,相思意不穷。可怜尖头物,终日在皮中。女和《咏鞘》:数捺皮应缓,频磨快转多。渠今拔出后,空鞘欲如何!《望夫石》是讴歌爱情的诗篇。“望夫石”是一个感人的意象,那妇女在大海边苦苦等待打渔的丈夫归来,开始丈夫失事,再也回不来,这位妻子依然怀着热爱与希望等待着他。这是忠贞的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伟大的情感。关于“望夫石”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渡也的《望夫石》可谓是台湾版的“望夫石”,它从价值观探讨爱情的意义。散文诗《永远的蝴蝶》 (《永远的蝴蝶》)表现一个爱的悲剧。一对坠入爱河的男女青年,她们难舍难分,一个偶然的原因,姑娘再也回不来了,变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蝴蝶标本。这首诗隐喻了爱情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

5.关怀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人类所面对的最严重、最为紧迫的生态危机是能源与气候危机。过分使用化石燃料,过多排放温室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气候在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地开采使得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洪灾泛滥。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被污染、河流被污染、土壤被污染k。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渡也对生态问题也忧心忡忡。他的一些诗作就体现出这种忧患意识。《天下大水》(《最后的长城》)一诗叙述了1984年6站台北发生的一场大洪灾。诗歌生动展示了洪水泛滥时的恐怖景象:“千万匹黄马棕马黑马从天上/从山中,从黑暗深处奔来/向熟睡的人类奔腾而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夜之间,铁路骨折/桥梁分尸,高速公路断肠/木栅公馆新店景美桃园和台北重伤倒地/泥浆连袂强占民房水沟街道/地下水道胃痛、肠炎/在地下翻滚喊疼/垃圾百万大军全在地下水道集合”。诗歌中作者也沉痛反思了造成灾难的原因:不法商人的滥采砂石,人类污秽的心,大自然的报复。

《王维的石油化学工业》(《最后的长城》)一诗思考现代化生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诗歌充满忧患感。透过文字表面,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要表达这样一种认识:现代化工业极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但是现代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它带来的环境破坏污染,像战争一样可怕。诗人渴望人类回到王维式理想生活环境中,天人合一,人把自然当作审美对象而不是攫取对象,那样生活才是富有诗意的生活,符合人性的生活。但是正如时间的一维性,人类不会返回过去的生活中,王维式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梦。

四、艺术的多侧面性

渡也诗歌创作的多元艺术追求,也体现在多种创作方法的使用和多种修辞的运用等方面。

1. 创作方法  渡也的诗歌创作使用了多种创作方法。首先是现实主义。1)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客观写实。渡也诗歌《最后的长城》 《永不回头的方声洞》 《宣统三年》 《我静静眺望祖国江山》 《天下大水》等诗作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宣统三年》客观真实地叙述起义前情景:“每个党人胸中就有/千万甲兵/仁义两字就是武器/谁说不能革命/好/大家约好臂缠白巾/纵火为号/宣统三年,八月十九/辛亥双十/李鹏升如约在塘角放火/革命的心我也有/革命之火/我也有/塘角杂货店主说着/立即点燃煤油/茂盛的火光在空中飞舞/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每个百姓的脸/百姓的梦/照亮全中国的土地”。 《永不回头的方声洞》通过细节表现方声洞的高风亮节。在给父亲的信中,这位烈士这样写道:“父亲/儿此生最愉快的事便是/企图用这条性命/奋力换取四万万中国人的生/父亲,我永远记住/方声洞,字子明,福建侯官人也/儿从福建侯官来/必含笑向祖国悲壮的大地,迈去/也只有让您的儿子去/别家的儿子才愿陆陆续续跟着去”。2)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散文诗《永远的蝴蝶》体现出唯美倾向。作品把樱子比作蝴蝶,但“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用蝴蝶的漂落形容樱子的死,在作者笔下,在“我”眼里,樱子的死被诗意化了。对于樱子,她蝴蝶般的飘落,那么地宁静,那么地安详;对于“我”,蝴蝶的飘落是一种美丽的陨落,何等地眷恋,何等地悲痛!蝴蝶给人一种凄美的震撼。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蝶舞翩翩带给人一种快乐的美感,然而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飘飞带给人的是一种凄美的痛感。3)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作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它并不单指某一具体的文学流派,而是包括了二战后出现的林林总总的具有反传统色彩的文学思潮与派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开放性。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萌发于50年代。当时的法国荒诞派戏剧、新小说,美国的垮掉派文学及黑山派诗歌等已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到了60年代,随着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和自白派诗歌的兴起以及法国新小说的发展,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入了成熟阶段并从其发源地美、法两国蔓延到其他欧美国家,促成了英国的“形式改革派”“实验诗歌派”,德国的“具体诗派”“新先锋派”等后现代文学流派的建立。在这期间,一大批欧美作家逐步成为公认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很多后现代派小说还采用了“拼贴”的方法。所谓“拼贴”是指在作品中插入大量不同风格、不同文学题材的材林如他人语录、广告词、新闻报导、图画等l。《王维的石油化学工业》是一首后现代诗风十分明显的诗歌。它把历史与现实的许多因素拼贴在了一起,反讽意味浓厚。此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也有使用。

2. 多种修辞运用  陌生化是艺术创造的规律和法则。俄国形式派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的作用在于“重新唤起人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由此,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毫不起眼、毫无新鲜可感的东西,就会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使人们归真返朴,重新回到原初感觉的震颤瞬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由实用转入审美,去充分领略生活的诗意性。”m渡也诗歌的陌生化手段主要体现为语言的变形处理。日常语言与艺术语言是有区别的。艺术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美化。这种提炼与美化是变形,其实也是艺术加工,即通常所讲的修辞。在渡也诗中,这种语言变形主要是通过如下修辞运用完成的:1) 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描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渡也诗歌中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十分普遍,如《四眼井之一》(《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四眼井早就蹲在中央老街/侃侃而谈/谈天后宫的身世/一谈就是上百年”。《镇风塔》(《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明朝风/清朝风/民国风/荷兰法国日本风/都在发烧/都在咳嗽,都在/打喷嚏”。《风力发电》(《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风伸出长长的手臂/打招呼/向游客,向天空/向宇宙/招手”。《最后的长城》:“英国鸦片居然在夜里/也和英国人一样——/梦见中国了/长久以来,鸦片就向往亚洲/吵着要到中国来”。《我静静眺望祖国江山》:“东坡先生上神宗皇帝书/左右开弓,痛殴新法腹部;煕宁二年,新法巨轮开始转动/懂事的农作物努力长高”。诗歌中把事物人格化给人感觉新颖生动,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2)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故乡》(《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澎湖的海是咸的 /土是咸的/但,梦不是/这里每个人也不是/澎湖的风是咸的/阳光是咸的/但, 这里每个人的话是甜的/心也是/曾祖父百年前盖的古宅/头颅破裂/祖父数十年前盖的房子/手脚残缺/蹲在马公东文里/看起来/哎,看起来竟是酸的/苦的”。 《灯塔》(《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乍,明,乍,灭/彷佛灯塔脉搏/跳动的声音”。诗歌语言将不同感觉沟通联接起来,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想象力,给人以无尽的美感。3) 夸张  这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有意把话说得扩大或缩小些的一种修辞方式。《宣统三年》:“熊秉坤的手枪大声一吼/这辛亥革命第一枪/黄河长江听见了/宇宙听见了;这一夸张张扬了一种正气”。《秦军败了》:“秦必中斜披着大红布条/布上有一个快乐的数字6/拜托拜托,六六大顺/逢人便说/从不放弃任何一位选民/连电线杆也不放弃/连鸡毛鸭狗也不放弃”。这夸张中带着浓浓的讽刺意味。4) 排比  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排比的运用可以增强诗篇的气势,也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当然也运用于叙事中铺排烘托气氛。如《宣统三年》:“为了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为了这些失去头颅的同志/为了子子孙孙/为了中国的明天/新军排长熊秉坤胸中/首先燃起一把火”。再如《天下大水》中有:“六月三日,凌晨/整个台北已合目入眠了/只有水神醒着/只有雷神醒着/只有雨醒着”。5) 化用古语  渡也诗歌语言的变形除了使用修辞手段外,还能够化用古诗词,吸收古典语言中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实现语言的美。如《最后的长城》有:“九死不悔的他凄然,一笑/继续看西书/仔细阅读/洋人的心,英人的计谋; 以及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之句。《王维的石油化学工业》一诗中有:“这一战打得连花都溅出眼泪/鸟也心惊胆战;他竟有点怀念昔日的闲居情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天下大水》写山洪在黑夜涌向城市,“向熟睡的人类奔腾而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正如钱理群所说“当白话也被滥用,如周作人说‘晶莹透彻的太厉害,文言词语的适当引入,也会造成陌生化效果,增加无形的神秘的感觉”。n

五、结论

渡也是一位创作成就比较突出的台湾诗人。他的艺术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其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艺术追求的美学特征。渡也诗歌多元美学追求具体体现为:1)题材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咏史题材、乡土题材、校园生活题材、政治生活题材等;2)主题的丰富性,这又体现为讴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反战、歌唱爱情、关怀生态环境问题等。这是诗人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3)艺术表现的多侧面性,体现在多种创作方法的使用和多种修辞的运用等方面。

毋庸讳言,渡也诗歌的缺陷也比较明显。其一,涉猎的问题多,表现的领域广,事无巨细,事事入诗,就有题材太泛之嫌;有些诗作主题平凡,开掘不深,缺少新见。其二,渡也诗歌属自由体派,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虽有自由灵活之长,但缺乏韵律之美。整体诗歌的音乐性明显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渡也诗歌的总体成就不容否定。

【注释】

a 陈芳明:《台湾文学史》 (下),联经出版社2011年版,第666页。

②③渡也:《澎湖的梦都张开了翅膀·自序》,澎湖文化局2009年版,第18、2-3页。

④吴尚华:《树人与树木的从向互动—评台湾诗人渡也的〈落地生根〉》,《写作(上旬刊)》, 1996年第11期。

⑤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 151-152页。

⑥[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11页。

⑦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⑧鲁迅:《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120页。

⑨李瑞腾:《语近情遥——渡也诗略论》,《国文杂志》(台湾彰化)2005年第10期。

j[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6-117页。

k刘青汉:《生态文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l徐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m方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0-61页。

n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30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140页。

猜你喜欢
澎湖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大陆航空首航台湾澎湖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澎湖公投,反对建“博彩特区”者大胜
宝岛之歌(二首)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