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娜
千万别玩成“王牌”对“王牌”。
忘了因为什么,女儿在小区广场上,很凶地对我说:“你现在就带我去超市买吃的!”我较上劲了,开始教育她:“你这么凶对我讲话,我会带你去吗?你请求人家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这样的态度,别人能答应你吗?”
一般女儿提出要求,能满足的我都会满足,但是,我只是想找—个给自己台阶、也不误导孩子的方式,满足她。
这种说教后,女儿乖乖听话、调整好态度好好说话的可能性为零。说之前,我就知道。我还知道,此时我绝不能跟她杠上,否则只会雪上加霜。果然,她态度变得更加恶劣,朝我衣服里塞垃圾,冲我喷口水。
这样闹下去,一般会有三种结果:
我服软,从了她。这样互动次数多了,孩子真的可能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别人不答应我要求时,我可以威胁、恐吓别人,直到别人同意。
我死活不答应,最终领着哭哭咧咧的孩子回家去,这事不了了之。这种可能只会发生在我情绪极端恶劣的时候。
我就是不松口,让她大哭一场,整个人恢复到正常、不较劲的状态后再带她去。这种可能发生的机率最高,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想答应她的。
昨天我脑子比较清醒,很清楚地知道,这三种结果都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从—个并不那么自然的动作开始,调整眼前对抗的关系。
女儿朝我衣服里塞树叶后,我表现出惊慌的样子,企图扭动身体想把衣服里的“可怕东西”甩出来。女儿的情绪开始化冰,她觉得妈妈被一片树叶就吓成这个样子,很得意。于是,开始更“过分”,朝我用口水喷喷泉,还把喷不出来的口水,直接抹在我衣服上。
我一边假装生气,一边逃跑,说:“你别过来了啊,别再用口水把我弄得臭哄哄的。”她当然一路小跑追赶我,撅着嘴,一副要随时喷我的样子,却因为自己笑得太厉害,嘴撅不了那么利索。
故意输给她,让她逮到我,被抹了半身口水。
我还接着逃,嘴里不停叫嚣着:“这回我一定会跑快点,无论如何我不会让你抓到了。”同时,小跑的速度的确更快,躲避她的技巧也更好,着实花了她一点精力,才又“抓住”了我。她更得意了,笑得花枝乱颤。
我一脸无奈,累得找个地方坐下。女儿还揪着我不放,嘴笑得合也合不拢。我假装忿恨、耍无赖似地说:“就不!你休想我带你去超市。”她突然态度软下来说:“妈妈,你带我去吧。”我假装思考了一下说:“好吧。可是我背上怎么那么痒呢?”“你蹲下来,我帮你把树叶拿出来。”女儿又恢复了以往天使般温柔的样子。
每次打起精神,做出了“游戏”这样—个选择后,都会不禁感叹它的魔力,本来棘手的问题,用不了五分钟就化为乌有,而且整个过程中,孩子收获的一直是正面的感受:
妈妈没有因为刚才的矛盾怪我,否则她不会和我玩。
妈妈不仅没有怪我,而且还非常喜欢我,因为我对她不礼貌,她都还愿意跟我玩。
孩子在奔跑、各种伎俩得逞的过程中,刚才积累的负面情绪慢慢转“正”了,这也是为什么三五分钟的追逐、打闹后,孩子就可以好好说话的原因。我极端地认为,人根本是一种被情绪操控的动物,心情好时各种美好的言语和行动,心情不好时怎么对着干怎么来。成人如此,孩子更亦如此。
我的感受呢?同样很好:
在奔跑、躲闪的身体运动中,释放掉了我的不愉快,整个身体、心理的感觉都在游戏过程中变得更加轻松。
觉得自己很有办法,明明挺不愉快一件事却有个这样开心的结局,有一种“我当妈妈很行”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