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真相“引爆”全民关注环境责任议题

2015-12-24 10:44李文
WTO经济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全民

李文

春节刚过,一部由前央视主持人、记者柴静自费制作题为《穹顶之下》的纪录片震动全国且成为持续升温的全民热议话题。由雾霾调查引发的各种争论、讨论瞬间引爆了“环境治理”这一重大社会议题。该片在投放后5天内,各大网站的日点击率已突破3500万人次,累积点击超过1.2亿人次,之后的持续辐射传播更引得手机刷屏无数,相关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也都相继参与回应,社会议论纷纷。此事影响之大、参与之广、互动之深入都引发我们更多思考:中国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经济转型中做好环境治理这篇大文章。

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是国家环境治理良好的群众基础。首先应看到,该片之所以引发史无前例的全民热议,是与近年来民众环保意识逐步提升以及国家新修订的《环保法》的颁布实施有着密切的关联。现象所揭示的背后“真相”是环境污染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民心之切。笔者认为,柴静雾霾调查引发的“阴谋论”“阳谋论”“浅薄论”“作秀论”“隐私论”“炒作论”等都应归为“非主流”,这些爆料和挖掘显然只能混淆视听,无助于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而是反映出一些人避重就轻的围观心态和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心理。人们最好对其持不关注、不转发、不参与的态度。相反,人们应该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来,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热切关注和参与为构建环境保护的生态圈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当然,全民环保意识及环保素质的整体提高还需要从教育、社会文化、宣传等多方长期努力。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发育以及专业NGO组织冲击中国环境信息难公开“难题”。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使用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让社会议题的联众和互动成为可能。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6.49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人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小时;移动终端用户超过10亿人,手机网民达5.57亿人。预计,2015年中国网民渗透率将达50%,即将有近一半的中国人使用互联网上网。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这次网上曝出了“和雾霾死磕的十家专业环保组织”,这些机构都是多年来持续专注环保,做了大量的信息搜集和统计工作,更直接投入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对治污进行监督和促进。《穹顶之下》还直接引用了一家NGO组织多年跟踪制作的中国大气、水和土壤的分级污染地图。这说明互联网和自媒体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专业NGO组织的积极参与,将环境治理引入到公众视线,而真相对民众内心的触动继而又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中国环境治理中信息公开的难题正在经受最严峻的“冲击”: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社会监督层面,媒体和NGO的参与无疑都起到了最关键的“挑开窗户纸”的作用。

中国环境治理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基于生态环境属于公共资源和人类共享空间的事实,环境污染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其治理绝非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此间引发的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如何分责的争论也表明,环境污染的责任人人有份,环境污染的后果大家都在劫难逃。政府主导、企业唱主角、全民监督参与将成为新常态,并将推动中国环境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和透明化。可喜的是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环保法》的出台,已经充分彰显中国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和行动,今年以来专业媒体持续披露的上市公司污染黑名单已经在资本市场和社会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环境污染需要多方参与和联动,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几个企业的事,是全社会的事。环境治理也将打破以往的管理格局,而是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公民、从媒体到NGO全面参与互动,共同担责,共同行动。

从“稻草人”到“行动者”仅一步之遥但却需迈出坚实步伐。毫无疑问,此次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力量,看到了联众的声势,这种力量应该得到更好的引导和集合,凝心聚力形成更大的合围之势,发掘和保护好民间智慧和热情,形成全民参与创新、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新格局。

政府如何做好国家层面的治污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智囊支持,也需要充分重视和借助民间力量。这其中,总结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经验和教训十分必要,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更要结合本国国情。各政府部门既需要各司其职,更需要通力协作,加大统筹协调,才能不留死角、不挂空挡、不掉链子。

企业如能更加置身于责任主角,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创新环境责任管理模式,将节能环保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才能在经济、社会与环境责任的平衡发展中实现跨越。

NGO组织如何提高专业水平,作为社会的重要促进和监督力量,在透明度建设与督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媒体如何发挥良心与道义,更多揭示真相,更多普及知识,更多分享经验,更多搭建桥梁,更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参与并传递正能量,责任重大。

各类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整合社会资源在共同责任中拿出有效的举措值得期待。

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如何发挥好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识普及和舆论方向引导上多做贡献。

每一位公民更可以思考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培育环保意识和规范环保行为,成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基石。

编辑|赵丽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全民
全民·爱·阅读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可持续全民医保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