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伟
从大山归来,一直有些神不守舍,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层峦叠嶂的大山,浓郁无边逶迤起伏的大森林。梦里,依然还坐着小车跌落升起,行进在密林深处永远驶不到尽头的山路中。
我是眷恋那一座座小城吗?每一座小城都浸透林区人森林文化的底蕴,张扬着林区人追求最好的激情。我是流连那“黎明广场”沐浴在晨曦中退休人的剑姿,“常乐”的歌声和翩翩起舞的人们?还是感悟幽远的“相思谷”,旖旎的水上餐厅?大都市的太空漫步机、伸腰座蹬、太极推手、伸臂架等健身器材在小城落户,粗茧大手的老林业工人,握着扶把舒展辛劳一生的腰身。诺敏山庄铁索吊桥在奔腾东去的河流上定格,充满生机的未来在桥上延伸,于此岸彼岸之间挺直脊梁绷紧生命之弦,凝结拓荒者的足迹。拾阶走上古朴的林中山亭,给秀丽的小城抹上浓浓一笔古风遗韵。
进山,是为看山。看山,是为观林。这儿,曾是浩瀚的大海,地球的造山运动从大海中升涌起巍巍大兴安岭。兴安岭的山多坡缓绵绵如丘似陵。而乘车游弋在密林中,却看到山头群起,犹如蒸笼里的馒头,密匝匝一个挨一个岭岭叠峰。令人想起毛主席“腾细浪”“走泥丸”的诗句。仰视岭岭相连起伏的山峦,更令人为之惊奇的是莽莽大森林中的每一棵树,竟植根于二十几公分厚的土层,就是靠这贫瘠的土层,竟组成浩浩千里的大兴安岭。惊奇中我含有几分疑惑,随之赞叹不已:大山的每一棵树都是好样的,都是兴安的忠实子孙,一代又一代就是在这贫瘠的土层繁衍不息生生不灭,手挽手,肩并肩,挺拔站立,绘就浩瀚奔腾充满无限生机的兴安画卷。大山的每一棵树又都以它的粗犷与强悍,给暴虐者以反击,用伟大的母爱,款款细语侍奉给林区人野味山珍、无限柔情。大山的每一棵树风采各异,倚天长发给天空的蔚蓝抹去星辰上的灰尘,向风,向雨,向雷,向电,向着太阳,奉献一代又一代子孙。
绵绵兴安岭的每一座山都是一座丰碑,每一座丰碑都是历史的见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中央一声令下,汇集天南地北的英雄儿女,组成一支支浩荡大军,开发大兴安岭挺进深山,走进密林。“在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林区人的胸怀悲壮而豪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青山绿了,头发白了,树叶黄了,枝丫又泛出嫩芽。五十多个春秋过去,谁能衡量林区人的无私奉献?当年祖国需要木材,祖国的每一座城镇、农村,哪一棵栋梁材不浸透着林区人的血汗?今天,实施天保工程,封山停伐,告别伐木史,是历史的转折,艰难的启程,也是希望的启程,兴安岭不会因土层贫瘠而衰弱,兴安儿女不会因不再砍树而气馁志短,林区人与时俱进,依然自强不息。每到一个林业局,我总是看到一座座养鹿场,一处处獭兔、貂狐、北极狐、水獭的养殖基地,一棚棚木耳、菌菇的培植点,一个个碧草铺地白鹅成群的养殖区。更有那山野菜加工和利用枝桠加工生产的纤维板、刨花板等各种板业深加工细加工的厂房高耸,一畦畦让青山常绿的幼松苗圃园地。面对封山停伐,林业局的领导人运筹帷幄,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组建新型生产指挥系统,林场的职能由过去的采伐变为管林、护林、造林,发展养殖业等第三产业。林业局不仅把植树营林作为硬指标完成,还把发展养殖业搞三产,纳入全局的生产经营指标兑现奖罚。更有利用大兴安岭天然景点,开发旅游业,密林中的山间别墅接纳一批批天南地北前来旅游的客人。精心打造森工企业品牌,山珍野菜,鹿茸美酒,中草药,尽兴开发壮大,经济效益日见攀升。
看山观林,我悄然想到,当今的林业局,面临的又是一次开发重任。重任在肩,要坚持生态保护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做林业生态的脊梁,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确保林业生态安全,确保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不断强化开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产业的新理念;开发拓展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各类林副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探索实践森林生态系统新的流通领域和林业科学技术体系。让祖国这片最大的森林资源休养生息,更好地发挥它的多生态效应。
我把赞美送给根植于贫瘠土层挺拔屹立的兴安松,更由衷地赞美向天保工程进军奋进中的林区人。
大 河
河,碧波舒卷的大河,激越澎湃的大河,青山座座,长河不息,闪烁着清亮,饱含着深情,涌动着勃发的青春。大兴安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城镇,每一处灯火。许许多多的林业局,都是以河流命名的,像图里河、伊图里河、根河、甘河、金河、克一河、阿里河、毕拉河、柴河、塔河、免渡河等城镇的林业局。而以河流命名的林场就更多了,诸如牛耳河、娘娘河、温河、萨河、银河、苏格河、坤河、晓里河等等,多得像莽莽大森林中树上的叶子。
河,明澈宽厚的大河,俊逸深刻的大河,河水舒展着臂膀,任凭激流奔泻跌宕,漫漶于滩头叮叮喧闹,亦真亦幻的邂逅,描摹岁月的沧桑。大河给山、给林浓烈的奇美,大河与林区人息息相依,很多河水都穿城而过,两岸的风景美如画卷。大河串联着人们心灵与自然的互动旋律,追逐河水的思绪,体味万物之圣灵。
河,生命的摇篮,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无论春寒凉秋,还是酷夏严冬,你从不哀叹自己的年华流逝,只顾更多地把自己的生命灵气不停地注入周围的世界,掀起的每一次波涛,都是生命在释放新的活力。大河,养育着莽莽林海,养育着大兴安岭的各族人民。
昨日逝去的岁月,是创业的岁月,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河边出现第一支踏荒队。勘测队员们坐上小船,沿着弯弯的河流进入森林腹地,河岸边立起第一座原始的住宅——马架子。人字型的房架苫上草,抹上泥,用拉合辫编成矮墙,遮风挡雨,这便是开发者们的歇息圣地,于是大河边燃起第一堆篝火,升起第一缕炊烟,与原始林莽,与原始的荒原,与原始的河流融为一体,创造出一股原始的野性美。每天,勘测队员们穿过齐腰深的野草,绕过一个个泥沼,从莽莽林海中踏出一条条路,勾画出一个个开发点,于是,一条条小路变成一条条运材大路,在马架子搭建的地方,一座座林城小镇在兴起,于是河边飘荡着欢歌,闪烁着灯火。长长的河水,汩汩奔涌着勃勃的生命,那是自豪的岁月,那是值得怀念的岁月,如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一条条大河依然奔腾不息,大河两岸的森林依然郁郁葱葱,浓绿盎然的夏季风浸润河畔一片片松林的枝枝叶叶,一切源于“天保工程”的功勋,林区人用辛勤的劳动,抚育栽种一片片扶育林、幼生林,伴随着大河,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