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2015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
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及原因探讨
鲁延召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E-mail:luyz@hpu.edu.cn
摘要: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古村落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无论是现实保护程度(媒体知名度)还是学者研究的关注度,都呈现出较大的滞后性。本文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多角度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针对河南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资源;河南
收稿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鲁延召(1980—),男,河南许昌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ng Tourism Resources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enan and the Reasons
LU Yanzhao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with huge market potential has become the future tendency of Chinese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tourism resource of ancient village has received less protection (media visibility) and scholars’ attention of study than it deserv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ies of developing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Key words:ancient village;tourism resource;Henan province
一、序言
2013新年版的《中国旅游报》“特别报道”栏目中,专家预测乡村旅游会成为未来“旅游十大热点”之一,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启巨大的空间[1]。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2]。古村落旅游在乡村旅游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散发出无穷魅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存的大量古村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自然或人为的毁坏,而古村落所蕴藏的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也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前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下,古村落旅游已经兴起。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这场旅游规划的盛宴中,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在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中却展现出相对滞后的一面。加快河南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首先需要立足于河南现实,分析河南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与环境,探寻其发展滞后的原因。科学地保护利用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对于弘扬中原文化,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强省转变,更好地保护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河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
二、河南古村落的保护及研究现状
古村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4]。古村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具有独特的风俗传统和文化底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往往可以成为旅游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资源。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有助于古村落传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有利于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特别是有利于加速中国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推进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及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然而从目前全国古村落资源的保护现状及学术研究现状两方面来看,河南古村落都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
首先,就现实的保护现状来看,相对于其他省份的古村落来说,河南古村落并没有多少知名度,在不少畅销的旅游杂志中更是榜上无名,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镇游》从2002年发行以来一直到2013年,按文化背景和历史区域的划分逐步把全国古村落大体分为8类:大家风范的徽派古村落群、朴实无华的西北古村落群、小巧精致的水乡古村落群、富贵大气的北方大院建筑群、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落、另类浪漫的西南古村落群、各领风骚的南诏古村落群、清秀灵逸的湘黔古村落群[5]。在大半个中国范围内,河南及山东的古村落均显示为空白。又如,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自2012年起共同大规模筹办的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活动结果中显示,在全国登记上报的第1批11 567个村落信息中,共有28个省市的648个村落入选,入选最多的3个省分别是贵州省90个,云南省62个,山西省49个。而河南省共有16个村落入选上了中国传统村落(表1),排到了全国第14位,其中,郑州、开封、安阳、许昌、商丘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没有入围,难道是我们这些地方确实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村落?还是我们没有挖掘,没有保护它们?这与我们中原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极不相符。
表1 河南省第1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2013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又发通知对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进行了公示。这批评选,河南省有46个村落入围,仅排在云南、贵州、江西、广东和浙江之后,加上首批入围的16个村落,目前河南省共有62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在总量上仍旧是非常滞后的。需要注意的是,在第2批入选中,河南出现了新增的4个城市:焦作、鹤壁、安阳、驻马店(表2)。
表2 河南省第2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其次,从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10年来,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不断升华,古村落研究更受到学界高度重视。目前全国现存古村落中,皖南古村落是分布最密集、古建筑最多、最具整体保护价值的村寨,这种江南民居的典型古村落成为旅游开发和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北方古村落的发展和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涉及河南地区古村落的研究更是鲜有所见。笔者运用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与读秀文献传递系统等,对国内学术期刊及硕博学位论文中关于河南古村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具体来看,呈现出3个特点:
(1)成果数量太少,且分布不均衡。从有关河南省古村落学术研究成果统计来看,截止2014年底,涉及河南古村落研究成果总数量为28篇。其中,平顶山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研究13篇,安阳市古村落3篇(1篇渔洋村、1篇林州任村),新乡市卫辉小店河古村落3篇,洛阳古村落3篇(2篇孟津县卫家坡,1篇洛阳邙山),信阳市新县毛铺古村落、焦作市博爱县寨卜昌古村落、南阳市内乡县吴垭石头村各1篇,而有关河南古村落总体研究为3篇。其中九成集中于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一半又集中在平顶山郏县临沣寨古村落方面。这对于河南这样的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来讲,显然是不够的。传统村落是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河南地处我国中原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之一,也是我们要建设的中原经济区最具特色的地方[6]。
(2)成果质量急需提高。从成果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是期刊论文(23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学术会议论文(2篇)。以期刊论文来讲,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引用率、实际应用等影响因子都较低;学位论文只是停留在硕士层面,缺乏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学术会议论文影响力更是有限,局限于民居住宅、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的国内小规模学术研讨会。
(3)综合交叉研究不够。从统计结果看,目前研究的视角虽然多样,从历史文化、旅游规划、建筑艺术、景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又以建筑艺术视角较为突出。但古村落研究是综合性、交叉性研究,需要建筑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努力、协同研究,以推动古村落文化宝库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截至目前,河南无论史学界、建筑学界,还是城市学界、经济学界,对古村落综合协同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甚少,即使有些研究也是单学科的。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多学科手段,系统地研究河南现存的古村落,使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同现实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
三、河南古村落的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研究专家、评审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启动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对农耕文明最大规模、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的全面盘点,也是国家文化自觉和对文化负责的高度表现,堪称里程碑[7]。通过输入数据,借助MapInfo软件专题地图,可以展示目前河南省62个古村落的大体空间分布格局(图1)。
(1)豫西高度集中,豫南和豫北零星分散,豫中、豫东基本空白,整体呈不连续“C”型布局。从入选的62个古村落所在区域位置来看,位于河南西部的平顶山(16个)、洛阳(10个)、三门峡(7个)占有河南省总数量的一半多;河南南部的信阳(7个)、河南北部的焦作(6个)、鹤壁(5个)、安阳(4个)次之;中部和东部地区(5个地级市辖区)广袤的平原地带上目前还是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以地级市作为基本单位,豫西集中在平顶山,占到整个河南古村落的1/4,进而又集中在郏县区域内,应该说目前平顶山乃至郏县古村落实为河南古村落的缩影。对于河南省范围内这种分布极不均衡的现象,訾勇曾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取决与村落自身的保护与发展状况,同时也与当地政府对古村落保护与申报的重视程度有关”[8]。
(2)古村落分布数量山区多,平原少。河南省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齐全,其总轮廓为:西部山地,东部平原,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9]。其中,河南省山丘大致分为3个部分——豫北太行山脉、豫西伏牛山脉、豫南大别—桐柏山脉,这也构成了中原经济区3个山水旅游区——伏牛山山水休闲、太行山山水生态、大别山红色旅游。从入选古村落所处的地貌类型上来看,除了少量村落座落于平原地带或盆地区域,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或者是依山而建,靠近山下的平坦地带内。
四、河南古村落发展现状解析
由上文可知,河南古村落发展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这似乎与中原厚重的文化积淀极不相称。然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多重因素,主要体现在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一)地理因素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虽然北、西、南的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但是中、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平原,相对于地形崎岖、交通堵塞、人类干扰活动相对较小的山区而言,平原交通更为方便,易受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冲击。历史上,河南地区黄河自然灾害频繁,黄河上游地区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因泥沙淤积增高[10]。这导致了黄河流经中原地带时出现决口、改道现象,进而形成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平原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局面。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平原地区的村落时常面临被摧毁的危险。
(二)历史因素
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史中,河南曾是历史的核心范畴,曾经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历经长达3 200年建都或迁都于此。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战争导致建筑民居严重破坏、大量人口背井离乡、文明消失、文化流失。由于战争对于区域文化传承的破环尤为严重,与其他省份比较,河南省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保存的完整性较低,加上年久失修,所以残破不堪,很难达到国家评定的标准。而其他省份在历史上相对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破坏,保存的就比较完整,即使有破坏,程度也很有限。例如,气势恢宏的山西平遥古城、神秘壮观的福建土楼、民族风情浓郁的湘西吊角楼等都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三)民族文化因素
中国很多古村落保留有珍贵的古建筑,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民族特色突出,地方文化鲜明,这些少数民族或移民特征人群(如客家人)所长期形成并传承至今的建筑特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为旅游者、研究者所向往。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高山族。少数民族自迁入中原以来,虽然与汉族群众杂居,交往频繁,但目前少数民族总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1.36%,民族文化特色并不明显。在古村落的评选条件中,“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3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体现了古村落的久远度、稀缺度、丰富度,而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自然成为符合这些标准的一把利器。这种民族文化特色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建筑文化,如皖南徽派建筑、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南方客家围龙屋等,建筑特色自成一派,自然也成为当地古村落的特色,而河南的建筑风格相对缺乏显著特色。二是民俗文化,传统村落文化不应只是传统村落建筑,更应包含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人和这些人创造的文化[11]。贵州有很多古村落是因为在古村落里遗留着古老的文化与习俗,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的脚步,但河南古村落中仍旧缺乏明显的文化特色,有很多已经遭受严重破坏。
(四)经济因素
中原地区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南宋、金政权以后,中原就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政治地位也逐渐衰弱,人口大量迁徙。明清时期,河南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很低,副业和手工业发展相对级慢,而极强的乡土观念成为河南商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成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0]。不容忽视的是,明清时期,河南名人尤其是经商、从政的名人更少。而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势力最大,影响最远,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12]。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商人在外面赚了钱,或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或回到老家置办田产、房产,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因此,如同徽商与晋商,一南一北,构成古代中国两大商帮,留下了大量明清以来的晋商建筑,代表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徽派建筑更是风靡皖南和江南地区。与明清时期中国10大商帮相比,河南商人表现保守,古怀庆府的怀商和原属于河南的武安商人虽然有一定名气,但活动地域有限,其人力、财力都不及上述的商帮,没有在全国范围形成影响力,因此这些都制约了河南古村落规模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
中国城市化发展使农耕文明原生态的古老村落越来越少。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据不完全统计,仅自2005年至2011年的6年间,我国古村落就从5 000个锐减到了2 000余个,并呈日益加速的趋势[13]。
古村落中保留着最根本的文化记忆和多元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在货币利润和短期效益的驱动下,从事旅游开发的地方政府和大小商家,每每以各自利益为重,几乎是不经思考地就把每一处具有特色的地方当作可任意经营的旅游资源。这种外来式旅游开发不顾当地民众的主体权益和生存远景,未经许可就自行动手,结果是造成本土文化的急剧改变,甚至导致众多珍贵的地方性传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14]。
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产业部门的联动衔接,共同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引入激励机制,恢复、丰富传统人文景观,突显传统历史文脉,科学准确重构和演绎古村落的历史。而保护和利用古村落资源属于文化产业建设,需要依托当地历史背景,古村落可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如:利用当地民俗资源为载体,开展民俗旅游;利用古民居建筑文化,开展仿古回归游;利用古村落周边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利用当地农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农家乐,开展一天古村落农民生活游。
参考文献:
[1]陈静.2014年这些事可能成为热点[N].中国旅游报,2014-01-03(03).
[2]王淑芳.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63-166.
[3]张付芝,张海军.河南古镇旅游发展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9-43.
[4]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19(4):53-55.
[5]中国古镇游编辑部.中国古镇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6]河南绿色中原.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倡议书[DB/OL].(2013-03-01)[2015-06-28].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02d5ff0101cvor.html.
[7]刘洋.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公布:河南16村落在列[N].河南日报,2012-12-18(08).
[8]訾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9]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发展研究组.河南省道路运输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1.
[10]蒋正华.略论明清河南集镇与江南市镇之异同[J].中州学刊,1994(3):108-111.
[11]胡彬彬.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J].当代贵州,2013,19(22):30.
[12]张利娟.品读中国古代十大商帮[J].中国经贸,2013,18(6):90-91.
[13]侯仰军.历史真相与文化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7.
[14]李国豪.人文的训练[N].都市时报:数字报,2013-05-13(B09).
[责任编辑位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