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古村落的每一片羽毛

2015-12-24 02:23撰文冯骥才
中华民居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鸟古民居冯骥才

撰文/冯骥才

珍惜古村落的每一片羽毛

撰文/冯骥才

传统村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但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已失去了90万个村落,相当于每天消减80到100个,这个速度非常可怕。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因此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种保护方法,也不要轻易舍去任何一座古民居。

呵护根脉 延续古村历史

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1219项,再加上省、市、县三级的非遗项目,共计81747项。这些非遗项目大部分是在村落中,如果村落消失,非遗项目也就没有了。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村落是与周围村落血脉相连的,特别是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的一些村落,它们之间都有族性衍生的联系。但现在我们只保护其中建筑形式优美、形态完整的村落而忽视其他,使得村落之间的根脉断了,历史关系也断了。因此,对村落进行孤立保护是不行的,应该建立一个古村落生态保护区。二是有些地方已经没有了村落的基本形态,只留下几幢经典的民居或一座戏台、祠堂、庙宇。这些仅存的古建筑缺少保护,只能慢慢消亡。

我们只保护建筑形式优美、形态完整的村落而忽视其他,使得村落之间的根脉断了,历史关系也断了。

传统村落要保持活态,如果传统村落空巢了,也就死了。而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应该让当代人走进古民居,和历史交融。

活化民居 让现代与历史交融

古民居是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但过去,我们进行文物保护是不包括民居的,除非特别经典的,这使得许多古民居在城市改造中被破坏。如今,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古民居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传统村落要保持活态,如果传统村落空巢了,也就死了。而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应该让当代人走进古民居,和历史交融,在现代摩登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亲近历史、走进历史。

在保护的方法上,意大利“整旧如旧”、奥地利“老城翻新”的方式和理念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可以参照希腊古建筑开发中“外观如旧、内部翻新”的做法,不改变中国传统民居的主体架构和营造法式,但内部宜活、宜居的功能应当符合现代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做的部位也要争取留下历史的痕迹,显现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传统民居的主体架构和营造法式不变,但内部宜活、宜居的功能应当符合现代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显现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山西王家大院

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任何一片珍贵的羽毛,每一座古建筑都值得我们珍惜。

冯骥才个人简介

当代作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自2002年以来,冯骥才以“民间文化守望者”的身份投身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他的努力和贡献为他赢得了“文化遗产守护者”“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的美誉。

建博物馆 不丢掉一片羽毛

对于散落的古民居,最适合的保护方式就是建立露天博物馆,也就是把散落乡野的珍贵民居收集起来,加以集中保护与展示。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风车村、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等,都是搜集本国各地典型的民间古建房屋、标志物等集中在博物馆内展示。

在中国,这种尝试也已经开始,比如晋中的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就是利用已经残缺的古代庄园为骨架,将周边地区零散的历史民居移入,集中加以保护。私人出资建造的西安关中民居博物馆和安徽蚌埠民居博览园等,都是将散落四方、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易地重建,精心修缮,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和了解历史。

但是,易地重建的原则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虽然露天博物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不能只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以保护文物为主。

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保护它们的方法有上千种,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种。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任何一片珍贵的羽毛,每一间古建筑都值得我们珍惜。

猜你喜欢
大鸟古民居冯骥才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夕阳
极限眼力大闯关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