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平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
福建泉州五代王福墓出土玻璃解析
范佳平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
2003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峰招丰村旁发现一座古墓,经泉州市文博考古工作人员抢救性清理,出土一大批器物,后经研究证实墓主为距今1090年前唐末五代时的泉州司马王福。其中包含3件玻璃器残片以及带座石质墓志铭一方。王福墓的发现是五代闽国考古的重要发现,出土玻璃也见证了唐五代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的情况。
王福墓;玻璃制品;中西交流
2003年4月28日,在福建泉州丰泽区北峰招丰村旁发现一座古墓,经泉州市博物馆及当时的泉州市文管办的考古工作人员抢救性清理,出土一大批器物。其中出土“唐故泉州司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王公墓志铭”一方,证实墓主为距今1090年前唐末五代时的泉州司马王福。
墓葬位于泉州丰泽区北峰招丰村,也就是墓志铭文中记载的“南安县唐安乡招贤里”,墓室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室平面呈椭圆形,后室呈橄榄状,两侧各有五个耳室(壁)。墓内出土有平底实足碗、水注、开元通宝、铜洗、铁棺钉,玻璃器残片共33件,以及带座石质墓志铭1方。其中四块玻璃器残片呈深蓝色,透明,素面上有横向的细旋纹,内有零散的细长气泡。①王福墓的玻璃器残片为泉州讫今发现最早的玻璃器皿,是印证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件古代玻璃制品,要知道它是我国的还是外国制造的,可以测定铅的含量,由是否含铅可以推测出此件古玻璃制品是本国产的还是外国产的。②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含铅量很高,以铅玻璃为主要体系。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不广。而西方出土的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为主,基本上是不含铅的,克服了“铅钡玻璃”的弱点,强度比较高。因此这种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对王福墓出土的玻璃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ICP-AES)进行成分分析(见左表)。
通过成分分析发现,这种玻璃采用的助溶剂主要是草木灰,这种助溶剂里面的氧化钾和氧化镁含量都相对较高,大于1%。其中的氧化钴0.7%的含量表明深蓝色主要来自金属钴的存在。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铅钡玻璃是中国生产的玻璃,这件玻璃不属于铅钡玻璃。西方古代玻璃已发表的数据中也有与该样品成分接近的。西方很早就有使用钴作为玻璃呈色剂的历史。而中国使用钴作为玻璃或釉里面呈色剂的历史,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确切最早是唐三彩的钴。因此,判断该玻璃很有可能是西方的产品,而且极有可能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玻璃。
据文献与考古资料证明,早在8世纪上半叶就有少量伊斯兰玻璃输入到中国,到8世纪后期逐渐增多。《新唐书·陆嗣恭传》记载,大历八年(773)岭南节度使陆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乱时,在广州“诛戮舶商,没其财数百万私有之。代宗恶焉,故赏不酬功”。由此可以看出,至迟在公元773年,阿拉伯或伊朗商人已把大量精美的伊斯兰玻璃器从海路运往中国。考古资料发现,河北、河南、陕西、福建、湖南、江苏等地先后出土大量精美至极的伊斯兰玻璃器。
1969年,河北定县发掘静志寺舍利塔地宫出土了一批伊斯兰玻璃。根据宿白先生的研究,其中有5件属于唐代进口的伊斯兰玻璃器。③
1970年,河南洛阳市文管会在关林发掘一座唐墓,出土1件小口细颈扁圆腹素面玻璃香水瓶,无模吹制成型,翠绿色透明,外附较厚的风化层呈金黄色。④
陕西西安铁塔寺塔基出土一件长方形小玻璃瓶。此瓶与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的长方形小瓶相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认为这两件玻璃有可能是采用伊斯兰玻璃原料,中国制造。⑤
1981年,福建福州市郊区发掘五代闽王王审知墓,出土浅黄色泛红的玻璃器皿口沿片。⑥
1985年,发掘陕西省临潼县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时出土1件贴塑网纹玻璃瓶。此瓶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伊斯兰玻璃,时间在大约7~8世纪之间。⑦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掘时出土大量极为精美的玻璃器,此墓年代为唐僖宗亁符元年(874),里面出土的四件伊斯兰玻璃为素面蓝色,透明度好。⑧
1987年,湖南常德市南坪乡七里桥出土1件唐代进口伊斯兰贴花玻璃碗。⑨
1990~1991年,扬州唐城在一处晚唐建筑遗址中出土200余片玻璃,器型多为瓶、碗、杯。⑩
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神父怀履光从洛阳掠走一批古物,其中有1件玻璃香水瓶。英国学者霍布森认为其时代为5~8世纪之间,产自叙利亚或埃及。⑪
到目前为止,唐五代遗址中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及碎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深蓝色,透明度好,这与北峰王福墓出土玻璃的特征极为相似。
唐五代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五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发芽的时期,唐朝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五代十国尤为剧烈。而东南沿海经济继续繁荣,社会也相对安宁,濒临海疆的闽粤地区,海上贸易一直不断,从而使广州、泉州的繁荣景象超过前期。此时,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的传播中心已由西北长安地区转移到了东南的泉州、广州和西南的蜀中一带。作为这种转移的主要标志,是在地处福建的闽国出现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新的商业阶层,时人称之为“蛮裔商贾”。
福建沿海是唐五代开展海外贸易的重要地区。唐人沈亚之在记述饶州(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医者郭常的行迹时,曾提到福建对外贸易的情况,称“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福建沿海对外贸易首推泉州和福州。唐末五代,三王入闽,泉州在王审邽、王延彬父子任刺史的数十年间,“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大力提倡对外贸易,利用泉州良港,开展对外通商,“多发蛮船,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以利”。⑫时库稟盈足,珠宝、香料、药材等舶来品充斥市场。唐五代时期,是泉州对外贸易酝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泉州社会经济获得了极大地开发,已萌芽的对外交通贸易有了重大的发展,由此奠定了宋元时期泉州对外交通贸易繁荣的基础。在唐代文献中记载有大量阿拉伯和伊朗商人来华,主要居住在广州、泉州、扬州、西安等地。这些地方既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又是“番客杂处”的港城。泉州是伊斯兰商人长居之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波斯商人来到泉州等主要港口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的聚居区被称为“番坊”。不畏艰险,善于经商,而散居海运(河)商埠港口,是这些“藩客”的显著特点。五代时期,泉州等边远地区的场镇更是发展成为各地区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如唐时的小溪场。此时已是“居民鳞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济济而有办,由陆而至者,必出其涂,自水而远者,会流于下,坐肆列邸,贸通有无”。⑬
唐五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从阿拉伯地区输入了大量的玻璃器,多为皇家贵族达官豪商所收贮使用。因为很难制造而且容易失却,玻璃在那些时代一直是显贵和奢侈的代名词,是一种贵重的物品,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根据墓志铭记载:“公讳福字庆臣琅琊人也,曾祖锐皇任光州司马,祖泛皇任蔡州禄事参军父居皇任寿州司法参军公即司法长子也……”⑭墓志中古墓主人单名福,字庆臣,是河南琅琊人士。“琅琊人”的记载与福建开闽三王中王潮、王审知的郡望一致,必受三王的提拔重用,其祖上三代均任官职,曾祖父王锐曾经任河南光州的司马,祖父王泛曾任河南蔡州的禄事参军,父亲王居曾任安徽寿州司法参军,墓主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之职,并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的“司马”也是指掌管地方治安的行政长官。
精美的伊斯兰玻璃从8世纪中期行经地球周长的四分之一路程输入到中国,展现出古代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唐五代中国出土的伊斯兰玻璃主要集中在唐两京的西安和洛阳,在贸易港口扬州和福州亦有发现。泉州北峰王福墓出土五代时期的伊斯兰玻璃,不仅制作精美,且墓中出土墓志铭有确切的年代可考,这在伊斯兰玻璃研究及泉州海外交通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⑭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泉州北峰五代王福墓》,《福建文博》,2005年第3期。
②宋迪生等编:《文物与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③宿白:《定州工艺与静志、静众两塔基地宫文物》,《文物》,1997年第10期。
④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⑤出光美术馆:《地下宫殿的遗宝——中国河北省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东京1997年。
⑥福建省博物馆:《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5期。
⑦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
⑧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0期。
⑨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玻璃器(一)》,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⑩扬州城考古队:《江苏扬州市文化宫唐代建筑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5期。
⑪Seligman,C.etal,Far Eastern Glass,Some Weastern Origins,B.M.F.E. A.no.10,1938。
⑫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
⑬五代·詹敦仁:《闽中金石志》卷5,《初建安溪县记》。
K8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