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宇宁
了解事物的起源,对我们认识一种事物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起源”表示的是事物出现最早的时间维度上的源头,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其时间。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的。或许就像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人是由猿演变的一样,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中国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发源地尚无有力的定论,各家之说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似乎又都有不足之处。
一、关于太极拳创始人的几种说法
早期关于太极拳创始人的观点有:(1)唐朝徐宣平所传;(2)元末明初武当张三丰所创;(3)明初14世纪,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4)清朝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5)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6)博爱县唐村,李岩、李忠、陈王廷三人所创。撇开已经被大家公认的不可能的徐宣平、孝道子、王宗岳、陈卜等人,本文对被颇为认可的张三丰、陈王廷等进行一下探讨。
(一)张三丰创拳说
第一种说法是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讲的太极拳传承谱系:张三丰(元末)——王宗岳(明孝景间)——蒋发(清康熙间)——陈长兴(1771-1853);第二种说法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第三种说法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王廷。徐兆仁先生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中《太极道诀》也提到“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这样表述道:“太极功是武当派的张三丰创造的一种动功,按其风格的分析,太极拳是属于武当派的内家拳,李兆生认为张三丰创拳是可以相信的。”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提到:“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
在关于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的观点中,牵扯到两个人名:张三峰及张三丰。大多混为一谈,称张三峰与张三丰为一人,诸多观点引用的论证文献有:“《南雷文案》卷六中记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为内家拳家王征南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张三峰。”此为张三峰创造了内家拳的先河。又有“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证明张三峰为武当山炼丹之人。文章中点明“夜梦玄帝授拳”以此来证明张三丰创拳之说实为不可取。又有论证引用《张三丰外传》曰:“神仙张三丰,一名君实,一名仲猷,字玄玄,道号昆阳。又称斗蓬,又呼张邋遢。云游时,见宝鸡山泽幽邃而清,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苍润可喜,乃居其间,自号三丰居士,后又出三峰、君宝、玄通、玄一等名号。”(见《张三丰本传》)是否就能证明张三峰及张三丰为同一人呢?据《明史·方技传》记载,其《张三丰传》曰:“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张神仙祠堂记》载:“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乃汉神天师之苗裔,三十代师虚靖之玄孙。”嗣教天师西壁真人之曾叔祖《太岳太和山志》记:“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三丰为其号。”《岳太和山志》载:“明太祖洪武初,张三丰至武当山,于武当展旗峰北结庐而居,供奉玄帝香火。明太祖朱元璋闻其名,于洪武十七年(1384)下诏征张三丰入朝,不赴。次年,明太祖遣使觅之,不得。”以上文献资料证明张三丰确有其人,存在于元末明初,但张三峰及张三丰明显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前后间隔200年左右。黄宗羲属于明末清初的人,在张三丰之后,其说话是否可信无从考证,但后人把张三峰与张三丰混为一谈,确实缺乏有力论据。另外关于张三丰的记载,清初汪锡龄所编《三丰祖师全集》,清道光年间李西月所辑《张三丰先生全集》8卷,多为张三丰对于道学、儒学、佛学的一些观点,并也无关于张三丰创拳的记载。张三丰其著作多为后人整理,大多为把张三丰神话了,称为“仙”“神”多为古代封建社会迷惑教化百姓的一种手段而已,其可信度有待考证。故而张三丰创拳说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二)陈王廷创拳说
关于支持陈王廷创拳说观点的有:唐豪、顾留馨等人认为陈王廷创拳比较可信;乔和刘荣淦《精功陈式太极拳》中同样认为认为太极拳的始创人是陈王廷。其引用主要论证有: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是陈卜的第九代,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温县志》记载了其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遗词》中有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以上种种论证只是说明了陈王廷是陈氏刀枪创始人,其老年“造拳”,具体“造”的什么拳,无从考证。前人的种种记载都无明确表述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但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中确实体现了太极拳中的引导、吐纳以及阴阳学说。
(三)博爱唐村,李岩、李忠、陈王廷三人创拳说
焦作博爱唐村《李氏家谱》序言曰:“……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功……”说李岩李忠与陈王廷是表兄弟。《陈氏宗谱》中记载陈王廷为陈家九世与唐村的李忠李岩同为九世,这与《李氏家谱序》中记载“始祖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拜圣结义,栽培二柏,架葡萄,铭物别焉”,亦相吻合,亦证明其为同一代人。《李氏家谱》中记载陈王廷李岩李忠三兄弟创太极养生功,太极养生功和太极拳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还待考证,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太极养生功就是太极拳的雏形,确实由其三人所创。
二、有关于太极拳起源地的说法
(一)太极拳起源地温县
200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国内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家小组一致认定,温县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2007年8月在温县陈家沟举办的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等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揭牌,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拳发源于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复认定的结果。
(二)太极拳起源地博爱千载寺
唐村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在《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中有明确记载:“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李氏家谱》中也有记载,明清时期,第八世李春茂,曾经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学艺,习有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另外,第九世李仲、李信,与陈家沟姑表陈奏廷,于太极门拜师结义,并取得成名,创下了艺太极养生功。继李仲、李信、陈奏廷之后,唐村又出现李氏十二世李鹤林、李嘉际、王宗岳等著名太极拳大师。李鹤林曾编著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拳歌》、《太极养生拳谱》等著作。其弟子王宗岳,曾在唐村、齐村教书学拳。乾隆五十八年(1793)李鹤林生日时,王宗岳曾为其师题匾“武元杰第”,并为唐村的“习武堂”题碑“太极养生武堂”,现院址尚存。博爱唐村千载寺传有太极养生功,陈王廷又曾习武与此,陈家沟陈家与唐村李家又有血缘、亲戚关系,后人又都有习练太极拳及对太极拳的完善作出贡献者,故在此看,千载寺为太极拳发源地也有其可信度。但周伟良先生在《河南唐村武术史料考略》一文中,从史学、古今行笔风格、词语考究了唐村存在的武术史料的可信度,又旁征博引行文上万字,论证了唐村保存武术史料的可疑点,认为李氏族谱的可信度、无极养拳论、唐村与陈家沟结缘等几方面,史料有作伪痕迹,但唐村保存的史料中,确实保留了一定量的珍贵谱籍。
三、结语
且不论太极拳起源于何地,创始于何人,陈王廷也好,张三丰也罢,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太极拳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涉及多种学说和技艺,它涵盖了我国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以及中医学理论、中国的引导吐纳养生之术。太极拳不是哪一位名家一时所创,它应该是历代武术家和人民群众慢慢积淀的智慧结晶。其健身意义已经被世界所认可。太极拳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五千文化的一种再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途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把太极拳推向世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