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

2015-12-23 05:16张志坚卢春天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被访者好友媒介

张志坚 卢春天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一、导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免费即时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电话、视频等方式的联系。自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以来,微信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微信注册数呈几何级快速增长。到2013年10月为止,微信用户已经达到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1]毫不夸张地说,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方式,而且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每天早晨醒来,人们的第一件事是刷微信,每天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依然是刷微信;上课刷微信、吃饭刷微信,甚至走路的时候还在低头刷微信;更有甚者,朋友之间见面已经不再交换电话号码而只互留微信号了。微信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今天,如果你还没用微信,那你就有点“OUT”了。

二、研究视角与文献综述

微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视角。一是“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卡茨认为,受众是基于自身的社会与心理因素而产生一定的需求和目标,从而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选择媒介和进行媒介接触行为,行为产生的满足度再影响下一次的媒介接触行为。[2]人们之所以使用某种媒介,是因为它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3]这一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新型媒介的创新与扩散中,研究认为,微信对使用者的满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满足了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分享的需要;满足了用户的情感需要;满足了用户自我展示的欲望,同时也保护了其隐私[4]。

第二个理论是“媒介系统依赖论”,该理论视角将媒体、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当作一个大的系统来看待,把媒介看成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和其他系统发生关系,通过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来解释媒介的社会效果。[5]这一理论归纳起来有四点:第一,一些媒介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社会效果,是因为在特定的社会系统里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第二,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第三,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媒介;第四,对媒介越是依赖的人,受媒介的影响也更大。

第三个理论是“新懒人主义”,该视角将“新懒人”群体和微信使用的特点联系起来。“新懒人”群体通常以高学历,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群体为主。在当前过度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生活,甚至成为人无法摆脱的负担的时候,出于“懒惰”,人们转向对简便和效率的追求。微信简单的操作方式、简洁的界面设计、便利的用户体验,管家式的服务推送等诸多特征符合“新懒人”群体的用户需求[6]。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功能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理论研究居多,而定量研究比较缺乏。程子阳等通过对宜昌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宜昌高校中,微信这一手机软件已被广大学生使用,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把微信作为常用软件,每天都会使用且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大于一小时。[7]李浩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有76%的大学生是微信用户,而这其中又有68.5%的学生基本每天都会登录微信。[8]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安大学生微信使用和满足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三、调查数据

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微信的重要用户,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我们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这次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西安某高校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为93.8%。接受调查的男生占50.4%,女生占49.6%;大一学生占7.5%,大二学生占13.1%,大三学生占20.5%,大四学生占45.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生占13.1%。此外,被调查者中人文社科、艺术类学生占53.6%,理工科、医学类学生占46.4%。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到42.1%,来自城市的学生占到57.9%。此外,我们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

四、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

1.微信早已渗透至大学生群体

调查显示,有93.6%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信;2.1%的大学生曾经使用过微信,但现在不再使用;而不使用微信的仅占4.3%。从接触微信的时间来看,28.2%的被访者是从2011年开始使用微信,37.6%的被访者从2012年开始使用微信,29.1%的被访者是从2013年开始使用,而2014年开始使用微信的仅占到5.1%。可见,微信在其推出后的3年时间里已扩散至大学生群体中。在微信好友数量上,21.4%的被访者好友数在50人以内,30.2%的被访者好友数在50-100人之间,好友数在101-200人之间的最多,占到调查总数的34.7%,有13.7%的被访者好友数在201人以上,大学生群体的微信好友数在50-200人之间。

微信为何受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青睐?访谈时有大学生说:“微信比QQ年轻,属于新生事物,青年人对新事物都有猎奇心理,愿意接触和尝试新鲜事物”;“哎,大家都比较喜欢跟风呀!你用我也用,最后大家就都用微信了。”“别人都用微信了,你不用微信怎么跟人家联系?况且,当别人都开始用微信的时候,不用微信也就显得有点落伍了,并且还会被人称为‘老土’,还是要跟上潮流嘛。”

2.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破碎化,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从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来看,30分钟内的人占到31.3%,30-60分钟的人占到37.3%。每天使用微信1小时以上的人占到31.4%,而这其中又有11.1%的人表示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是2小时以上。大学生微信使用具有不分场合,“随时”、“随地”的特点,微信使用时间破碎化。无论是早上起床后,还是晚上睡觉前;无论是上课学习间,还是课间休息时,甚至是走路、吃饭的时候,都有学生在使用微信(见表1)。正如被访同学说,“课堂上拿出手机,刷三五分钟朋友圈,既不会影响听课,还可以得到放松。有时候阅读一篇好的文章,也是受益颇多。另一个被访者坦言,“去餐馆吃饭时,总是先问人家WIFI密码,并且吃饭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地看看微信”。微信使用时间碎片化与微信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即微信使用受时空限制较少,用户的使用自由度较大。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其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从日常琐事到国家大事,受众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浏览完公众号的内容,或者朋友圈的新动态。

表1 大学生不同时段使用微信的百分比(%)

3.部分学生微信成瘾,不能控制自己使用微信

人们总是刷着微信,无论在客厅、饭局或是课堂、公交站台,微信使用会上瘾吗?问卷调查显示:在使用微信的群体中,29.7%的同学经常有忍不住查看微信的行为,另有39.7%的同学认为自己偶尔有忍不住查看微信的行为。而认为自己很少或根本没有忍不住查看微信行为的占30.6%。关于为什么要不停地刷微信,有被访者说,“其实我对别人的生活并不是很感兴趣,可是手机平时就拿在手上,没事的时候刷下朋友圈似乎成了一种强迫症,看到有新消息的红点,手就会不自觉地点进去”。也有被访者说,“现在大家都在用微信,刷朋友圈可以增加对朋友近况的了解,并且有时候朋友会通过微信找我,不停刷微信可以第一时间与朋友互动”。刷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分析:一是由于微信公众号所传达的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二是用户可以通过直接的聊天或者间接地点赞、评论等良好的社交体验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三是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的“强链接”社交软件,可以兼顾用户的自我表达与个人隐私。信息获取、社会交往、自我表达的需求是促使大学生迷恋微信的主要原因。

4.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常见行为是阅读和点赞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图片等分享到朋友圈。用户还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状态(图片和文字)进行“评论”或“点赞”。 与其他社交软件不同的是,朋友圈中用户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评论”或“点赞”。在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们往往是只看不写,点赞和发表情是他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主要行为,而写评论和秀照片的人数较少,见表2。受访学生认为,“我刷朋友圈是为了了解好友的近况,对于关系亲密的好友发的状态,我有时会评论,而对于关系比较生疏的好友,往往是不予理会,或者最多点个赞”。也有受访者说,“我很少分享各种文章,因为分享后别人并不一定感兴趣,有时还会被别人认为没有品味,或者知识浅薄”。

表2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行为(%)

点赞是大学生们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行为,转发和评论的比例略低。点赞的最主要原因是内容确实好,占49.9%;此外,有14.5%、18.5%和10.3%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了“代表我已经读过”、“没有别的,就想点赞”、“让对方知道我的存在”。“点赞”并不意味着全是赞同,也有可能是出于别的目的,比如,通过点赞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有研究指出点赞在特定语境下,会起着消减主流叙事权威,为青年重塑话语权的作用[9]。戈夫曼认为,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存在着“表达性礼节”,为了维护彼此之间的面子,即使对对方发的状态不感兴趣,也会去点个赞。

对不同类别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行为的基本描述统计及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和户口性质,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行为分别在α=0.05的情况下差别显著,而不同专业类别在α=0.1的情况下差别显著。可以看到来自城市的、人文社科或艺术类的女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理工科或医学的男大学生更可能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发表情、写评论、转发、只看不写以及秀照片。

5.大学生微信交际圈的差序格局以同辈群体为核心

微信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工具。然而,大学生与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和朋友的交流频率并不一致。大学生在微信上交流频率最高的是朋友和同学,其次是父母、亲戚。大学生与老师通过微信交流的频率并不高,见表3。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交流也呈现出差序格局,以同辈群体为核心逐步向外扩展。

表3 大学生微信的主要交往对象及交流百分比(%)

对于陌生人主动打招呼,45.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回应,会回应的人占22.5%;大学生们回应陌生人好友请求的比例明显降低(18.8%),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的频率也较低,为16.5%。《中国青年报》曾通过问卷对2503名网友的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对70%以上的人来说,微信好友圈与现实社交圈非常吻合或基本吻合。访谈时有同学认为:“微信是私密度较高的社交软件,更适合圈内人的互动,这一点与微博不同。所以我很少加陌生人为好友,也很少同意陌生人的好友请求。”

(二)微信交流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方式

大学生已经成为微信的重要用户,我们对“与QQ、飞信等类似软件相比,您对微信在您生活中的重要性评价”这道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9.1%的同学选择更为重要,38.5%的同学选择同等重要,18.5%的同学认为只是作为补充,另有10.8%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3.1%的同学认为说不清。在访谈中,有人认为“现在都很少打电话了,有事的时候直接发微信就可以,方便得很”,也有被访者说“微信交流经济实惠,有了微信后,都很少发短信了”。当问到大学生对微信使用的满意度时,11.1%的学生十分满意, 83.8%的同学比较满意或满意,选择不满意的仅为5.1%。美国媒介理论家提出过“补偿性媒介”理论,即公众之所以选择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不足之处的补救[10]。而大学生对微信的高满意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微信满足了公众的很多需求。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一,大学生对微信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微信作为新型的社交和通信工具,凭借其便捷的操作系统,既满足了都市人的社交需求,也迎合了用户展示自我个性等特点,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迅速占领了市场。当前大学生微信注册的比例很高,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对微信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在信息爆炸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微信一方面满足了用户自主选择接收信息及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用户碎片化管理时间,这为用户使用微信提供了便利,从“新懒人”主义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群体也同“新懒人”群体有着诸多重合之处。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技术接受的领军者,又是智能手机使用的主体,这就进一步促使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微信风靡大学生群体,进而将这一新技术的使用扩散至中老年群体。

第二,大学生对微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从“媒介系统依赖论”来看,对微信使用越多,就会越依赖,从而受其影响越大。从调查来看,大学生群体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并且不少学生甚至沉迷于微信,有忍不住查看微信的行为。一些大学生时刻挂念着微信更新的消息,频繁地掏出手机,查看更新的消息,形成“微信控”;也有学生出现朋友聚会、家庭聚会过度刷微信的行为,这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交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应该培养自控能力,控制自己使用微信的时间和频率,尽量利用微信的积极功能,以促进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而不应该沉溺于微信中,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大学生微信交往主要以同辈群体为主。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交往主要以熟人为主,而熟人中又以同辈群体为主。朋友和同学是大学生微信交往的主要对象。作为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微信具有强连带与弱连带有机结合的特点,即既有通过线下熟人关系建立的强关系连接,也有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与陌生人建立的弱关系连接。但是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好友的主要对象依然是熟人,原为陌生人的微信好友在大学生微信好友中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可见大学生并不乐意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微信尚未成为大学生拓宽现实生活中朋友圈和交际圈的主要工具。

第四,阅读行为的频率远远超过分享、评论等其他行为。微信既是社交工具,也是信息传播平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微信交流沟通,联络感情,也可以对朋友圈的状态及公众号的文章转发或评论。然而调查发现,对于朋友圈的状态,大学生最常见的行为是只看不写,其次是点赞,而转发或评论的频率并不高。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对好友近况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阅读朋友圈状态可以增加对好友的了解,点赞和评论则达到了联系和互动的效果。从“新懒人主义”角度来看,微信快餐式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懒得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阅读和点赞就是他们的选择。

第五,微信淡化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边界。无论是从微信用户总量来看,还是从微信使用者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来看,微信都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他们对外获取信息,维持社会互动,展现自我成长历程的一个主要媒介。然而微信中话题过于分散,不同主题的信息常常纠结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微信淡化了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边界:在学习时,你看的是朋友圈的各种更新信息,在生活时,你却又通过微信获得了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正因为微信信息的交错性和模糊性,使得大学生难以摆脱微信的影响。

[1] 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122-127.

[2][5] 韩晓宁等.内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4):82-96.

[3]樊昌志等.传播学应用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王政.微信用户使用习惯刍议[J].新闻世界,2014(5):112-113.

[6]杨燕礼.微信与“新懒人主义”[J].青年记者,2013(3):66-67.

[7]程子阳等.宜昌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J].三峡大学学报,2014(6):101-103.

[8]李浩.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14(5):127-131.

[9]王斌. “点赞”:青年网络互动新方式的社会学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4(7):20-24 .

[10]李燕飞. 微信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青年记者,2014(24):93.

猜你喜欢
被访者好友媒介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属羊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删除好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