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变化加强票据业务全面风险管理

2015-12-23 09:27肖小和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票据

肖小和 张 蕾 王 亮

适应新常态变化加强票据业务全面风险管理

肖小和 张 蕾 王 亮

一、新常态下票据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世纪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票据业务增长迅猛,2014年票据累计贴现量和累计承兑量分别达到60.7万亿元和22.1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32倍和1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31%和24%,2015年上半年票据累计贴现量达到47.9万亿元,全年或首超100万亿元。实证研究表明,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8。货币政策报告指出,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且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下,票据市场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一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以及中小企业票据融资需求,将给票据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商机。同时,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贯彻“宏观稳,微观活”的政策要求,为票据专营机构加强票据资金业务运作提供市场条件。但随着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部分行业和企业可能遭遇经营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产业集群大的震荡与分化,触发一些区域性系统性融资风险,票据业务经营的宏观环境不容乐观。

二是金融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将给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但同时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国内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抬高,利润增速趋于放缓,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做大信贷规模的传统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同时,银行业不良“双升”持续发酵,面临利润增长乏力、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双重考验。

三是票据业务日趋复杂,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模式日趋呈现多元化经营、多方位发展、多样化产品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信托、证券、保险、资管、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涉足票据市场创新领域,互联网票据、票据理财、票据资管、票据收益权转让等类票据产品层出不穷,可能存在跨市场客户资质缺失、新业务运作模式不了解,资金支付管理、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不到位等情况,从而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四是随着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和创新浪潮的兴起,市场参与主体更趋多元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票据创新业务和产品的参与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跨界、跨市场、跨区域的经营特点愈发显现。对于传统票据市场主体银行而言,受金融监管趋严、流动性和资本占用等因素约束,一些大型股份上市银行的票据业务市场占比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日渐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这些新兴经营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管理状况和风险偏好参差不齐,对票据业务关键风险点的把控缺乏经验,制度建设可能存在缺失。

五是以小额票据为主要客体的新兴市场互联网票据,部分商业银行积极尝试开展与互联网平台、票据中介的合作,通过介入互联网票据的代理审验、票据托管以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代理接入等获取中间业务收益,为中间业务占比提升带来了新的业务契机。同时,随着票据业务资金化趋势日渐显著,票据交易频度加快、交易链条拉长、交易区域跨度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以多手过桥为特点的票据交易链更趋“短、平、快”节奏,这些都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票据保管安全性带来了更大难度,也加大了议价道德风险及交易纠纷出现的可能性。

二、新常态下票据市场全面风险趋势预判

1.信用风险控制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增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质增效将成为未来发展主题,高新产业可能迎来发展良机,但部分行业和企业也将遭遇经营困难,尤其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城镇化过度地区,票据信用风险仍有进一步暴露可能。在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信贷扶植力度的同时,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的固有特性,在当前国内信用环境尚不健全、企业征信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也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审查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如把控不严或出现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的风险。而信用风险往往会牵涉到诉讼、仲裁等司法途径,法律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2.市场利率波动趋频。一方面,受到利率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挤压、互联网金融挑战、存款保险推出及存款利率逐步放开等因素的影响,票据业务资金成本不断抬高。另一方面,除了受信贷规模调整、资金供给因素直接影响以外,全球金融一体化、银行经营综合化、货币资本市场逐渐融合趋势增强,经济资本约束、流动性管理、跨市场波动传导影响加大,新产品、新渠道、新市场主体都可能会影响票据利率的走势,波动频率和幅度料将增强。

3.合规风险应高度重视。随着国家信贷政策从2009年宽松后逐渐收紧,一些绕规模、擦边球、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创新应运而生,合规风险更加凸现。监管政策不断趋严,2014年针对部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票据业务违规无序发展等情况,监管机构就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同业业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特别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制,并对同业业务开展了银行业自查和监管机构专项检查,加大了对同业业务、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合规风险显著提升。

4.创新领域操作风险有所积累。随着跨市场合作、综合化产品经营、资产管理服务等创新步伐加快,尤其是互联网票据直接对接资金供需的投资者个人和融资企业,参与准入门槛低、客户体验效果好、创新服务效率高,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很有可能挤占商业银行的传统票据市场。票据经营机构如对跨市场客户资质、新业务运作模式不了解,资金支付管理、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不到位,业务系统支持不配套,则新业务产品创新很容易潜在设计缺陷与管理漏洞,一旦发生风险事项,则无法达成创新产品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5.市场交易风险需引起重视。未来票据市场发展料将进一步加快,交易更趋频繁,交易区域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代持代保管、逆流程等模式创新,这些都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票据转移的真实性、票据保管的安全性带来了风险隐患,也加大了议价道德风险及交易纠纷出现的可能性,如管理不到位可能产生案件。参与主体更趋多样,部分经营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技巧、策略都参差不齐,对票据业务关键风险点的把控缺乏经验,制度建设上也存在缺失,操作风险有所提升,也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内外部勾结的欺诈风险,并将票据风险通过交易的形式向金融机构予以渗透和扩散。

6.混业经营趋势酝酿票据经营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的环境正加速形成,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混业持牌经营持审慎放开姿态,商业银行“全牌照”经营提速,通过设立各类非银行金融子公司加快混业布局,在金融产品的跨界方面已越来越呈现出产品混业的状态。票据经营机构如未能把握好创新先机,则很有可能在抢占客户群体、拓展交易渠道和创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落后于市场发展,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并引发经营风险。同时,银行、证券、保险、资管、理财等相互融合,在条线内和条线间的合作经营上,也会带来新的经营风险,若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或错失良机。

三、新常态下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标本兼治的对策

1.建立统一票据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票据市场信用环境。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在票据业务办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信用评估支撑作用,但其中有关票据签发、持有、转让的信息尚不全面,给众多票据掮客、非法中介、票据包装公司提供了投机空间,增加了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办理信用、合规等风险审查难度。应尽快将所有票据承兑、贴现信息以及票据公示催告信息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实现票据信息共享、透明,有效消除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形成。

2.探索有计划有限度地开放融资性票据,减少目前融资性票据不承认不规范带来的各种隐性风险。一是对与银行长期往来且无不良记录、信誉度高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具有政策导向的行业、产业进行融资性票据试点;二是在信用环境较好、票据业务繁荣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政策相对放开的上海自贸区可以考虑进行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便全国推广;三是在集团公司内部、长期合作的贸易伙伴、有特殊的担保条件和约定以及上下游紧密衔接、货款与物资可控的产业链可以尝试融资性票据的发行;四是可配合国家政策,允许基础设施建设、“一路一带”等发行一定比例的融资性票据。

3.加快票据电子化步伐,为全面减少票据风险创造条件。200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组建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投产运行,从电子商业汇票签发、背书、贴现、托收等环节均纳入平台管理,但由于接入电票系统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要求较高,普通企业以及小型金融机构无法直接使用电票,从而限制了电票的接受度和流通性,同时系统的纸票登记功能应用也不够广泛,2013年电票系统累计承兑票据1.63万亿元,累计贴现票据2.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商业汇票总量的8%和5.67%。但近年电票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据市场披露2015年8月电票贴现量占比已经超过30%。随着票据市场的深入发展,加快推进电子票据发展及纸质票据电子化步伐,实现票据交易电子化、集中化,搭建融合电子票据、纸票电子化、集中报价撮合、信息电子查询等功能的电子交易综合平台,促进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形成,不仅是海外票据市场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际市场结算交割业务的发展趋势。

4.把握新形势下票据业务风险特征,针对性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票据勤进快出的交易模式下,交易频度进一步加快,交易区域跨度进一步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提示我们要关注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加大对客户经理议价风险及交易纠纷的控制力。利用长短期资金错配实现盈利的经营模式,提示我们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有效控制期限错配风险,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同业业务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各业务条线资本使用与计量趋严,提示我们加强节约资本占用的业务模式研究,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监测体系,对资本使用效率和可能的资本缺口加强监控,提高本机构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以利差为主盈利模式提出的挑战,提醒我们要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的步伐;金融监管的趋严,提醒我们要尽快提高对表内票据资产和表外或有负债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信息网络化对银行适应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能力提出的挑战,则提醒我们要善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票据和票据交易平台建设打造新的竞争力。

5.把握实质风险,强化票据业务操作、市场等风险管理。对经营策略确定为一段时期内重点发展的票据业务,要在加大营销力度和资源投入的同时,加强对业务的跟踪监测、实时分析和定期总结,确保流程执行无漏洞、业务操作无隐患。要密切关注新业务新模式的发展趋势和风险动向提高信息化大数据风险监测分析水平,在竞争激烈的票据市场上积极抢占先机。要密切关注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交易对象的票据业务。在短平快特点的部分票据交易中,更应关注客户交易授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资金划付的安全性与规范性,严格将票据资金划入在人行备付金账户或票据卖出方本行账户,防止逆流程、假授权、超授权以及资金体外循环、资金挪用、资金掮客欺诈的违规事件和案件风险发生。

6.探索创新途径,加强票据业务创新合规风险把控。注重加大对票据业务创新整体性、全局性和系统性风险防控的工作力度:一是避免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和为逃避监管而创新,而应本着有利于节约客户财务成本,提高客户资产收益,提高服务效率;有利于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和简便操作,增强盈利能力;有利于减少资本消耗,降低资本占用压力的原则研究转型创新。二是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改变表外业务发展过快且期限错配较为严重的状况,综合考虑资本成本、综合收益和风险防范的问题。三是全面测算创新产品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建立风险与收益匹配度的监测模型与中间业务收费机制,防范中间业务“外衣”下的随意承诺可能带来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从而引发资金垫付和利润减损的风险。四是将防范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从法律审查、风险评估、合同条款、流程设计、动态风险跟踪等角度切入,从资金募集、资金投向、资金使用等多方面完善“全流程”风险防控。

7.监管部门、各商业银行应建立票据业务风险监测预警与处置机制。一是建立中国票据风险指标,可从票据承兑垫款率、票据贴现逾期率、票据案件发生率、票据资金损失率等维度进行评估,定期发布和监测票据市场总体风险情况。二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从票据风险评估、提示、预警到风险监测、分析、评价等搭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票据业务风险控制的全流程覆盖。三是建立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完善审慎监管、机构内控和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促进票据市场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票据
2017年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7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6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8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5年8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5年6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4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