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23/ 第14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储殷
伊拉克总理海德尔·阿巴迪12月22日至23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外界分析认为阿巴迪此次访问主要是希望能吸引中国对伊拉克石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中国进一步加强能源等领域合作,帮助加快伊拉克重建进程。
对于目前正需要资金投入、开工建厂的伊拉克来说,的确需要中国人的勤奋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经济实力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企、个体商户也开始走出国门。笔者认为,要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伊拉克的经济建设,提高对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是一个首要问题。
相比于“聚点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地、园区,偏重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民企与个体商户往往高度分散于当地社会之中。这不仅让他们相比于国有企业更难采取隔离式的安全措施,更易遭遇安全风险,而且也让有关部门在发生紧急状态时对他们的通知、组织与撤离成为一项高度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因此,中国社会必须探寻出行之有效的海外利益保护之道。
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海外人员的组织建设工作。长期以来,在类似于伊拉克这样的一些国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是大型国企,近几年中小型民营企业也陆续增多,但这些国企与民企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各自为战”现象比较普遍。中小型民企海外人员自发组织的各种同乡会,往往互不通气,有时候甚至陷于同胞内斗的人际泥潭当中。相比之下,更加抱团的印度、韩国社群的境遇却要好很多。
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在于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有效的海外华人组织网络。一方面,国企的信息优势可以让大量的中小民企与商户及时地了解所在国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国企的体制背景又可以为体制外的民间人员撑腰打气。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在安保资源上相对充沛,有关部门可以国企为节点,建构对当地海外人员风险防控的培训平台。
其次,充分重视市场的机制,鼓励中国海外安保行业的发展。对于财力有限的中小民企与个体商户来说,相比于西方安保公司的昂贵收费与一些所在国安保服务的“提心吊胆”,中国的安保人员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也容易让人放心。问题在于,现在中国的海外安保行业还有待扶持,尤其是在情报收集、分析与战略设计上存在不足,难以适应一些安全状况高度复杂的国家与地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鼓励一些走出去的海外企业在安保领域进行投资、经营,一方面也应鼓励一些海外人员积极在安保领域创新、创业。
最后,扶持、引导民间组织的发展,让它们成为海外利益保护的常态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利益保护实践中,教会、NGO、商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着安全探头的角色,可以对当地社会的风险暗流进行及时的发现。同时,在危急状态下,它们可以与官方力量合作,随时成为官方行动的辅助者与后备队。在很多时候,中国的商会与公益组织,完全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贡献出更多的力量。▲(作者是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