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云南省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雪峰1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别从教育成效、现有课程体系对逃生避难教育的支撑、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校体育的现状等方面阐述了云南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应急疏散演练形式、课程体系建构、师资培养、学校体育开展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逃生避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中小学;云南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面临的严峻灾害形势,防灾减灾工作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云南历来是我国地震的高发省份,加之近年来重特大火灾事故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也给本就开展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于作为防灾减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研究对象
学校体育中的逃生避难教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类电子数据库、图书馆等资料查询资源查阅研究所需的文字资料。其中,查询相关专著6部,检索防灾类、体育类、教育类期刊相关论文共计258篇,相关博硕学位论文26篇。
1.2.2 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发放学校的选取主要依据云南地区主要断裂带分布及位于各主要地震带的县、区分布并兼顾以下原则:重点断裂带与一般断裂带、曾发生大地震地区与未发地区、省会与地州、城市与乡村、中学、小学与职业技术学校(中专)、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防震减灾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实地调研学校涉及云南省8市7州共计31所学校,详见表1。为保证问卷填写质量,学生问卷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5年级以上学生、高中2年级以上学生发放,教师问卷仅针对上述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信度、发放及回收情况统计见表2。
表1 实际调研学校统计
表2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5.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频数统计。
2.1 逃生避难及逃生避难教育的界定
2.1.1 逃生避难
逃生避难是指人在面临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等灾害时,所采取的旨在及时、顺利逃离灾害现场,躲避灾害可能带来的身体伤害,或将伤害降至最低限度,使生命得以维系的策略、方法、措施和行动。逃生避难中的“逃”和“避”体现的是人面对灾害的本能行为,“逃”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避”,即躲避灾害可能带来的对生理肉体的伤害。“逃”和“避”同时也是一种策略选择,若能在灾害降临时及时、顺利“逃”固然好,若不能,则退而求其次,选择“避”。“逃”和“避”的策略或行动,最终的目的是使生命得以维系,即逃生避难的结果有二,其一就是逃生避难成功,表现为肉体在灾害中完好无损,亦或是肉体在灾害中受到伤害(无论轻重),但生命仍然存在。其二就是逃生避难失败,生命终结。[1]
2.1.2 逃生避难教育
逃生避难教育是指在遵循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获得逃生避难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逃生避难意识、逃生避难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在灾害降临时成功逃生避难的社会实践活动。[1]
2.2 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教育成效不显著,学生防灾意识薄弱,防灾能力欠缺
课题组在学生问卷中设置了有关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与技能、校况(含校设防灾机构)了解等系列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探寻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基本情况和校设防灾机构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85.7%的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是否处于地震烈度设防区的基本事实不完全了解,47.6%的学生对学校逃生避难教育的组织机构不了解;对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与技能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中小学学生对地震和火灾的正确处置率分别为13.4%和64.7%,多数学生仅对人工呼吸、包扎等急救技术有所了解,而对固定、搬运和心脏按压等技术知之甚少。
对“你如何评价自己的逃生避难能力? ”的学生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强,自我保护能力强,心理素质过硬,逃生避难知识丰富,自救及救护他人能力强”的占比仅为13.2%,而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心理素质差,逃生避难知识匮乏,自救及救护他人能力差”的达到22.4%。统计数据表明,自认为逃生避难能力强和差的学生占比都相对较小,而认为逃生避难能力较强的“中间派”占比最大。分析在基本接受这一统计结果的同时结合上述综合调查结果认为,学生群体中,前者的实际比例要比统计数据还低,而后者的实际比例则比统计数据更高。
以上综合调查结果显露,尽管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工作在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有序开展,尽管各校的逃生避难教育工作从表面上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从教育实效来看,效果并不显著。中小学学生的防灾意识仍旧十分薄弱,防灾能力严重欠缺。
2.2.2 逃生避难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云南省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工作多重形式、轻实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 应急疏散演练方式保守,与灾害真实情境相差甚远
对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形式的统计结果(见表3)表明,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以循序渐进和事先通知两种形式为主,而临时通知和突然袭击等“极端”形式的使用比例很低。对此,校方给出的解释是,“事先告知”是从安全方面考虑,以避免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相比而言,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学校层面的疏散演练采用的形式都是“突然袭击”,以便更真实模拟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境并检验学校、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组织与应变能力。演练形式的差异与问题思考的角度,一方面反映出云南中小学学生现有的逃生避难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云南中小学在逃生避难教育组织方面能力的欠缺。
在对学校开展逃生避难疏散演练的效果调查中,54.1%的学生认为“非常好,切实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逃生避难能力”,36.9%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逃生避难能力帮助不大”,另有9.0%的学生则认为“主要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流于形式”。统计数据显示,就疏散演练的效果而言,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流于形式。虽然学生群体并不能从专业角度对疏散演练的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即便是非专业的学生也似乎看得出学校进行的应急演练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表3 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形式及比例统计
(2) 对逃生避难教育活动开展时机和动机的疑惑
课题调研收集的资料,多来自2013年和2014年间的“防震减灾日”、“消防日”及曾经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地区的纪念日。特殊纪念日安排的各种活动中,均有防震减灾部门和消防部门的领导出席,平时则很难见到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工作人员的身影。
所调研学校大多将防震疏散演练活动安排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或其前后,各种“宣传日”的防震、防火活动远比平日里频繁、丰富。一方面,我们不否认在此期间举行活动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比其他时间更显著;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逃生避难教育活动开展的时机和动机存在功利性和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学生的逃生避难能力,远比形象工程和政绩更重要。
2.2.3 学校课程体系对逃生避难教育支撑不够
对“学校开设逃生避难教育的课程吗?”的问题调查,受调的30所中小学中,“以前未开设,现已开设”的学校有3所,占比10.0%,“曾经开设过,现已不开设”的学校9所,占比30.0%,从未开设过的学校18所,占比60.0%。数据表明,当前开设逃生避难教育课程的学校仅占比1成,而另外9成的学校则未开设。没有课程的有力支撑,仅凭为数不多的演练和宣传,学校逃生避难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从各校的课程体系看,与学生逃生避难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多,“三生教育”、地理、班会等为数不多的课程是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的主要支撑。然而,学校大量压缩“三生教育”课程课时,部分学校甚至把“三生教育”课时安排给其他课程;地理课也只有少部分章节介绍与地震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且深度不够;班会成为中小学进行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式,但班会上安排的众多的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内容如地震、火灾、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毒品危害等等,难以让逃生避难教育在学生的意识层面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也因缺乏专业性,很难起到实效。
2.2.4 逃生避难教育课程开设困难重重,师资培训成最大难题
对“如果在中小学常设逃生避难教育课程,您认为存在哪些困难?”的问题调查,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如果开设逃难教育课程,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师资培训,其次是家校关系的处理(可能涉及额外收费问题),排名第三的是课时落实。而其余选项按照困难程度排序依次为:教材编写与审定、课标制定、政校关系(行政职能与学校自主权)的处理。
研究认为,中小学常设逃生避难教育课程所遇到的师资问题,是当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对学校的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但迄今为止,无论在法规制度的建设,还是在具体的措施行动上,都表现为作为不够,效果甚微。仅就学校逃生避难教育的师资培训问题而言,相关的各级防灾减灾机构(防震减灾部门、消防部门)多是在一年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日、消防日等)对学校的少数教师进行象征意义上的培训,更多的则是以通知及文件下发的形式,告知学校派人进行集中培训。而实际培训中,多是缴费、颁发培训证书便草草了事,实际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2.2.5 学校体育与逃生避难教育脱钩
课题组对云南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具体内容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三部分。调研显示,各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和师资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校建设有多所现代化体育场馆,铺设塑胶场地,体育器材丰富多样,体育教师近10人。而有些学校却只有小块篮球场,体育器材严重缺乏,体育教师仅有2-3人。但相同的是,体育课程新颖性不足,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且多为升学体育考试做准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新兴体育项目的渴求,与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相结合的体育课程内容鲜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也多围绕田径传统项目(跑、跳、投)和三大球开展,并未与逃生避难教育紧密结合。由此看来,中小学利用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的逃生避难能力的意识还极其淡薄。
2.3 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的对策研究
2.3.1 以对学生生命负责的目的和责任心将逃生避难教育活动“日常化”、“常态化”
学校逃生避难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应以完成上级部门的工作指标为目的,因为会在实际工作出现态度不端正,草草应付的现象,教育实效将大打折扣。更不能将学校的逃生避难教育工作作为某些领导追求政绩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因为会使教育工作变味,更会顾此失彼。唯有本着对学生生命负责的目的和责任心,开展学校的逃生避难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扭转现有工作中存在的功利性和形式主义,才能将变味的逃生避难教育工作重新引入正途。此外,除了在一年中的重要日期举行各种教育活动外,更应注重日常的工作安排。学校的逃生避难教育不是节日的装点,而是细水长流,是常态化。不是一年仅仅一两次的常态化,而是一年多次,甚至是每月、每周的持续工作。“日常化”加之“常态化”,才会让全校师生始终绷紧逃生避难的弦,让逃生避难意识深入学生骨髓。
2.3.2 应急疏散演练应最大限度贴近灾害发生的真实情境
对于中小学进行逃生避难教育最惯常采用的方式——应急演练,应由现行的以循序渐进和事先通知两种形式为主逐步过渡到临时通知和突然袭击的形式上来。并在提高逃生避难教育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将突然袭击作为最主要、最常用的形式固定下来。演练形式的改变,不仅是模拟灾害发生真实情境的需要,更是检验学校逃生避难教育组织能力和学生面对突发灾害时的应变能力的有效举措。此外,研究还认为,进行避难与逃生结合的综合演练、在应急疏散演练的撤离路线上设置多重障碍、使用烟雾弹模拟火灾发生情境都是最大限度贴近灾害发生的真实情境的有效方式。
2.3.3 切实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对逃生避难教育的支撑
除了进一步强化各校现已开设的与逃生避难教育相关的课程,如“三生教育”课程、体育课程、地理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应更多地开设系列相关课程,从而在中小学建立支撑逃生避难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开设与逃生避难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尽管,专门课程的开设存在诸如无统一教材、无专业师资、课时安排、成绩评定等诸多现实问题,但随着国家对于学校层面,特别是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工作的日趋重视,上述诸多现实困难必将得以妥善解决。到那时,逃生避难教育课程也必将成为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2.3.4 逃生避难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问卷对“您具备防灾减灾教育教学能力吗?”的教师调查中,66人选择“完全具备”,占比34.9%;108人选择“现在不具备,经适当学习培训后可以胜任”,占比57.1%;仅有15人选择“现在不具备,并因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即使参加学习培训,也很难胜任”,占比8.0%。统计数据表明,以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年龄情况,只要辅以定期的、专业的防灾减灾培训,并形成常态,必将有大批的合格的在职教师胜任学校逃生避难教育工作,从而解决合格师资严重短缺的现实问题。
2.3.5 强化学校体育与逃生避难教育的紧密结合
在“您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的培养?”和“作为体育教师,您认为体育教学是否应承担起培养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的责任?”两个问题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和“应该承担”的比例分别达到88.4%和84.1%。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态度上认可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的积极作用,并应肩负起社会发展赋予体育教师的新的重要使命,即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逃生避难能力。而在对“你认为下列哪门课程对于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问题调查中,接受调查的中小学学生,将体育课(41.9%)、心理健康教育课(30.7%)和地理课(18.3%)排在前三位。统计数据显示,在学生心目中,众多开设的课程中,体育课程对于培养逃生避难能力最为重要。研究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群体的联合调查后认为,学校体育在逃生避难教育中不应是一无是处,无可作为,而是作用突出,大有可为。
那么,学校体育究竟可以在哪些方面与逃生避难教育紧密结合呢?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在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三个环节。在体育教学环节,应从体育课程改革、身心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在课外体育活动环节,应在健全学生逃生避难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以自救互救、险情处理、拓展训练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体育竞赛环节,可以考虑在各级综合性运动会(特别是校级)上设置与逃生避难内容相关的竞赛项目或表演项目。
2015年1月2日哈尔滨市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发生火灾,事故共造成5名消防战士遇难,14人受伤……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截至5月6日上午,地震已导致7611人遇难,另外有超过14500人受伤……我们不得不慨叹灾难的无情,生命的脆弱。在慨叹之余,更应反思自己所在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的不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客观面对云南省中小学逃生避难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加以弥补和改善,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临危不乱。
[1]张雪峰.拓展训练在逃生避难教育中的价值探索及应用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62-66.
[2]王帆,杨雪芹等.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9(1):78-8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58.
[4]王子朴,李晓天.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0-114.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scape and Evacuation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t
ZHANG Xue-feng
(Yuxi teachers college,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scap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effectiveness,the support to the escape education of existing curriculum system, the ope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 And th 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emergency evacuation drill form,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scape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Yunnan provinc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课题编号:13YJC890048。
张雪峰(1977-),辽宁营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