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文化探索装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

2015-12-22 12:03张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装饰艺术

张莹

摘要:对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是我们认识、感受和理解装饰艺术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去探索装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依托地域文化,通过文化调研、课堂交流讨论、项目引进课堂和创建本土知识体系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索装饰艺术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装饰基础;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81-02

一、引言

装饰,是人类对美的需求,装饰艺术通过人的视觉方式感知美的造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装饰基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学习装饰元素的提炼与变化,通过对自然形态或者传统纹样进行抽象、变形、夸张、重组等手段来进行艺术加工,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呈现出具有装饰美感的作品,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对造型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装饰图案的表现技能。装饰是一种文化现象,解读它凝结在其中的文化品性和意义,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它与人的生活、与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关系。装饰符号具有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标记,例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门廊上雕刻有葡萄和白菜,象征着多子和财富。在医疗和物质并不发达的清代,这是人们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因此才会将生活中的物品加以美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应用在建筑的修饰上。倘若对文化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装饰艺术的含义,单纯从形式上入手去概括提炼造型的话,做出来的设计是缺乏灵性的,在应用上就会显得肤浅且难免牵强附会,因此对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是我们认识、感受和理解装饰艺术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职高专的装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放在形式美的训练和装饰能力的提高上,但是,“基础课”的概念内涵不仅仅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意识和观念的精神层面。精神层面为学习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试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去探索装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二、地域文化对装饰基础教学的影响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地域文化是一个整体,由三个层次构成,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整体。物质层面的文化包括特定地域人的语言、饮食、建筑、服饰、器物等;制度层面包括人们的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哲学层面指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群体人格等[1]。清华大学设计学教授行间博士在面对当今世界“物质”进步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发现我们的精神文明进步没有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他提出建立“本土知识体系”的想法。“本土知识体系”①虽然也有传统,但是它是一个更开放的系统,揭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的价值。我国著名的民艺学家、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曾指出:“我们对待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问题,总感到太‘虚太‘空。现在我才觉得空泛地议论不能代替实际的考察;在民间美术的作品中就会发现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很能说明问题”。②

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师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对美术教学、设计艺术教学的推动作用。罗小涛老师认为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多数都依照专业性院校的基本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上基本趋同,缺乏专业特色,而设计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认为立足地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有助于建立地方特色的设计美学系统,符合未来多元化的设计创意发展格局。在教学实践方面提出结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和地域文化来推进本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2]。厦门理工学院的闫超通过展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将其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通过开展校内地域文化宣传活动,聘请年画艺人入校讲学,创建年画实践基地等方法改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3]。由此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艺术设计教师的重视,结合当地区域环境特色和地域文化,拓展实践教学,探求培养思维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装饰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将从装饰基础教学活动的整体出发,探索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去借助地域文化改善实践教学。

三、依托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方案探索

将地域文化的研究融入装饰基础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探索精神是求学的源动力,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自身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是指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功能统一的整体或形成一个原创的产品,包括生成、计划和贯彻[4]。在装饰设计领域中,创造力在于对设计基础理论内涵的深刻理解,在设计练习中不断地领悟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语言,并用一定的技能表达出来。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依托地域文化,引导学生探索装饰艺术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开展地域文化调研,将教学内容和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自探索的课题或者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装饰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实训方式已经成型,作业练习通常是对自然图案造型、动植物的概括和变形;进一步训练抽象图案的造型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和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概括、提炼、加工的能力,以及图形的综合处理能力,并对装饰艺术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接受间接经验,练习更侧重技法的训练,不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转化。比如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作品“虎头鞋”,为什么当人们看到虎头鞋都会面带笑容,觉得它憨态可掬,稚拙可爱?为什么在民间文化中妈妈们给孩子穿“虎头鞋”的居多,而不是其他动物呢?为什么“虎头鞋”上还要绣一些花花草草与老虎无关的纹样?这些都与我们的文化相关。“虎头鞋”在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只是造型略有不同。有的只做虎头鞋脸;有的把左右的鞋帮做虎身;有的还在后跟加上尾巴,又好看还能当鞋拔;有的做四只虎脚,平摊在鞋底两侧,加宽鞋底,保护娃娃不易摔跤;有的在鞋底纳条毒虫,表达出踩死毒虫的观念。这些是民间艺术“求全”的一种反映[5]。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学内容和文化结合,增添了文化调研和探究的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装饰文化。

2.营造研究氛围浓厚的教学活动现场。依托地域文化的装饰基础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的探索精神,在调研、分析地域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才有意义。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讨论,学生交流和汇报自己的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学生学习自信的提升。在理解文化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们会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骄傲,进而会对下一步的学习产生期待,形成良好的循环。

3.课程实践与项目相结合,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大胆探索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使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推进装饰艺术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地处北部湾,生活着终身以出海打渔为生的疍家人,北海市的家具市场中有很多色泽凝重的古船木家具。思考在温润的亚热带海洋气候下,古船木特有的纹理、色泽,还有疍家人的勇敢和勤劳,可以创作出什么样的装饰符号?尝试将这些装饰符号如何自然地应用到家具设计当中,使得装饰与设计浑然一体。这样的项目为学习者提供了了解装饰语言和本土文化的良好环境,并使学科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提高了艺术修养。

4.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尝试创建本土设计体系。通过收集当地艺术作品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到校教学,分享经验,通过本土文化资源地搜集和开发,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更为直观、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能够进一步弥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布希亚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承载,本土知识还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本土设计所用[6]。因此,地域文化的资源要为我们所用,依然需要系统化的梳理,这也是作为一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气候环境、生活形态、历史发展和精神观念的集合,是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它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铸造的生活痕迹,同时也为后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了解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才有可能理解在这些文化中产生的装饰艺术符号的含义。依托地域文化改革装饰基础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改善了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借助地域文化这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对装饰基础课程的开发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注释:

①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8.

②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139.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罗小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文化的实践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2014,(7).

[3]闫超.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J].艺术教育,2011,(3).

[4][美]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6]杨媛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装饰艺术
鲤鱼旗装饰坠
《星.云.海》
《花月夜》
装饰圣诞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DIY节日装饰家
艺术之手
装饰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