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
摘要:中国文化与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文称汉语,人数最多民族的为汉族。因此笔者选取了与汉文化密切相关的“阿娇”典故作为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阿娇”、“金屋藏娇”等,但大多数人对“阿娇”典故的来源不是很清楚。为此笔者从典形、典义为脉络,对“阿娇”典故进行追根溯源。
关键词:阿娇;典故;典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73-02
一、“阿娇”典故溯源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皇帝之一,在他统治西汉时期,将西汉王朝推到了鼎盛时期。本文重点选择了他的原配皇后陈阿娇作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对“阿娇”典故的研究,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阿娇,使人们更加了解阿娇。
关于“阿娇”的诗歌文章不多见,最多应该在唐代,如李白的《妾薄命》,最著名的应该是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开启了宫怨诗的先河。但笔者通过对“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检索,“阿娇”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武故事》:“胶东王(武帝刘彻)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另外《中国典故大词典》、《历代典故辞典》等辞书也都把《汉武故事》当作“阿娇”的典源。综合这些证据,我们有理由认为,“阿娇”典故是单一典源,的确源自《汉武故事》。
二、“阿娇”典故释义
汉武帝幼时,他的姑母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问他:让阿娇给你作媳妇好吗?武帝回答说:“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因此“阿娇”典故的本义是很美好的。长公主指走左右百人,汉武帝都说不用,却只要阿娇,说明了当时汉武帝弱水三千,独取阿娇的决心;后又说“当作金屋贮之”,更说明他对阿娇宠爱至极。汉武帝登基至他亲政时期,两人确实度过了一段琴瑟和谐、相敬如宾的日子。
三、“阿娇”典故变体形式及其使用情况
“阿娇”典故最初发展的比较缓慢,典形也比较单一,随着时间的发展典形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进行检索,共查到17种变体形式,按结构进行如下分类。
1.主谓式:金屋贮,金屋贵,金屋娇,金屋宠,金屋之选,金屋更衣,金屋贮娇,金屋藏娇。
2.动宾式:藏娇。
3.偏正式:阿娇屋,黄金屋,藏娇金屋,陈娇金屋,金屋娇娘,汉妃金屋。
4.同位式:阿娇金屋,金屋阿娇。
南北朝第一次出现了“阿娇”典故的变体形式“金屋贮娇”,出现于费昶的《长门怨》中,但是被使用的次数很少。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高峰期,而诗对韵律有着极高的要求,诗人为了使诗更押韵,在引用“阿娇”这一典故时对它进行了改编,因此出现了“金屋贮、金屋贵、金屋更衣、藏娇、黄金屋、黄金屋”等变体形式。
宋词相较于唐诗更自由,在韵律上的限制比唐诗小,而宋代词人中多风流才子,喜欢吟唱歌颂美人,因此产生了“阿娇”典故使用最广的变体形式“金屋藏娇”,也出现了“金屋宠、阿娇金屋、金屋阿娇、陈娇金屋”等变体形式。
元曲和明清时期的小说因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在大量引用旧的典形的基础上,也产生了“金屋娇、金屋之选、阿娇屋、藏娇金屋、金屋娇娘”等变体形式。
四、“阿娇”典故意义的演变
“阿娇”典故的本义是指汉武帝对原配皇后陈阿娇“金屋贮之”,形容男子对女子的宠爱至极,成为宠妃、爱姬或美女的别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墨客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含义,“阿娇”典故的意义随之发生了变化。典故词语的意义与典故原义的关系有三种,一是同义关系,二是转义关系,三是反义关系。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同义关系
同义关系就是典故词语的意义与典故本义相同。
1.泛指宠妃、爱姬或美女。
唐·梁锽《名姝咏》:阿娇年未多,体弱性能和。
这里以“阿娇”借指所咏名姝。
宋·彭子翔《贺新郎》:金屋阿娇元共贮,待玄霜、杵就方成偶。
这里用“金屋阿娇”指代美女。
2.妓女或外宠。
唐·孙棨《题妓王福娘墙》:寒绣衣裳饷阿娇,新团香兽不禁烧。
这里用“阿娇”指妓女。
宋·贺铸《问歌顰》:宝子余妍,阿娇余韵,独步秋娘后。
这里以阿娇比拟所咏美妓。
3.歌女。
宋·张可久[双调·折桂令]《王一山席上题壁》:锦树围香,花灯夺昼,金屋藏娇。
这里的“娇”指王一山家中的歌女。
4.宫人。
唐·崔颢《邯郸宫人怨》:母兄怜爱无俦侣,五岁名为阿娇女。
这里以“阿娇”借指童年的邯郸宫人,谓其受父母娇爱。
(二)转义关系
转义关系就是典故词语的意义是对典故本义加以引申而得。具体来说,指典故词语通过比喻、借代等途径,从典故原义生发出引申义,然后再引申义上使用该典故。“阿娇”一般泛指美女,通过引申产生了其他意义,既可以指代人,也可指代物,甚至是地点。
1.对儿女的爱称。
清·梁章鉅《称谓录·方言称女》,《辍耕录》:“关中以儿女为阿娇。”在关中地区的有些方言中称儿女为“阿娇”。
2.“阿娇”及其变体本义一般泛指美人,并指特定的人。经过引申,可指代特定的美人。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大、小乔。
宋·秦观《蝶恋花·题二乔观书图》:闺阁风流谁可续,沈想清标,合贮黄金屋。
“黄金屋”指阿娇,这里暗以陈阿娇比二乔,赞叹她们人物清美,独擅风流,诗人喜爱至极。
除了指代人以外,还可以指物,如桂花、碧莲和木樨。
宋·吴文英《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翁》: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此处“金屋”既指美人,也指桂花。
宋·刘清夫《沁园春·咏刘篁·碧莲,时内子将诞》:浅碧芙蓉,素艳亭亭,前身阿娇。
这里说“阿娇”是所咏碧莲的前身。
宋·郭应祥《更漏子》:月蟠根,天雨粟。宜贮阿娇金屋。
诗人用“阿娇金屋”来喻木樨,足见诗人对木樨的喜爱之情。
3.地点,如指代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住所,泛指娇妻爱妾的住处。
宋·柳永《惜春郎》:玉肌琼艳新妆饰,好壮观歌席。潘妃宝钏,阿娇金屋,应也消得。
柳永笔下的人物都是充满了聪明才智的。宋代歌女,聪明美丽,不仅能歌善舞,还能吟诗作对,甚至还能和柳永和词。上句诗表达的意思是在盛大的歌舞宴席上,他认识了一位姑娘,她的肌肤如美玉般艳丽,衣着打扮新颖别致。如果让她佩戴上南齐东昏侯妃玉儿那价值连城的琥珀宝钏,住进汉武帝为阿娇准备的金屋,是完全应当配得上的吧。由此可知柳永对此“阿娇”的喜爱。
(三)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就是典故词语意义与典故本义相反。“阿娇”典故指的是男子对女子的喜爱之情,在使用“阿娇”典故及其变体形式时,诗人也会反用。因陈阿娇最终的结局是被废,并孤独终老,因此,诗人会借此来感慨阿娇的被废,后宫的冷酷无情。
1.咏叹宠妃的失宠。
宋·游次公《贺新郎·宫词》:阿娇正好金屋贮,甚西风、易得萧疏,扇鸾尘土。
诗人在这里用“阿娇”、“金屋贮”来咏叹宠妃的失宠。
2.感叹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唐·李白《白头吟》: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在诗中,诗人将阿娇和卓文君两者联系起来。诗的中心意思是皇后阿娇正因失宠而妒嫉独坐在长门宫,日愁夜涕,后来阿娇母亲馆陶长公主花重金请司马相如做赋,司马相如做的《长门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司马相如本来与卓文君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司马相如在有钱了之后,喜新厌旧,抛弃了卓文君,迎娶了一个茂陵美女。李白在诗中借陈皇阿娇因娇妒失宠被废的事件,引出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吟咏,为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扼腕。
李白的另一首诗中也引用了这一典故,并表达了相似的意义。
唐·李白《妾薄命》: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
这是诗的前两句,这里表现的是汉武帝对阿娇的宠爱,但全诗的基奠确也是表达对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扼腕。诗中用“黄金屋”和后句的“断根草”对举,通过对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3.对不愿金屋承恩的赞美。
宋·赵以夫《贺新郎》:学得汉宫娇姊妹,便承恩、贮向黄金屋。终不似,在空谷。
词人在此谓兰花纵美似赵飞燕姊妹,亦不愿金屋承恩。表达了词人对兰花的赞美之情。
4.伤叹元军入临安挟皇后北去。
宋·陈以庄《水龙吟·记钱塘之恨》:金屋难成,阿娇已远,不堪春暮。
词中的“阿娇”是当时统治者的皇后,“已远”是皇后被元军掳去,词人借“阿娇”表达了国弱被欺的悲愤。
五、结语
典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对我们进行古代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有关“阿娇”典故的研究可以说少之又少,对“阿娇”典故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字学、词汇学的价值,而且具有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价值。但是由于笔者所学和所普查资料的限制,本文只对“阿娇”及其变体形式做了一个很浅显的分析,以后还需不断加工改进。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汉籍全文检索系统[M].第四版.2007.
[2]方福仁.典故大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陆尊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4]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天津:南开大学,2010.
[5]海因.“金屋藏娇”何时有[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15).
[6]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典故词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