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扬/YE Yang
城市再造与城市更新: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Re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2015 Beijing Design Week and 2015 Shanghai Urban Space Art Season
叶扬/YE Yang
2015年9月底,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两项大型设计相关活动先后开幕。在城市与建筑的角度,它们传达出了北京与上海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在很长时间内建设发展极为蓬勃的城市对于城市发展未来的看法,展现了规划工作者、建筑师在不同层面所做的尝试。
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前5届积累的经验与成果基础上,除了常规的展览展示活动之外,继续尝试在维护旧城肌理的基础上进行“针灸”点触式的更新,设计创意深入到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中去,从四合院中的一个房间到一组院子,从设置条凳、改变自行车与机动车的停车布局到整个片区中一条胡同界面的提升,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的方案,在设计周对市民开放的活动中,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与设计所在地的原住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如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策展人毕月所说:“之前,北京的旧城更新是政府层面的行为,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让所有人意识到旧城更新还有其他更多的途径与方法,是一件可以让所有人亲身参与进来的事。”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首次举办,主策展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教授将气势宏大的主展览主题明确定为“城市更新”,其中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的城市更新实践,吸纳了包含纽约、巴塞罗那、汉堡、哈瓦那、北京、成都等国内外城市在内的更新案例,尝试通过一个主题来汇集当前世界上对“城市更新”最成熟的学术思考,并将关注的范畴扩展到乡村。以“专业性、前沿性”为方向,相比北京国际设计周对市民化、日常性的关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更强调对城市进行成片区的专业性操作。
由于指导思路与参与者的不同,这两项活动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气质。
9月23日-10月7日,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承办,设有设计服务、经典设计奖、智慧城市、设计之夜、设计贸易、主宾城市和设计之旅7项主体内容。共计420多项活动参与了此次设计周,分布于北京16个区的不同地点,部分活动扩展到了天津、河北及海外2)。
在建筑设计领域,北京国际设计周中推出了“建筑中国1000”“10×100——UED十年百名建筑师展”“拿什么与城市分享——中间思库·暑期学坊作业展”等展览,举办了“为城市而设计”等系列高峰论坛。
而本次设计周活动期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设计之旅”主题中,深入到以北京为核心的各地、以多种形式表现的城市更新相关的设计活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的规划工作者、建筑设计师不再只是创作短期呈现的设计展品,而是提供了与具体地点、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学术探讨、调查结果、改进方法和设计成品,藉由开放的设计周活动,普通市民、设计工作者之间有着直接、明确的互动。
2015年设计之旅共征集活动项目366个,加入机构242家,涉及园区28个,东城区推出了“东城创意胡同”,西城区推出了“大栅栏设计社区”与“白塔寺再生计划”。
1.1 “城市界面”主题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城市界面”主题展3)是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史家胡同“为人民设计”展区的主展之一。展览利用旧城中闲置的街道办公用房进行布展,包括不同单位策展的若干主题,如诗意骑与行、城市微空间再生、市民的公交站台、CITYIF、北京映像等。
1-3 “城市界面”主题展(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 微杂院,张轲/标准营造
5 内盒院,众建筑
6 谦虚旅社,曹璞
展板、多媒体展示以外,针对北京市街道环境问题与改善策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52张扑克牌——黑扑克是北京街道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红扑克代表北京街道可行的环境改善,邀请市民在扑克墙中用图钉扎出北京街道中最严重的问题和最期待的改善,到场观众纷纷为北京街道环境“扎针儿”,展览不仅收集了公众意见,其参与行为本身也成为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微空间再生展区由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制作了展板和模型,设计了“缠毛线”环节进行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市民们缠出的成果如同一件艺术品。与此同时,该展厅中展示的内容也在史家胡同设置了1:1的实体模型,使原本闲置的空间成为了周边居民休息、娱乐的空间。
1.2 大栅栏设计社区
大栅栏更新计划4)自2011年开始进行了以“节点改造模式”为基础的城市更新,分为节点规划、节点招商、节点建设3个步骤。2013年,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主办了“大栅栏领航员”计划,以设计方案征集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难题,形成了示范试点。如今,这些陆续加入领航员计划的一些改造院落或者改造建筑已经拥有了长期使用者,“大栅栏设计社区”也进入了生活动态营造的新阶段。
“建筑空间”与“社区建设”一直是大栅栏设计社区的重要部分,张轲主持的标准营造事务所持续推动的“微胡同”“微杂院”项目有了更积极的发展,置入原来胡同半腾退状态老房子中或半废弃的院落中的新型空间逐步发挥出了设计功能,成为活动与交流的公共场所,开始调节并影响胡同的空间关系与环境。
2013年对领航员计划首次设计发问“杂院中的一间房如何进行改造”提出第一个答案的众建筑,已经成为在“大栅栏设计社区”生根的设计事务所。众建筑/众产品与大栅栏跨界中心共同研发的预制模块建造系统“内盒院”,提出在老旧四合院建筑中利用新技术置入不同功能模块。大栅栏区域已经建设了两个“内盒院”展示区,容纳了原有居民居住、孵化SOHO、民宿、展览、办公等不同功能,加入了超薄墙体、堆肥马桶、净化槽等新技术与产品,开发了伸缩淋浴间、上翻门、平开门中门等改善使用情况与院落关系的新做法。
青年建筑师曹璞设计的“谦虚旅社”在极为紧凑的空间里设置了一组带有4张床、一张写字台的居住空间,可滑动的立面使旅社的面积能够根据需要放大或缩小,将室内面积转化为促进交流的院落灰空间。它以一个简单、直接的概念,表达了设计者对邻里观念、杂院居住的理解。
以上提到的,只是大栅栏设计社区中领航员试点项目中很小的一部分。
1.3 白塔寺再生计划
白塔寺再生计划5)2015年首次加入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是首都最后几处低层建筑群区域之一,建筑师已经参与到了白塔寺城市更新的具体工作中。标准营造建筑师张轲设计的“微合院”、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华黎设计的四分院、直向建筑创始合伙人董功设计的新杂院都针对白塔寺周边地区的一些院落提出了改造更新方案。在此基础上,白塔寺再生计划在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将信息中心、制造中心、销售中心、阅读中心与白塔寺片区内的其他零散院落中的活动场地相结合,启动了一系列建筑案例、城市规划的研讨活动。
白塔寺再生计划信息中心是这一区域建筑、规划相关活动的中心。众建筑利用通风管道为主要元素将原出版社办公大楼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其中分享了与该计划有关的一系列展览,并成为研究和数据采集的基地,由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开展了3周的教学和研究小组工作。在信息中心的论坛区内,北京国际设计周与众多合作伙伴安排了连续10天的“白塔寺论坛”,包括对谈、演讲等活动,以白塔寺地区的城市更新为出发点,不仅探讨北京城市格局、中国城市更新模式,建筑设计中的工艺与技术,也深入到日常生活方式的层面。
7 微合院,张轲/标准营造
8 四分院,华黎/TAO·迹建筑事务所
9 新杂院,董功/直向建筑
10 白塔寺再生计划信息中心外景,众建筑
11 白塔寺再生计划信息中心内景,众建筑
12 白塔寺再生计划论坛
9月27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世界建筑》承办,举行了“白塔寺再生计划:城市再造”论坛,由《世界建筑》主编、清华大学张利教授策划并主持,参与白塔寺再生计划实践的建筑师华黎、张轲,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家边兰春教授、张悦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南沙原创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珩,天行九洲集团总裁马寅,以及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者米凯利·博尼诺(Michele Bonino)副教授、菲利波·德·皮耶里(Filippo De Pieri)教授,洛桑工业大学人类学家弗罗伦丝·格莱策-比迪奥(Florence Graezer Bideau)教授一起围绕“欲或求:有关北京中心地带再生的人口统计学”“人之美:老城和新城的生理机能”两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城市再造与普通人的关系以及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作为新知识与新思潮的载体是否能在再造过程中发挥新作用,如何通过即将实施的再开发项目、利用设计帮助北京市旧城区域的居民,为他们构建更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本次论坛讨论的内容,各位与会学者出示了丰富多样的案例、数据,基于实践和研究进行了论述。除了对此主题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外,白塔寺地区的居民也积极参与到论坛的讨论中,提出了真实、源于生活的想法和意见。
13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仪式
14 “前瞻:新兴城市范式”中上海西岸展位模型
15 “越·上海”上海案例特展
16 “映射:城市/乡村两生记”部分
2015年9月29日,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西岸艺术中心开幕。与北京国际设计周时长两周不同,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历时3个月,以“城市更新”为主题,旨在打造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城市空间艺术品牌活动,促进上海城市的转型发展。
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包括一项大型主展览及多个相关论坛、16项实践案例展示、10项艺术展与众多加入艺术季的其他民间活动组成的市民文化活动板块,主展览和实践案例展示与城市、建筑发展关系密切。
2.1 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
本届艺术季主展览6)从“主题演绎:文献与议题”“回溯:历史的承袭与演进”“前瞻:新兴城市范式”“映射:城市/乡村两生记”以及“互动: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等5个角度阐释了 “城市更新”的主题。展示了当下与未来、都市与乡村、艺术与公众、全球与上海等各方面的关涉与融合。主展览中还包括首次来到中国的密斯·凡·德罗奖25周年纪念展和“越·上海”上海案例特展。
“主题演绎”板块通过活泼、直观和互动的方式,对“城市更新”的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从学术文献、历史知识到新闻报道、法律法规,从专业人士的论述到普通市民的访谈,充分呈现了城市更新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回溯”板块展示了纽约、巴塞罗那、汉堡、哈瓦那、成都、北京、上海等多个国内外城市的更新案例。主题涉及古城古村的修复、历史街区的保护,文化艺术对城市复兴的推动作用等。“前瞻”板块旨在展示数字文化媒体对新的都市生活范式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与引领。其中,“纽约2030”“东京2050”和“上海2040”分别描绘了东西方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愿景。“上海2040”着重阐述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在追求“更加绿色、更加开放、更加美好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过程中的路径与期许。“映射”板块聚焦乡土实践案例,探讨未来城乡融合的可能性。参观者可以了解浙北茶山竹海中的度假农舍,由夯土村社改造成的农耕博物馆,以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新时代的创新运用等。“艺术介入生活”板块汇集了国内30多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通过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城市更新”这一复杂、多维的主题进行了呈现、检省和憧憬。
2.2 实践案例展示
参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16项实践案例展示也围绕“城市更新”议题,展现了上海近年来非常具有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从类型上可分为对历史风貌区域的更新,包括古镇、古村落(如朱家角、新场等)和历史街区、里弄(如愚园路、徐汇风貌区、石库门等),以及遗留下来的老工业区域(如陆家嘴老白渡码头、曹杨新村等)的更新。这些实践案例展示并非仅仅展示城市更新手段带来的结果,而是有策略地回应了“艺术”一词,在参展区域安排了大量艺术装置与艺术相关活动,其中“互动水乡”与“重新装载”是两种类型的代表。
“互动水乡——朱家角·尚都里”实践案例展中,在朱家角古镇标志性景点放生桥旁,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设计的尚都里社区已作为一种新水乡风貌存在。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袁烽、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薛鸣华将出自国内外建筑师之手的十几件参数化设计艺术装置7)布置在尚都里区域内,除了造型上的复杂前卫外,光、观众的声音与触摸可以被某些参展作品的感应器识别,给出新的回应,呈现出富有想象力的效果,为已将都市风貌层叠在水乡传统风貌之上的区域增加了新的未来感。
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冯路与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柳亦春合作策展了“重新装载RELOADING——陆家嘴老白渡码头”实践案例展。其中展出了位于上海的8个城市更新实践项目8),展览以经过改造的老白渡煤仓为展示场所,将4层煤仓分为预备、转换、激活、再生4个展览关键词,分别展示了展板、模型和艺术影像,其中《呼吸I-VIII》影像由艺术家殷漪、刘亚囡、范石三分别进行音乐、舞蹈、视频的创作,在8个项目中进行实地拍摄,编辑成片,使城市更新的案例有了新的展现方式,也扩展了观者对建筑本身的理解。
北京国际设计周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分别将中国为解决城市问题所做的努力与“设计”“艺术”结合,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公众和国际媒体传播。或许因为活动的承办方身份有所区别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取向:前者由基于创意产业的企业承办,更倾向于通过活动寻找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沟通途径,达成专业与民间日常生活的对话,在尊重现有城市肌理和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更多基于设计创新的渐进改造;后者由政府机构承办,依托大学进行学术策划,在大学的国际资源的支撑下,国际化的学术、理论与专业指导下,展示出更为“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观念。两种思考和介入的角度都基于中国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并无伯仲之分,反映出大多数城市所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而真实效果需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实践才能看到。□(感谢陈江虹、宋敏、梁莹、李丹锋对本文的帮助)
注释:
1)“白塔寺再生计划”所涉及的参展项目代表在2015年10月10日于阜内大街313号召开了一次总结交流活动。会上毕月表达了该观点。
2)2015年5月,在2015米兰世博会威尼斯分会的核心展区也举办了相关展览“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该展由意大利威尼斯市政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大利DONTSTOP建筑事务所联合主办。
3)“城市界面”主题展览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东城分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视域四维城市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公评城市、绿色神州公益环保组织等协办。
4)大栅栏更新计划2011年启动,是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指导和西城区区政府支持下,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创新实践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旧城城市有机更新计划。
5)白塔寺再生计划,由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支持单位,某集体进行活动执行与协调。其目标是通过兼具先进理念和实用性的计划,探索另一条城市改造和社区再生之路。
6)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策展团队:总策展人为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联合国环境署-同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教授,哈佛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教授;城市-建筑策展人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艺术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研究馆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跨媒体艺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晴;上海特展策展人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主持建筑师张姿,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王林教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和公共空间艺术中心主任奚文沁。
7)“互动水乡”实践案例展中的参展装置作品设计者为菲利普·比斯利(Philip Beesley)、伊万·道格里斯(Evan Douglis)、罗兰德·斯努克斯(Roland Snooks)、薛林纳、王振飞、王鹿鸣、左颂玟、马子聪、雷姆·库哈斯(Rem D. Koolhaas)。
8)“重新装载”实践案例展中的参展作品包括URBANUS都市实践、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盟国际、童明工作室、无样建筑工作室、直造建筑事务所6家事务所参与设计的8个项目,它们是上海电子工业学校、雅昌(上海)艺术中心、外马路1178号创意办公改造、西岸艺术中心、韩天衡美术馆、现厂、五维创意园、老白渡煤仓改造。
17.18 “互动水乡——朱家角·尚都里”实践案例展
19.20 “重新装载RELOADING——陆家嘴老白渡码头”实践案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