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荣成,李晓航,盛 坤*(.河南省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获嘉453800;.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肥料特别是氮肥对强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影响[1]。强筋小麦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相关的优化施肥技术。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肥不同施用量、基追比和追氮时期[2],N、P、K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也有显著的影响[3]。然而,关于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N、P、K和有机肥配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少。笔者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类小麦的推广和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2013年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获嘉县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田为壤土,前茬为玉米,按照试验要求进行秸秆还田。2011年整地前测定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有机质 17.48 g/kg、全氮 1.14 g/kg、速效磷 16.7 mg/kg、速效钾 182.8 mg/kg,pH 8.2。试验材料为半冬性强筋品种新麦26,播量为150 kg/hm2,行距20 cm。试验于2011年10月20日播种,2012年6月1日收获;2012年在10月11日播种,2013年6月4日收获。播种前结合整地将全部的磷肥、钾肥和精制鸡粪,60%的N肥底施;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40%的N肥。其他田间管理同当地高产田,2年管理一致。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40 m2(4 m×10 m),3次重复。设置6个处理:①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②秸秆还田,施 N 187.5 kg/hm2、P2O5112.5 kg/hm2、K2O 37.5 kg/hm2(FP,农民习惯施肥);③秸秆还田,施 N 247.5 kg/hm2、P2O5105.0 kg/hm2、K2O 247.5 kg/hm2(T1,平衡施肥);④秸秆还田,N 247.5 kg/hm2、P2O5105.0 kg/hm2、K2O 247.5 kg/hm2、精制鸡粪 1 500 kg/hm2(T2);⑤秸秆还田,施 N 371.25 kg/hm2、P2O5157.5 kg/hm2、K2O 371.25 kg/hm2(T3,过量施肥);⑥秸秆还田,施 N 371.25 kg/hm2、P2O5157.5 kg/hm2、K2O 371.25 kg/hm2、精制鸡粪1 500 kg/hm2(T4)。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 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方差分析与F测验,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麦26群体动态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各处理群体动态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期,不同年度间表现一致。越冬后各时期群体在不同年度间存在差异,整体表现为2012~2013年较高,尤以返青期群体最为突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年度间尤其是越冬期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也可能是因为试验小区土壤基础肥力的差异,这是施肥处理对土壤培肥影响的结果。基于后者的原因,各处理间的差异在2012~2013年表现更加明显。越冬后各时期群体以T4处理最高,CK最低,二者最高群体相差560万/hm2;其他处理间差异较小,T2处理与FP处理最高群体的差值为153万/hm2;同等化肥施用量条件下,T2处理>T1处理,T4处理>T3处理。因此,新麦26越冬后各时期群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变大;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FP)时,施肥量对群体的影响减小;化肥施用量相同时,增施有机肥 能进一步提高群体。
图1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麦26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麦26株高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施肥方式对新麦26的株高有显著影响,不同年度间趋势一致。新麦26的株高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最大增幅为5.5%;在同等化肥施用量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对株高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减少化肥施用量能显著降低株高,减少的肥料量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弥补。
由表1可知,施肥方式对穗部性状的影响在不同年度间和各性状间存在差异。施肥方式对穗长和小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趋势基本一致。穗长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CK的穗长最小,T3处理较CK增加15.2%(2011~2012年)、7.8%(2012~2013年),T3处理与T4处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且处于CK与T3处理之间。CK的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极值为1.6个,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不孕小穗数的差异在2011~2012年未达显著水平,在2012~2013年CK最高,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施肥方式对小穗密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的趋势一致。因此,增加化肥施用量能使穗长增长、小穗数增多、不孕小穗减少,但在同等化肥用量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对上述性状的影响较小。
表1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麦26株高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表2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麦2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麦26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施肥方式对新麦26的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2011~2012年,CK的产量最低,与FP、T3、T4处理差异不显著;T1处理的产量最高,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2012~2013年,CK的产量依然最低,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T3处理产量最高,与T2、T4处理差异不显著;FP和T1处理产量居中,与T4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T2处理产量高且稳定,是最优施肥模式。T2处理在2011~2012年比CK增产7.6%,比FP增产3.7%;2012~2013年,T2处理比 CK 增产21%,比FP增产4.8%。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年度间的差异较大,整体上成穗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大而增大,千粒重随着施肥量的增大而减小,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大则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2012~2013年,T4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较T2处理显著降低,其原因是T4处理的成穗数过大。因此,籽粒产量的提高依靠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施肥量偏大使成穗数增高,却显著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最终产量却有所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肥量能够提高籽粒产量,超过临界值(T2)时籽粒产量下降。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呈增多趋势,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穗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大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增施有机肥对增加产量有利。已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同时增施化肥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能更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4-5]。因此,结合秸秆还田,采用平衡施肥方式(N 247.5 kg/hm2、P2O5105.0 kg/hm2、K2O 247.5 kg/hm2)并增施有机肥(精制鸡粪1 500 kg/hm2),既能提高新麦26的产量,又有利于土壤培肥,是最优施肥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很多(如灌溉、播期、播量和病虫害防治等),而关于提高强筋小麦产量的栽培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朱统泉,袁永刚,曹建成,等.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0):150 -152.
[2]葛鑫,戴其根,张洪程,等.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济南17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3,23(4):104 -108.
[3]杨兆才,曾林,何学芹,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7):7502 -7503,7507.
[4]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等.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2):236 -241.
[5]张水清,黄绍敏,郭斗斗.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潮土土壤肥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6):217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