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5-12-22 06:53:50郑丽真福建省惠安县辋川镇吹楼学校362100
学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主体数学教师

郑丽真(福建省惠安县辋川镇吹楼学校362100)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郑丽真(福建省惠安县辋川镇吹楼学校362100)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又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体意识融洽主人实践创造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面对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社会,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制胜的法宝——那就是依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情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对哪位教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因此,教育的关键要赢得学生的心,要当一个真正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不是教师见到学生就笑,而是与学生多少次心灵碰撞的结果,教师要能想学生所想,使学生的心里话敢于和你讲,缩短师生间距离:1.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和他们同学习,共活动;2.与学生共情,学生喜欢的,就是教师喜欢的,学生的错误,能够宽容、谅解;3.心灵和谐共振,对学生的成绩,可以用眼神、手势、话语等做夸张性的认可,增加学生的信心,这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互动。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焕发教学的生命力

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要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激励学生的创造行为。总之,要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造水乳交融,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乘法数量关系时,教学“时间、速度、路程关系”。教学开始,我提出了:“同学们要掌握这一节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速度。你们根据平时的体会和书上的解释,是自己看书去理解呢,还是老师帮你们讲讲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己看吧”“好!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不过看完后老师想请你们举例说明速度。”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心,自己去学习。他们的举例似乎出人意料,大家从交通工具说到动物及天体的速度,还有光速、声速、高科技卫星、火箭的速度,最后有的学生说出:“人可以每秒走40米。”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是将来科技发达了,搬到其他星球去住,克服了地球引力,可能比汽车还快。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没有占用一分钟去讲解,而学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学会了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某些判断题,举一根手指为对,两根手指为错,再如某些比较大小问题,用两根手指交叉往左为大于,往右为小于,一致为等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要让学生成为生活、实践的主人,达到学可用的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实践的方法,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

如:六位学生在2011年新年钟声敲响时,相互问候,共需通电话的次数;小明过生日,切生日蛋糕,10次最多切的块数;让利销售问题、收电话费存款利息问题等等,生活中的数学简直就是无处不在,可在课上课下学习这些有兴趣问题,并要求他们进行实践练习,向教师汇报结果,多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能学会数学,会用数学,培养他们自觉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四、让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不断求索与创新。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要切实做好辅助工作,达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否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有的学生提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时有的学生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原因之一:当被除数不为0时,从意义上考虑,一堆东西本来是一份,让分成0份怎么分?原因之二:当被除数不为0时,除数又是0,从各部关系考虑,有和0相乘得0的数吗?原因之三:当被除数也是0时,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怎样确定商呢?“你就是明天的数学教授,现在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太激动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这番话激起了其他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改变唯我独尊的教风,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在良好的师生情感中,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使学生能逐步养成自我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刘诫岭.创新的策略:创新能力训练与测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主体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