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P
那些年我们追寻过的“地球2.0”
□ TOPP
2015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中,找到了一颗可能和地球很类似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科学家们戏称其为“地球2.0”。
这个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了:既然是地球2.0,会不会有外星人?他们会不会来找我们玩?我们能不能去他们那里玩?一长串千奇百怪的问题让科学家们措手不及。这也难怪,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寻找着另一个地球,地球这个小小的行星实在禁锢不住人类的好奇心。
2015年7月23日,NASA宣布通过开普勒卫星的观测数据,在距离我们1400光年远的地方找到了地球的一位堂兄——一颗和我们地球非常类似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
这个“堂兄”的母星和地球的母星——太阳一样,是一颗G2型的主序星,但是要比太阳老15亿年左右,它的表面温度和太阳差不多,半径比太阳略大。而我们的“堂兄”则在距离母星1.046个天文单位的公转轨道上运行,公转一周需要384.84天,这个轨道也和我们的地球基本相同,处在“宜居带”上,在这里,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态水存在。这位“堂兄”的半径比地球的半径大60%,在目前发现的系外行星中,也算和地球个头差不多大了。
有细心的读者会问,开普勒望远镜不是在2013年5月因为两个反作用轮损坏而不得不停止系外行星的搜寻观测了吗,为什么现在还会有新的发现?其实,开普勒望远镜在2009年3月发射升空到2013年5月停止系外行星搜寻这段时间观测到的海量数据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是其中的宝物需要我们慢慢去发掘与核对,才能最终确认宝物的价值。
开普勒-452b就是这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早进入天文学家的视线是在2014年5月,一次对开普勒观测数据的测试筛选时,这个筛选旨在寻找那些小而冷的行星。由于母星的参数有偏差(表面温度5578K,0.79个太阳直径),那时候测算出开普勒-452b的直
图片来源:NASA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径是1.1个地球直径,而公转半径是0.99个天文单位。
之后,天文学家利用麦克唐纳天文台的2.7米望远镜、惠普天文台的1.5米望远镜以及凯克天文台的10米凯克Ⅰ望远镜对其进行了光谱观测,测算出其母星表面温度为5757K,直径为1.1个太阳直径。所以相应的,开普勒-452b的参数也就修正为直径1.6个地球直径,公转半径1.046个天文单位了。
同时,天文学家还利用凯克Ⅱ望远镜红外波段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对这颗恒星进行观测,以便确认它和我们太阳一样,是一颗单星而不是双星或者多星系统,而且没有背景星对结果进行干扰。经过如此反复地观测、计算,天文学家才确定了开普勒-452b是我们寻找多年的地球的堂兄。
然而,想要拜访这位堂兄也不容易。即使我们以光速飞驰,也需要1400年才能到达那里,而那里的“人们”看向我们的时候,看到的还是隋炀帝荒淫无道的统治,而后来大名鼎鼎的唐高祖李渊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下人类都找过哪些“地球2.0”吧!
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即使不使用任何现代天文工具,月亮看起来也是一个面,而不像行星、恒星那样看起来只是一个点,再加上月亮表面丰富的纹路,就更让人浮想联翩了。
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传说。早期的科幻小说中也有很多人类去月亮生活甚至和“月球人”打交道的情节。最早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也讲述了人类乘坐炮弹跑到月球上和月球生命打交道的故事。
当然,随着人类观测技术的进步和航天技术的出现,月球已经被证实只是一片没有生命的不毛之地,月球表面也印上了人类的足迹。只是,因为月亮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所以“月亮背面有外星人”,甚至“月亮内部住着外星人”之类科幻小说一般的传言还在流行,甚至还有很多人相信。这也可以当作是现代版的“嫦娥奔月”神话吧。
《月球旅行记》剧照
嫦娥一号卫星采集到的月球表面全图
金星是公转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而金星半径只比地球小4%,质量轻20%,而且上面也有大气,这些特征让金星获得了地球的“孪生姐妹”的称号。所以在金星探测器到达金星前,天文学家们都认为金星是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行星,甚至对在金星上找到生命充满信心。
人类的飞行器在向太阳系其他行星进发的时候,第一个目标就选择了金星。但是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却让人类的幻想破灭了。
金星大气是由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气组成的,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却少得可怜。由于大量二氧化碳形成的“失控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67℃,气压则是地球表面气压的90多倍。在金星浓密的大气层中,闪电频发,二氧化硫和硫酸液滴组成的云飘在其中,这些云形成的“硫酸雨”降不到金星表面就被蒸发回到天上。这哪里是地球的孪生姐妹啊,这明明就是一幅炼狱的景象啊。
不过,对金星的深入研究显示,金星在40亿年前可能和地球一样有液态水在表面流淌。是什么让这对姐妹在演化上分道扬镳的?这也是让科学家非常好奇的问题。毕竟,这也关系到我们的地球1.0今后会何去何从。
由先驱者号金星探测器在1979年以紫外波段拍摄的金星大气结构
罗威尔绘制的火星上的“运河”和“绿洲”
火星和金星、地球一样,也是一颗类地行星。其半径只有地球的一半左右,质量则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乍看起来,火星并没金星那样强有力的参数去竞争地球2.0的位置。但是,人类对寻找火星生命的兴趣却一直是最高的。
人类对火星生命的兴趣起源于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对火星的观测。这位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在火星上观察到了类似于沟渠的条纹结构,就用意大利文“canali”(沟渠)来命名。而英美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则直接将英文照搬为“canal”(运河)。这两个词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运河”一定是人工开凿的而“沟渠”则不一定非要是人工的,这两个词中微妙的差别就导致了后来的“火星人”热——既然有运河,就要有开凿运河的人嘛,而地球人那时候还没有踏足过火星,那么这运河一定是火星人建造的!
这样一个奇妙的误会倘若及时停住,之后的“火星人”热也不会这么疯狂吧。可是,偏偏这个误会被一个叫帕西瓦尔·罗威尔的人看上了。这个罗威尔精通文学及数学,曾在日本住过一阵子,写了关于日本宗教及文化的书,曾被聘为韩国的外交顾问。他得知斯基亚帕雷利发现火星上的“运河”后,就利用他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建立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罗威尔天文台(冥王星就是在这个天文台被发现的)并开始潜心研究火星。
他观测到了火星两极“冰冠”随着季节变化改变大小,从而认为火星上有水。他还为火星绘制了“地图”,上面有“运河”有“绿洲”,并且还声称这些会随着季节而改变。
他将他的这些发现写进了他自己出版的《火星》(Mars)、《火星和它的运河》(Mars and Its Canals)和《作为生命居所的火星》(Mars As the Abode of Life)三本书中,在第三本书中他甚至利用他商业上的经验推测起火星人的生活。
1965年,水手4号探测器飞掠火星后发现,那些“运河”其实是火星上的裂谷或者陨石坑连成的线;而“绿洲”则可能是火星上的沙尘暴;火星上两极覆盖的也不是冰盖而是干冰。虽然罗威尔的理论被观测推翻了,但是他的著作却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相信火星上有运河,火星人在其中辛勤的劳作。
现在的火星上死气沉沉,表面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稀薄的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空气中充满了尘埃,时不时会有超强沙尘暴掠过,根本看不到高等生命的迹象。但是随着火星探测的深入,发现在火星地表下有冰存在,很可能在40亿年前,火星上也存在着海洋和河流。但是,这些水并没有在火星上孕育出“火星人”,倒是可以供以后去火星的地球人使用。
近几年来,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这要归功于天文观测设备和技术的大幅进步,尤其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升空。要知道,目前人类发现的不到2000颗系外行星中,将近一半都是由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
而在这些系外行星中,我们是怎么找到“地球2.0”的呢?其实,我们主要参照了两个指标:
1.行星本身和地球的相似程度
既然是找地球2.0,这一条肯定要满足的吧。适当的密度可以确定该行星是岩石表面,质量足够大可以保持一个完整的大气层。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2.行星是否在“宜居带”中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能使水在行星表面保持液态的范围。这个范围对于各个恒星都不一样,可以根据恒星的参数测算出来。
只要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把这颗行星划入“地球亲友团”的范围了。至于说,它到底是和地球一样,是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还是和金星一样,热如炼狱,抑或是和火星一样贫瘠荒凉,以现在人类的科技,就很难知晓了。
这颗质量至少是5.5倍地球质量的“超级地球”是在2007年4月公布的。它围着一颗温度很低的红矮星公转,公转周期只有13天。虽然这颗行星还不怎么像我们的地球,但是,也造成了很大的轰动,这让人们看到了找到另一个地球的希望。甚至,有一家英国的博彩公司,在这颗行星公布后,把外太空是否有生物存在的赔率,由1赔1000调低至1赔100。
NASA在2011年12月公布了发现这两个小兄弟的消息。它们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0.87倍和1.08倍,大小和地球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它们离母恒星实在太近了,Kepler-20e的表面温度有760℃,而远一点的Kepler-20f表面温度也有420℃,和水星差不多。
半径对比图,从左到右分别为Kepler-20e、金星、地球、Kepler-20f。图片来源:NASA
这个就是近来的主角明星啦,直径和地球相仿(地球直径的1.6倍),母恒星类型和太阳相同,还在宜居带中,所以被冠以了“地球2.0”的称号。
这颗行星是NASA在2014年3月公布的。它的直径约是地球直径的1.1倍,轨道周期为129.9天,其母恒星是一颗年轻的红矮星。不过,它靠近宜居带的外边缘,表面环境可能和火星相似。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所有以Kepler开头的行星都只有半径的数据,而没有质量的数据。这是因为,开普勒望远镜是利用掩星法寻找系外行星的。这种办法虽然可以快速而灵敏地找到系外行星并且测量它的半径,但是却无法测量出它的质量。想知道它的质量还需要用其他的手段进行测量,但是,其他的手段可能没有掩星法这么灵敏,尤其对于类地行星这种“小家伙”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
但是,质量这个参数很重要,没有质量的话,根本说不清这个行星到底是小海王星(冰质)还是大地球(岩质)。这不,NASA刚刚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找到的是个地球2.0,就有天文学家发文章(Rogers, L. A., arXiv:1407.4457)说,大多数1.6个地球直径的系外行星都不是岩质行星。看来想获得“地球2.0”这名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宇宙那么大,我们一定不是孤独的,在繁星之中,也许就隐藏着另一颗水蓝色的星球等待我们去发现,寻找地球2.0的行动还会继续下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地球2.0”,甚至3.0、4.0都会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