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莲香
新一代OPAC评价指标研究
池莲香
文章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按照“开放、互动、个性”的特征,从便利性、用户友好性、检索功能、可扩展性、个性化、开放性等六个方面58项特性入手,建立新一代OPAC的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我国30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OPAC进行评价分析。
OPAC 信息检索 信息组织
关于新一代OPAC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不少专家做了研究。英国Ramesh Babu和Ann O’Brien[1]提出评价WebPAC的70项指标特征;陈惠瑜[2]从我国台湾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形出发提出评价WebPAC的56项特征;黄碧云、方平[3]设计了由6个部分组成包括74项指标的WebPAC评估表;李富成、郑振鹏[4]采用48项评估指标对我国部分高校馆的OPAC系统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余春[5]、胡小菁[6]、钱文丽、李亮先[7]等人的研究则侧重于对OPAC的设计提出方向性的建议,认为新一代OPAC设计开发主要围绕增强检索功能、改善用户体验、多种方式输出结果,扩大对用户和网络开放,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检索服务。文献回顾发现:(1)有关OPAC的量化评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2)国外和我国台湾专家研究的OPAC系统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用户检索习惯与我国大陆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综合以往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OPAC发展水平,从用户需求出发,按照“开放、互动、个性”的特征,从便利性、用户友好性、检索功能、可扩展性、个性化、开放性六个方面58项特征入手,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建立了新一代OPAC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
笔者立足于分析和综合大量有关研究OPAC的文献,基于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对Web2.0及Lib2.0等外部环境发展状况的分析归纳,采用专家直观判断法确定评价指标。依据OPAC的检索流程设计2个层次、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调查表。发放调查表10份,回收10份,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5日-10日;2014年12月29日-2015年1月4日。调查范围包括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及重庆图书馆,参与调查的专家学者包括计算机专业专家3名、图书情报专业专家6名以及从事读者服务工作学者1名。
2.2 权重的确立
请专家根据经验对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进行初次分配,然后计算赋值的平均值,并把结果反馈给专家,让他们进行重新赋值,最后计算出平均值作为一级指标的权重。对于二级指标权重的赋值,笔者把参考文献中涉及的二级指标列出,每一篇计1分,计算出各指标得分情况并排序,提供给专家作定量判断的参考,专家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二级指标进行初次分配权重,然后计算出赋值的平均值,并把结果反馈给专家们,让他们进行重新赋值,最后计算出平均值作为二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OPAC评价指标体系表
3.1 便利性
为了读者能最快找到检索入口,OPAC需要在各馆网站中有醒目的标识。在导航条中设置链接,或在网站首页设置独立标识,让读者容易识别;或直接在网站首页建立快速检索入口,省去进入检索的网络层级。
3.2 用户友好性
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决定了用户体验,以及该系统能否成功地推广使用。友好的OPAC系统一定是从用户的需求和检索习惯出发,不需要用户投入太多的时间和努力学习便能熟练使用,同时能带给用户愉快的检索体验,能激发用户不断地使用系统。友好性更多的是通过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和服务来实现,比如提供简洁的输入界面、菜单帮助、错误提醒、在线服务等细节周到的服务;提供与检索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资源推介的专业服务,使得用户无论检索目标是否实现,都不会无功而返,甚至还可能有新的收获。
(1)输入界面简洁友好:可参考搜索引擎的检索界面,只有一个简洁的输入框。友好的OPAC界面会赢得读者的好感,带来轻松愉快的用户体验。
(2)使用菜单帮助:提供输入提示语,检索中提供检索词的近义词供用户参考,或根据前方一致的原则提供检索词给用户选择使用。
(3)即时输入提示和错误纠正:提供拼写更正或检索建议,特别是用户在检索中遇到问题时得到实时提示,如提醒读者检查检索词是否输入有误或更改检索策略。
(4)在线服务:可通过系统同工作人员进行实时交互性联机对话,使用户在咨询检索中遇到的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帮助,这也是改进用户体验的途径。
(5)检索目标相关度高的资源推荐:无论检索目标是否命中,推荐与检索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资源。这一点在对没有命中检索目标时显得更加重要,可以在改进用户体验的同时进行资源推介。
(6)操作便利性:用户可方便回到系统菜单屏幕;缓存最近一次检索输入内容。
3.3 检索功能
(1)检索途径多样化。检索途径多样化是提高检索效率的有效方法,包括简单检索、扩展检索、多字段检索、二次检索、高级检索、异构跨库检索、全文检索等。
(2)检索点的丰富性。检索点的多寡对最终检索结果有重大影响,包括题名、作者、关键词、出版社、主题、索书号、ISBN/ISSN等。用户最常使用的检索点是题名(86.2%)、作者(60.92%)、关键词(54.02%)、出版社(18.39%)[8],OPAC系统可按照这个顺序先后排列检索点,同时把用得最多的题名设为默认检索字段,也可设置成任意字段关键词检索方式。
(3)书目信息的丰富性。书目信息除常规的题名、作者、出版社、索书号,从用户角度出发,内容简介和图书封面也特别重要。图书封面可增强用户体验,内容简介则可让用户进一步确认检索的结果是否为自己所需,起到识别信息的作用。
(4)检索结果呈现的多样性。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评估:第一,检索结果可按多种方式排序输出,结果可按照相关性、作者、题名、出版年、主题、索书号、语种、馆藏点、文献类型、流通浏览情况等各种排序选择输出;第二,从输入检索词到进入最终结果的层级数≤3级;第三,如果用户检索的是非电子文献,需提供物理位置导航;第四,结果是否采用FRBR格式显示。
(5)分类浏览与导航。按《中图法》组织馆藏书目,提供分类浏览和导航。
(6)分面浏览与导航。在检索命中比较多的情况下,系统自动分析检索结果著者、主题、语种文献类型等,提供相应的导航浏览,由用户选择进行下一步的限定检索,提高检索的准确率。
3.4 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主要从两个指标进行评价:(1)一站式检索,即所有馆藏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2)检索范围扩大到OPAC外,可检索到公开网络上的相关资源。
3.5 个性化
个性化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评价:(1)读者推荐,比如是否让读者自由推荐所需要的资源;(2)个性化页面定制,即读者对检索的页面可根据个人爱好和检索习惯进行定制;(3)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推送,即根据后台检索数据分析读者检索的习惯和兴趣爱好进行RSS推送;(4)检索结果可以保存、邮件发送、手机短信发送或提供打印。
3.6 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评价图书馆OPAC的资源共享性,从三方面进行评价:(1)用户评价,即用户可对检索到的资源进行评价,也可浏览其他读者的评价,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2)开放资源链接,指由网络是否可以搜索到图书馆的资源;(3)用户参与书目建设,即在检索过程中,用户可对检索的资源加标签或对书目的错误提交修改建议,增强用户互动,不断完善书目信息。
3.7 计算得分
本评价指标体系总分100分,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按照总分乘以权重计算各分项分值,各分项得分累加得到总分,根据分值高低评价OPAC的优劣,得分越高OPAC功能越优化。
运用OPAC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9]的数据,对37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OPAC进行评价。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30日,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各馆网站,浏览主页的OPAC,通过检索实践以及查看检索结果,对各馆OPAC进行评价打分。虽然有些馆使用的系统相同,但由于投入和功能开发不同,呈现的界面和效果不尽相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等未找到网上书目检索栏目,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要求输入借书证和密码后才能进行书目检索,因此,这7家图书馆的评价数据难以获取。
4.1 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被调查的图书馆得分都不是很高,被调查的30家图书馆平均得分50.75分,说明省级公共图书馆OPAC的设计仍然有较大改进空间。最高分(74.28分)为辽宁省图书馆;60分以上的馆有10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33.3%,分别是辽宁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居多;50-59分的图书馆有8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26.7%;40-49分的图书馆有6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20%;40分以下的图书馆有6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20%。
省级公共图书馆OPAC的优点有:(1)对OPAC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在网站首页设置OPAC醒目标识或建立快速检索入口;(2)检索点的设置较丰富,书目信息较完整规范;(3)对一站式检索等资源整合模式,提供全文检索等扩大读者检索途径的做法,个别图书馆进行了探索,可提供参考;(4)能充分认识到扩大图书馆资源链接到网络中的重要性,并作了尝试,值得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户友好性较差,馆藏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有待建立,个性化服务不够,在向网络开放资源、增强读者互动方面有待提高,资源共享有待加强。
4.2 便利性评价
有15家图书馆(占50%)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上设置了一个简洁输入框的快速检索入口,方便用户进行快速检索;其余馆也在网站首页设计独立标识或在导航条设置链接。
4.3 用户友好性评价
OPAC在用户友好性方面与搜索引擎等用户熟悉使用的工具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30家图书馆的OPAC都没有提供用户可用的在线服务。在提供菜单帮助方面,由天津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7家图书馆提供,占被调查图书馆的23%。在对用户即时输入提示和检索词错误纠正方面,由上海图书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天津图书馆等6家提供,占被调查图书馆的20%。而按照前方一致的方式提示系统中的检索词,对没有命中的结果提供检索策略的修改建议等,是改善用户体验的重要方法[6]。在对检索目标相关资源的推介方面,有首都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11家提供,占被调查图书馆的37%。在操作便利性方面,被调查图书馆的53%的图书馆提供缓存最近一次输入的检索词,有47%的图书馆如果检索失败,更改检索策略后需要重新输入检索词。
4.4 检索功能评价
在检索功能方面,大多延续旧有检索模式,检索点较丰富,但用户体验较差,检索途径单一,只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现全文检索。在检索途径上主要提供简单检索、扩展检索、多字段检索、二次检索和高级检索等5种方式;检索点都较丰富,除提供题名、著者、出版社、关键词等用户最常使用检索点外,还尽可能多设置检索点,平均得分9.07分,30家图书馆中平均检索点为8.2个;在书目信息的丰富性方面,该次考评除传统字段外,重点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内容简介和封面信息提供方面。没有提供内容简介和封面的图书馆有11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37%;有提供内容简介,但没有提供封面信息的有1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3%。共有18家图书馆书目信息较完整,得分都为9.2分,占被调查图书馆的60%;30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OPAC检索结果皆未采用FRBR格式显示,受制于编目和系统功能的设置等原因,要想实现FRBR的格式显示,需先进行编目规则的更新完善。在非电子文献提供物理位置导航方面,有天津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2家实现了这一功能,占被调查图书馆的7%。提供分类浏览与导航的图书馆共有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15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50%。分面浏览与导航方面,参评的图书馆中没有一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面浏览,书目数据的显示仍然主要以简单列表式呈现,书目数据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揭示。
4.5 可扩展性评价
在可扩展性方面,被调查图书馆中的87%的馆OPAC在资源整合方面仍需改进,各种资源条割分块,用户如果想要检索不同载体类型的资源要进入不同的检索系统,并多次输入相同的检索词。在一站式检索方面,仅有福建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4家,占被调查图书馆的13%,建立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在一个检索入口,输入一次检索词,就可检索到馆内收藏的所有资源。在网络化方面,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22家馆(占73%)把检索范围扩大到互联网,如google、百度书库、豆瓣网、CNKI知识搜索。
4.6 个性化评价
在用户个性化服务方面,总体而言考虑得还不够,尤其是个性化页面定制和RSS推送方面,被调查的30家图书馆都没有提供这两项服务设计。在读者推荐方面,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9家提供该服务,但推荐流程仍有改进的地方,建议把推荐功能嵌入在检索中,即检索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自动进入推荐页面,让读者填写相关信息后,数据直接推送到采访部门人员手上。用户想要查找却没有馆藏的检索结果数据是第一手的读者需求信息,值得图书馆重视,并应对数据加以收集和分析,提高馆藏和需求的契合度。在检索结果的存贮、打印方面,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21家提供该项服务,占70%。
4.7 开放性、互动性评价
在开放性、读者互动方面,总分9.2分,所有被调查图书馆平均得分为5.06分。开通用户评价方面做得较好的有上海图书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天津图书馆等17家,提供用户评价,且可查看其他用户评价。在引导读者参与书目建设、添加书目标签、对错误书目信息提供修正建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开发功能,参评的30家图书馆都没有开发这项功能。开放资源链接到互联网中是加大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但这么做的图书馆不多,上海图书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首都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10家馆迈出了这一步,和豆瓣网一起推出图书馆合作项目,在豆瓣读书栏目中将馆藏信息放在相应的豆瓣图书页面上,读者在访问页面时可直接看到借阅信息[10],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权威性、系统性是搜索引擎等公开网络资源无法比拟的,图书馆今后应该更多地和搜索引擎合作,提高馆藏资源在互联网的可见度。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有些省馆年流通册次达二三百万,可OPAC功能还较弱。基于此,改进OPAC的建议如下:(1)OPAC的开发应注重用户体验,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应注重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2)加强检索功能,提供一站式检索。建立数字资源著录检索的规范和标准,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3)图书馆应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对外合作。图书馆应该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网络搜索引擎、网上书店、网络社区的合作。
本文针对中文检索环境和检索习惯,结合外部技术环境发展状况,采用专家直观判断法,对OPAC的便利性、用户友好性、检索功能、可扩展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系统功能进行分面量化设计,建立了包括58项指标特征的OPAC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30家省级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实证调查,论证了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能对OPAC系统功能的优化情况作比较客观的评估,有助于了解我国OPAC发展的现实情况及系统功能的改进。本评价体系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今后在调查专家的选择上,应侧重于OPAC领域的专家,同时尽可能扩大样本量,使得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赋值更趋于合理规范,从而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权威,具引领性。实证调查中,还可以引入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情报系统,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扩大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
[1]Ramesh Babu,Ann O’Brien.Web OPAC interfaces:an overview[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0,18(5):316-327.
[2]陈惠瑜.我国大学校院WebPAC界面与特性之评估比较[J].大学图书馆,2000(2):57-79.
[3]黄碧云,方平.WebPAC比较评估研究及评估表的设计[J].情报资料工作,2002(5):41-43.
[4]李富成,郑振鹏.OPAC系统的功能比较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84-89.
[5]余春.国内图书馆新型OPAC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59-62.
[6]胡小菁.论新一代OPAC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67-70.
[7]钱文丽,李亮先.“211工程”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比较评价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2):75-77,174.
[8]黎邦群.基于数据特征的OPAC简单检索及检索建议[J].图书馆论坛,2012(1):65-68.
[9]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617.
[10]豆瓣读书[EB/OL].[2014-09-23].http://book.douban. com.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New Generation OPAC
CHILian-xiang
The new generation OPAC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et user requirements,such as openness,personal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users.The evaluation system has six aspects,including convenience,user friendliness,search function,Scalability,personality and open attitude.Thirty OPAC system from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will be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OPAC;information retrieval;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格式 池莲香.新一代OPAC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6):99-104.
池莲香(1976-),女,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部主任。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