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欣欣
从“抱团取暖”看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文/徐欣欣
【编者按】如今,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单个企业很难适应严酷的竞争,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团取暖”,将每个企业各自的优势集聚起来,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一个相对竞争优势,可以弥补单个企业的短板,抗衡全球产业链竞争。问题是企业“抱团取暖”不能一厢情愿,而是心灵相通、情投意合、心甘情愿、一心一意,前提条件之一是文化层面的融合,在价值观上一致,才有可能消除彼此的隔阂与猜忌,增强合作的紧密度,并且让企业内部元素层面形成凝聚效应。因此,商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抱团取暖”的基础与关键。
寒冬时刻,有人陪伴将会是最大的温暖,两个人“抱团取暖”会好过一个人的“单独取暖”。现在,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残酷,不少产业中的一些企业或竞技团队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彼此之间乃至更多企业单位之间跨界整合,以互助协作、积聚力量的形式聚沙成塔,形成集聚效应,增加市场竞争的信心,共度最困难的“寒冬季节”。
1.木材行业的整体性危机,企业抱团取暖成为最有理智的选择。
2014年,对全国大多数木材进口商而言,可谓是在寒冷的冬季坐上了过山车,苦不堪言。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木材市场价格持续下滑,木材港口及木材市场库存积压严重,木材价格从4月份达到高峰后逐月下跌,9月份均价已降到每立方米221美元,较4月份的每立方米265美元下跌20%,较上年同期下降5.2%,甚至出现了木材销售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许多木材进口企业亏损严重。在市场需求萎缩的同时,全国木材进口量却大幅增长,国内木材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进口企业竞争激烈。许多社会资金转向进口木材,许多原本非木材经营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也加入了木材进口行列,也加大了行业竞争。个别木材进口企业只注重木材销售量,采取恶性竞争手段,抢占国外木材货源,扰乱国内外木材市场正常秩序,全年国内进口木材供大于求,市场销售价格与进口木材价格倒挂,造成许多木材进口或经销企业严重亏损。进口话语权低。国内许多木材进口企业大多各自为战,或对市场把握能力不强,盲目跟风进货,库存积压,滞销严重。我国木材行业正处于产业寒冬,进口企业需要“抱团取暖”,才有可能看到希望。尽管2014年木材进口形势严峻,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的希望所在。在国际供给上,俄罗斯木材价格受卢布贬值影响较有优势,为木材进口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抱团取暖”。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改变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竞争状况,形成“抱团取暖”的“走出去”新格局。
在国际项目招投标中,经常遇到中资公司内部不计成本的竞相压价,也曾因此放弃了不少优势项目的投标。最好变“竞争”为“竞合”,即在相互竞争基础上建立新型合作关系。通过“竞合”,联合体各方的强项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也降低了海外扩张风险。
从收购资源到收购技术,从央企到民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4 年1月~12月,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指出,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基础设施领域的电站、大坝以及公路和铁路等项目上,经常出现几家中国企业同时竞标,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订单,采取低价策略,造成恶性竞争。这种自相残杀式的竞争没有赢家,本质上看是缺乏商业文化,看似聪明的商人其实很笨,恶性竞争导致集体性损失。
竞争性项目相对来说利润低、风险大,但竞争性项目也是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融入国际本土市场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企业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与狼共舞”;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引导,促成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签订“抱团出海”的战略合作协议,避免恶性竞争。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逐渐向高端发展,而建立企业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得好的关键。
一批行业和企业走出去互联合作平台在管理部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上海和沈阳“走出去企业战略合作联盟”相继揭牌。湖南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今年湖南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带动省内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同时建立走出去联合体,将新打造3~4个“抱团出海”产业联盟,力争在2015年实现走出去1000亿元目标。
3.成功案例:日本企业寒冬“抱团取暖”,三财险巨头洽谈合并。
金融危机引发日本汽车、房屋销售锐减,导致汽车及火灾保险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从而影响日本财险公司的收益;这三家保险公司本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有价证券总存量的下滑正在削弱他们的金融实力。
2008年底,日本非寿险业排名第二、四、六的三井住友保险、爱和谊保险以及日生同和保险日前正式宣布,达成合并为一个实体的协议,组建成日本最大的非寿险保险公司。这一合并有“抱团取暖”之意。
1.文化层面的建设是基础环节,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是信用,信用缺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灾难,不少商业陷阱均来自不诚信商人的贪婪与自私,成为极度贪婪的“经济动物”。这是目前商界的一大弊端,也是商业环境恶化的一个根源。
多年来全社会的焦点在经济建设,这是正确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建设如何走得更好、更远,关键是全社会的商业文明程度,如果全社会的商业环境恶化、商业信用缺失、欺骗现象成风、商业陷阱不少,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还可以实现健康发展吗?现在有一个观点:商业文化建设是未来的文化,不是当今社会的文化,甚至认为商业文化建设比较空洞、空虚,不会带来什么实际价值,是一种多余。这一错误的观点带来不少消极因素,将商业文化建设成为一个空架子,追逐形式主义,并不看重本质层面的因素,有的商业文化演变成为一个个空洞的口号或标语,与现实经济活动脱离了。没有商业文化作为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石,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吗?
如今,单纯地追逐物质财富的增长成为主导全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商业环境明显恶化,商业诚信建设面临挑战,商业文化建设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甚至出现了沙漠化的严峻后果,不少商业行为充斥着动物性、野蛮性、疯狂性,比如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尤其突出。这是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泛滥成灾的一个根源。在这一严峻的商业环境下,如何增强企业的诚信,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也是我国企业“抱团取暖”的一道坎。
2.加强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诚信度。
商业活动追求利润本来十分正常,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商人采取什么手段赚钱,是遵守法律与道德条件下的挣钱还是丧尽天良、伤天害理地挣钱,就成为衡量商人道德水准的一个“分水岭”。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商人能够自觉遵循法律和道德、有的商人则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个个“害虫”呢?同样在商界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真正的差异来自文化。没有商业文化的商人,其实就是毒品式的奸商,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的私利,根本不会顾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也不会自觉遵守商业道德伦理,而是千方百计地破坏市场规则、商业信用、职业道德。这一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毒品”,谁只要接触到它,谁就只好倒霉。问题是这些“毒品式的商人”隐藏在社会的阴暗角落,根本不可能提前预警预防的,只有等到他们已经危害了社会,才会知道谁是破坏商业文明的“害虫。”这是目前社会一个被动机制,也表明商业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从商业文化建设角度看,商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商业文明程度。加强商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商人的职业修养、品德意识、自律意识,在灵魂深处形成一种自觉的法律底线意识和道德底线意识,这一道无形的屏障成为保护商业交易文明的根本条件。如果全社会的商人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那么,大家均可以自觉主动约束商业违规违法行为,商业文明程度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这里好比生态环境改善一样,如果大家不去主动保护生态环境,最终遭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相反,如果大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受益的是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商业文明程度的提高,将是每一个商人受益,也是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受益,问题是这一全社会共同的利益谁来维护呢?谁来支持呢?谁来推进呢?这是商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个难题,需要全社会的集体行动,才有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3.靠诚信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一大本质区别:金融资本是一种有形资本,也是直接带来利润的一种工具,成为主导全社会经济运作的主要力量。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着,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载体,也是全社会正常交往的基础条件。
社会资本是商人的稀缺资源,也是现代商战的基石。从大量的商战实践来看,社会资本的功能也许远远大于金融资本,因为金融资本处于商业活动的表层,社会资本处于商业活动的深处,也就是进入人们灵魂层面的核心元素,将人们之间的心灵联系起来,体现于人际关系之中。一个商人的社会资本丰厚,表明这个商人的“人脉”“人缘”极其丰厚,在诚信基础上可以操作大量的商业活动。温州人有一个特点:相互之间十分信任,如果借钱即使几百万元也不需要什么借据,这是因为温州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建立了强大的诚信体系,彼此信任,相互协调。
人际关系要靠自己开创。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要想拥有更多社会资本,只有依靠自己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
诚信在社会资本积累中是极其重要的。企业时时处处守信用、讲诚信,就会获得社会资本。现在,小企业之间“抱团过冬”是互助合作的好现象。企业抱团,只能建立在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基础上。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在合作中失信一次无所谓。实际上,只要失信一次,就可能把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本毁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企业包括小企业,一定要把积累诚信资本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