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势作用

2015-12-22 18:31:58
创新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科技人才

冯 菲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以创新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形态[1]。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因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关键的在于教育。而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与创新人才培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高等教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宣传、组织、人力、场地等优势,找准最适合发挥作用的领域,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与履行根本职责最直接、最有效的地方,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 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积极寻找切入点,主动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成长,这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青年成长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具有巨大的知识贮备资源,可以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文献检索,科技查新,参考咨询,宣传推广等服务措施,在服务青年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显著的自身优势,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全员育人的大格局中,高校图书馆要找准最适合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位置,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与履行根本职责最直接最有效的地方。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图书馆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做好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2 当前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提升的因素

2.1 对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也需要第二课堂的实践锻炼,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在高校部分教职工思想中,认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属于学生的课余生活;该项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社团工作,与其他部门或专职教师相关性并不大,没有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2.2 缺乏全局统筹,难以组建成熟的创新团队。由于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也逐步呈现出了精细化、复杂化和复合化的特点,凭借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完成创新项目;况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项目的成果转化、经营运作、风险投资以及展示表达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学生创新团队多是以班级甚至宿舍为单位组建,既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年级构成,也没有考虑专业背景和结构,尚未形成系统的多学科合作参与的平台,仅仅依靠参赛选手以其自身人际关系来寻求团队成员,往往并不能找到真正能为作品增色的人才,仅能勉强维持团队的正常运作,这也使得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整体质量上难以提高。

2.3 缺乏科学规划,没有完善成熟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因其自身学术视野、知识范围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却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特别需要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要有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必须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对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有热情,长期关注并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和规律,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的教师团队。

2.4 缺乏系统培训,无法持续提升。由于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基本创新技能培训,尤其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步骤,学术论文写作、作品的凝练和提升,选题的科技查新,学术文献的查阅和总结等方面,多凭学生自我发挥,从而导致广大学生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随意性很强,使得部分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不够科学,学术论文作品写作不规范,项目的实施不够认真。

3 高校图书馆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3.1 对培养青年创新人才重要性的宣传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课余最常光顾的地方。图书馆应配备有专门的宣传人员,通过宣传栏、广播站、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拓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性的宣传渠道,为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供宣传队伍保障[2]。在保证宣传途径畅通的情况下,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到广大同学中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2 统筹规划,帮助青年学生建立成熟的创新团队。图书馆可以主动联系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对学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培训,如文献查阅、总结和借鉴,科学选择项目、制定实施方案,规范撰写学术论文等,引导并指导学生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遵循科学规律,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讨论,为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组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发挥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整合资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为优秀的参与者,改善单一学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难度大的问题,可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信息发布和团队组建的信息,为有兴趣参与但找不到合适项目或已经在筹备项目实施但缺乏相关学科人才的团队提供自由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3.3 协同创新,组建成熟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有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必须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对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有热情,长期关注并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和规律,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的教师团队。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图书情报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而且还应该主动与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联系,通过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召集拥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术视野,而且热爱青年学生,富有激情,乐于参与并指导青年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青年教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指导教师队伍。

3.4 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当拥有一批高素质和稳定的图书情报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这些专职工作人员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随着高校引进人才标准的提高,目前在岗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多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而且善于学习、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够准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脉搏。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组织队伍基础。

3.5 利用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展示、推广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科研创新成果展,对学生开展科研启蒙教育;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办专业书展,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动向;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邀请以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或热心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交流,注重在意识培养、能力培训、经验传授和解疑释惑等方面为有志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提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成果搭建一个宣传和推广的平台。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创新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从而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做好服务,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 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晁蓉,龙敏.从高校科技创新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J].现代情报,2007(7):140⁃143.

猜你喜欢
图书馆科技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飞跃图书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