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成
(长庆第五采油厂,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社会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的油田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油田企业中广泛存在着油井分布零散、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难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油田企业的发展。因此,油田企业目前迫切的需要一套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完成对整个油田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控、管理。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电气设备来控制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使整个生产过程能够自动运转的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技术而言更加经济、安全、方便、可靠,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大工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使得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能够满足工业和企业的生产需求。为了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被我国的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发展和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各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它们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电气自动化技术用于油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理论、数据通信、电气设备控制等科技手段完成对采油生产过程的控制、监控和管理,提高油田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油田企业中主要用于在对设备和工艺的监控方面,依靠现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气设备等技术对油田的生产和管理进行监控和操作。目前,在油田企业当中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现场总线和分布式控制系统、油田设备变配电系统、信息化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油田企业现场总线是指将工业现场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连接起来的,一种串行的数字化、双向传输和控制的通信总线。它通过一根串行的通信线缆将中央控制室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工业现场的生产设备进行连接,并采集那些现场设备的信息和数据,完成对现场设备的实时测试和控制。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使油田企业现场生产设备间能够相互进行数字通信,可以解决油田现场控制设备和高层次自动化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和控制问题。分布式控制系统能够直接从现场获取数据,由中央控制系统对现场设备进行数字化控制,能够对现场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能够提供很好的人机交互,方便工作人员对系统的操作和使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会将数据信息处理单元与数据采集模块放在一起,尽可能地分散系统的控制功能,并对控制功能进行集中化管理。由于其可靠性高,容易开发和维护,且具有对现场设备进行多种控制的功能,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油田企业生产,有效的提高了油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配电技术。配电系统是通过网络与配电设备通信,并对配电网进行控制和协调,而且在配电网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自主地隔离故障区域,保证油田的配电网正常运转,油田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配电技术对油田企业电网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1)柱上设备自动化技术,对重合器、分段器和故障检测器进行实时的检测,在电网发生故障时对故障网段尽早进行隔离。(2)远程测控自动化控制,配电设备和监控设备的通信功能对电网实行远方实时监控,人为的对其进行测控。(3)利用信息化设备,实现配电自动化管理。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当然,信息化革命的到来也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的生产方面,要实时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在管理方面,可以对生产数据信息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石油企业的质量和效率。另外,信息化也被广泛用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油田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发展力度。利用统一的电气自动化标准和平台对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创新,以便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统一的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转。
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通用化是目前整个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系统结构的通用化能够保证生产现场的监控系统和生产设备间的数字化通信。而且通用的系统结构为以后系统的扩展和开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网络技术目前在油田企业中至关重要,它是保证油田企业中各设备之间进行相互通信的基础。实现系统的设备网络与各系统网络之间的连接,是信息化电气自动化油田的发展趋势,制定统一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网络标准可以使网络兼容性更强,有效的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广泛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油田企业的发展,提高油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油田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信息化将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1]汤明伟.电气自动化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J].硅谷,2012(21):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