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怀强 曹炳慈
古人论诗主要有三:曰格,曰意,曰趣。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诗书画相通。观师超先生之书法作品,自由挥洒,合适度,意在笔先,神游书外,走出了一条否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书法发展之路,取得了卓然成绩。自1999年以来,作品连续三届进入全国书法篆刻展,2007年在九届国展中进入全国前100名,作品还20余次参加国家级各种书展,并先后在北京、广州、兰州、西安举办个人展和联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国内外博物馆收藏。2002年,荣宝斋出版了《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陈师超作品集》,并被《当代名家》杂志评为封面人物。
师超先生的书法以碑入帖,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粗犷、或长短,刚健有力。笔墨落处:时而克制,时而恣意倾斜,时而翩翩而舞,让人读后酣畅淋漓,不忍离去,过目不忘。尤其他的行草简直跳荡自如,也难怪顾亚龙这样评价:“作品笔法绞锋涩进,方圆兼施,结体欹侧多姿,开合有致,形神兼备,章法张弛得当,苍拙空灵,气韵天成。”与他交谈,常提及所书,数百幅中择选,仍摇头感觉不如意处。常常是书成,为小瑕疵而懊悔不已,瑕不掩瑜,他业精于勤、敏而好学的精神造就了他今天的书法艺术。
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师超先生早年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在父辈言传身教下,自己勤奋有加,乐而不疲。初以颜体入手,后转学二王、米芾,兼顾其他书体。及至而立之后,始觉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的必要,遂参加中国书画函大学习,境界为之打开,尔后他又溯先秦、追汉魏,尤其在精研细读汉简隶碑的基础上,静悟书道,开始了章草艺术的探究,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开合有致、形神兼备的书法艺术特点。
扬雄《法言问神》:“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师超先生注重把“书”与“言”相结合,把书法同人的精神创造联系起来,做到书法创作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王羲之讲的“情随意迁”就是要有像交响乐一样的浑然天成。他摈除过于追求章法变化而显得匆忙草率的误导,从平和中寻找书卷气,从嬗变中增强文章的张力。他潜心研究此种意境,深受刘艺先生的教诲启发,在苦心研究传统《平复帖》《急就章》《月仪帖》《汉三颂》《张千碑》《乙瑛碑》等汉代名碑名帖的基础上,写出了变化和情感,在追寻文字的流变过程中,努力做到“书为心画”。
唐张怀谨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乃见其心。”书法集绘画、舞蹈、雕塑、音乐于一体,以有限展现无限,以具体展现抽象,可以说,一件书法作品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展现,好的书法作品总能让观者在美丽的享受中感受心灵的冲击。作为一个学书之人,陈师超先生始终把学书与做人、做人与书法结合在一起,他将对事业的忠诚和真诚,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贯穿于他整个工作生活当中,贯穿于他整个书法艺术创作当中。他爱岗敬业,醉心书艺,谦虚和善,善于感悟,把工作当作艺术作品来经营,把书法创作像工作那样去认真组织,把人生作为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精心编制,从而取得了工作与书法艺术上的“双赢”。在理解传统、深悟传统、夯实传统功力和法度的基础上,凭着对生活独有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痴迷,不断吸取营养,正确确定自己的审美取向,认真总结书法理念,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于变中求新求活求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祝师超先生在书法艺术海洋中执着坚守,静悟书道,取得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