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铠,李司炜,罗云耀(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30;.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30)
2007年6月,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宅基地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也正式拉开帷幕。2008年1月,成都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文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和政策体系,核实了土地面积,实行了“两股一改”,创新流转制度,培育产权市场,搭建起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平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目前,关于宅基地改革农民满意度调查研究的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宅基地置换满意度方面。朱烨辛[1]通过对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进行调查,分析农民对宅基地置换补偿满意度是否有明显差异;杨秀等[2]从城市规划的维度出发,用规划效果来论证我国宅基地置换工程的绩效。宅基地改革是将农民所拥有的宅基地收归起来,然后将其复垦为耕地或建造新林地,农户的生产必然发生变化。现阶段国内学者对宅基地的研究大多从社会、经济、生态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效益评价,鲜有从“三农”视角来论证农民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因此,以农户生产为切入点分析宅基地改革中农民的满意度,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了全面反映宅基地改革中农户生产变化的情况,选取了成都市温江区、郫县、大邑县、都江堰市和龙泉驿区的部分乡镇进行问卷调研。上述地区中有的宅基地改革比较成熟,如郫县战旗村;有的宅基地改革还不太成熟,如龙泉驿化工新村。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6份,有效问卷374份,有效率为96.89%。样本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
由表1可知,受访对象的男女比例约为1∶1,较为均衡。样本对象的年龄分布跨度较大,青年人群较少,中老年人群较多。户主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大部分为高中以下。家庭人口数大多为3~5人。总体而言,样本特征明显,既符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较为科学合理。
从农民满意度调查结果(表2)来看,79.16%的受访农户对宅基地改革所带来的生产变化持比较认可的态度,但20.84%的农户表示不太满意。
2.1 变量选取 宅基地改革将农村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整理合并,通过现代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产量,改变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城镇增添活力。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会造成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宅基地改革亦如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改革带来的变化。
表2 农民满意度的频数分布
基于上述原因,选取了宅基地改革中与农户生产变化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见表3。
表3 变量名、变量定义及预期作用方向
2.2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回归分析是指在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把其中一些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另一些随机变量作为它们的因变量[3]。由于该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农民满意度”为一个5分类变量(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因此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pj为被解释变量为第j类的概率;pJ为被解释变量为第J(j≠J)类的概率,且第J类为参照物。
根据样本,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4。在数据处理筛选上,将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时间、农作物产量、家庭人口数、农田水利设施、家庭经营面积、抛荒和未耕种的土地10个变量代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剔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得到模型1;再对方程进行第二次回归,继续剔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得到模型2,……以此类推,得到最终模型。
测算结果表明,宅基地改革中影响农民对农户生产变化的满意度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时间、年龄、学历、家庭人口数和农作物产量。
(1)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和劳动时间对农民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这与表3中预期作用方向相反。可能是因为精耕细作已经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从情感上有一定的寄托。而宅基地改革后,更多的是采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节约了较多的劳动人数和劳动时间,传统的农民在则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变化,存在排斥心理,所以不满意。
(2)年龄对农民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且呈负相关。这与表3中预期作用方向一致。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更偏好于劳作,但现在却闲置下来,从心理、生理上他们难以接受,所以年龄较大的农民不太满意这方面的变化。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农民来说,宅基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他们可以走出农村,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感到满意。
表4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3)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对农民的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这与表3中预期作用方向一致。究其原因,学识较低的农民对于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上的方针、政策没有全局性、整体性的认知,片面地认为宅基地改革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农业劳动收入,剥夺了其作为农民的权利。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则能以长远的眼光正确对待宅基地改革,更易接受其带来的变化。
(4)农作物产量与农民的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表3中预期作用方向相一致。宅基地改革过程中,通常会成立“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宅基地改革的农民都是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由专人打理,通过机械化生产,按照一定比例将销售收入以分红的形式返还给股东。农作物产量越高,分红越多,农民满意度当然越高。
(5)家庭人口数显著影响农民的满意度,且与农民的满意度呈负相关。这与表3中预期作用方向相一致。宅基地改革后,由于农地复垦为耕地或被建造成新的林地,农民的收入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劳动收入逐渐转变为股利、打工、经商等收入,在一定时间段内上述收入还不及原来农业劳动收入多。家庭人口数低的农户,会负担较少的衣食住行、医药卫生、精神文化娱乐等支出。而家庭人口数较多的农户,则会因庞大的生活开支而不满意宅基地改革带来的生产生活变化。
3.1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农民对宅基地改革中农户生产变化的满意度居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家庭从事农业的生产时间、农作物产量和家庭人口数。其中年龄、家庭人口数对农民满意度产生向负向影响,而学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家庭从事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农作物产量则对农民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3.2 对策建议
3.2.1 加强对宅基地改革的宣传。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农民不太能理解宅基地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农民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如报刊书籍、广播、座谈会等,加强农民对宅基地改革的认知,推动宅基地改革的顺利开展。
3.2.2 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宅基地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将农民的原有的土地复垦为耕地或建造为林地,农民的收入来源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能通过直接的农业劳动获得满意的收入,只能通过打工获取收入保证家庭日常开销;又由于其知识文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工资水平往往很低,这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必须多途径地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完善劳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供需市场,积极输送青壮年劳动力到相应职业学校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城市中的工作。扶持乡镇企业,进行有限度的工资补贴,让有劳动意愿的农民少失业,降低失业率。
3.2.3 进一步完善宅基地改革配套制度。政府应明确职责,在改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合作社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运作,适当地雇佣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到农业企业进行农作物种植、收割、加工等基础性工作,从源头上解决“老年村”问题。除积极引进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来实现现代化生产外,还应出台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制度和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实际利益。
[1]朱烨辛.关于不同经济状况农民对宅基地置换工程补偿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4314,4326.
[2]杨秀,勇应辉,王新军.宅基地置换小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J].华中建筑,2010(1):54-56.
[3]米红,张文璋.实用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