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发起成立“说出你的故事”公益基金,出版公益类书籍《小善大爱,公益名人访谈录》
经申请,我获得北京一公益传播班高级研修班学员资格。该研修班面向全国招募25名媒体学员,由哈佛大学知名教授封闭授课。
开班前,研修班要求每个学员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向10个人(每人100元)累计众筹1000元,用于公益慈善。这是学员开班前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要不要通过微信圈“杀熟”?我能否悄悄全额垫付这1000元?虽然内心忐忑,但得知其他学员纷纷通过微信圈募款成功,我也想验证一下自己“人缘”究竟怎样。
说做就做。通过微信圈,我写了一个题为“不认同不代表我反对”的信息,称:“众筹泛滥的当下,我极不认同这种靠朋友圈拉募款的方式,也认为会给好友们带来经济负担,但不认同不代表我反对,柔软的心灵让我试着理解更多的可能性。在此向诸位募款,每人100元……”
募款信息中,我还写明,凡是点赞或留言者,视为支持100元,我将私信你如何募捐。同时提醒,请大家一定要先看内容,再决定是否点赞或留言,否则将可能面临经济损失。
该信息一发出,多人点赞或留言。微信发出3分钟后,我还接到一个来自浙江温州公益组织江曙晓的电话,“你是在做公益吧,好样的,我支持你1000元。”
“够了够了,爱心支持已经超过两千,关闭爱心募捐通道。”微信发出20分钟后,看到朋友圈11人累计(预计)捐款数额已到2000元,我当即表示不再接受募捐。
“太快了,我来晚了。”“还需要吗?”“我能否做候补?”爱心通道关闭后,朋友圈不少朋友纷纷留言错过募捐。
通过微信红包、银行账号等网络账务方式,我实际募款1900元,刨去1000元公益慈善款,还剩下900元。多收的900元同样让我忐忑:做点什么呢?是帮打工子弟学生买玩具,还是探望孤寡老人?朋友圈发来建议,说不如做一个小而美的公益项目。我决定拿出100元,再加上众筹剩下的900元,开始策划公益项目。
此前,经常听朋友抱怨,碎片化的生活让阅读越来越成为奢侈品,很想安安静静读一本好书。我灵光一闪:如果用1000元善款,购得100本好书,然后将这些书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陌生人或熟人间传递,你读完了送给下一个人,循序往复,这岂不很有趣。
“每人推荐1~3本你最喜爱的书,我将选购100本,分享给一万个人阅读”,我当即通过微信圈征集最受网友喜爱的好书。很快,《巨流河》《兄弟》《追风筝的人》《认知盈余》等近百本书目推荐纷至沓来。
书目推荐过程中,惊喜不断。北京一家图书公司总经理刘志则先生联系我说:“你先选购网友推荐的最受欢迎的书,如果因款额原因不足100本,我给你补齐。”
很快,我拿出1000元网购了40本“最受网友喜爱的好书”,然后再加上图书公司的补给,一共100本书到位。
我开始写书的“秘密”——为什么发起这个公益活动,以及这些书籍背后的善款由谁捐赠等等,并用A4纸张剪辑后贴到每本书的最后一页。扉页处还写道:“碎片化的生活解构了我们的阅读时间,但阅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赠与和享受……阅读完该书后,请你传递给下一个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在西藏、内蒙古、北京、悉尼……都有机会阅读到这本书……”
为听到更多阅读者反馈,我留下了微信号,以期对接下来发起的公益项目做测试。
之后,我又通过微信发起“送你一本书”活动。我写道:但凡愿意读书的,都可以领取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可以传给下一个人去读。
“送你一本书”同样得到朋友圈青睐,数十朋友纷纷认领。“我要出差去西藏了,我想将书带到西藏,将书在藏区阅读。”“哥们,我下个月去纽约,送我一本呗。”
不足一周,100本书以北京为圆心,长了腿似的,向西藏、云南、郑州、纽约等地冲去。
此后,温州、东莞等地读者向我反映,已收到来自北京的书籍,并开始传阅。
在小而美的书籍分享公益项目策划前,我已想好捐赠人的爱心回报计划。此前与跨界朋友交流中,他们对我做调查记者时的经历颇感兴趣,不如将自己卧底时的照片送给他们,再给他们写一封手写信函。果不其然,爱心回报吸引了不少捐赠者,“我想要你的手写信”“我想要卧底照片,看看什么样子”……
透明度一直是基金会及公益组织关注的焦点。我决定实现彻底透明。通过微信,我多次向捐赠人告知钱款数额和使用明细。一定要给捐赠人一个交代,让捐赠者明白钱花到哪儿了。一位捐赠者打电话问我项目是否结束、是否又发起了下一个项目时说:“如果发起了,我一定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