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京西那36座墓茔的钥匙

2015-12-21 16:29萧惑之
中关村 2015年12期
关键词:熊希龄京西香山

萧惑之

在宝章先生平实古朴的笔端,《京西名墓》那36座坟茔,不过是“京西一溜边山府”之一隅,已然蕴藏着无穷无尽悲怆感人讲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人老谢事,古之礼也。退休后,难得的清闲。一位喜欢研究墓铭志的老朋友在北京南郊潘家园旧书摊上淘得一本《京西名墓》,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示与我看。我瞥了一眼,笑而不答,随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同名的书,作者是张宝章和严宽先生。我珍藏的这部黄色封面的《京西名墓》,大约是在12年前,经作家彭哲愚先生推荐,我到《中关村》开始码字生涯时总编辑卫汉青先生送我的。卫总当时是北京海淀文联主席,这类的书稿真是很多,记得同时送我的还有宝章先生著作的《香山的传说》、《曹雪芹在香山》和一沓老诗人艾砂先生主编的《稻香湖》诗刊。我与宝章先生不曾谋面,却知道他是资深文化人,北京海淀区政协的老领导,对《中关村》的问世很是关心。香山是我最爱的公园之一,《红楼梦》是我年轻时为之洒泪的大部头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在朦胧中似懂非懂,“为伊消得人憔悴”,“为赋新词强说愁”,吞咽着红楼中的甜酸苦辣。今日中关村已誉满天下,殊不知就是昔日京西的墓葬也充满着惊天动地的故事。

呜呼!耄耋老者今夕重读《京西名墓》,似乎有一种不同的鉴镜。20年前宝章先生自云著述《京西名墓》缘起时写道:京西古今名人墓葬遍地皆是,我们只选取了36座墓葬进行整理,是基于一种责任感。如今再读《京西名墓》,越加感到此言并非虚应故事,而是更有现实意义。在经济飞快发展而文化浮躁的年代,温文尔雅的仰望星空者,可以之乎者也,信誓旦旦。而对那些脚踏实地凝望坟墓中的时代过客者,却是一种安慰和自悟。墓葬诚然是一种文化,镌刻着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传承文明,启迪生者,实现梦想。

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塔前,曾经是“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如今是“孙中山纪念堂”。是年的挽联记录着民众的情怀。诸如,“空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民主义;大名垂宇宙,英灵常耀两香山”。“功高华盛顿,识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豪气在人间”。每次拜谒先生的陵墓,总会驻足默诵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灵堂悬匾“有志竟成”,挂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已然成为我们心中的座右铭。先生制定的《建国方略》和《三民主义》,至今仍是国人的梦想和指路明灯。

香山卧佛寺东边的山坡上坐落着梁启超墓园。松柏成林,绿草茵茵,静穆养神。这位“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先生少年聪颖过人,四岁攻读四书熟稔诗经,六岁读完《中国史略》,八岁为文九岁可缀千言,十二岁已然是秀才……十八岁时便结识追随满腹经纶的康有为先生,立志改革,提倡新政,成为“公车上书”的骁将之一。大清光绪皇帝的诸多治国理政方略,诸如“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撤除多余机构剪裁冗员”、“倡导实业鼓励商办铁路矿物”……这些“君主立宪”的主张,多是出之于梁启超手笔。更让人敬佩的是,当恩师康有为与“辫帅”张勋联袂复辟帝制时,“吾爱吾师,更爱真理”,道不同不相为谋。暮年的梁启超,遍游英法德意荷等西欧诸国,归去来兮,专心学术,留下《饮冰室合集》,约1500多万字。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并到各地讲学,桃李满天,培养出一代出类拔萃的学者。我之所以喜欢梁启超墓地,还有一个原因,墓园是梁启超之子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设计,碑文不记官职,不刻平生,这座陵墓的构思,自然蕴含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让人遐思。望美人兮,志同道合写传奇。

香山静宜园的北上坡村兀立着“熊希龄先生墓园”。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曾站在香山慈幼院的旧址前,感慨万千地告诉人们,“这就是北洋军阀时期内阁总理熊希龄修建的。”逝者如斯,这座莹坟,有很长一段时间备受冷落,可是毛主席进京时小住过的“双清别墅”,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在这里指挥“百万雄师下江南”,决胜千里之外,一统神州天下。殊不知,这赫赫有名的“双清别墅”恰恰是熊家的私邸。是年,熊先生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办学宗旨明确,“教养孤贫失学之男女儿童,使之有适当之智能道德,俾可谋生于社会”。建立之初,好评如潮,当年荷兰公使曾赞誉“设备之善,院址之佳,实普及教育之胜举”。据悉,从1920年建院到1948年,招收平民子女6000多人,其中不乏佼佼者,不仅有早期的爱国志士、抗日英雄,还有建国后的学界精英、部级领导。香山慈幼院后来因故迁移到市里即北京立新学校现又更名北京实验学校。

熊希龄先生是留名青史的著名人物,弱冠中秀才,青年获进士,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干将之一。“倡立宪,兴教育,创事业,理财政”,从立宪到拥戴共和,毕生是思想先驱和革命斗士。熊先生看透袁世凯称帝之野心后,断然辞去国务总理之职,宣称“归隐深山,奉母终养,不再与闻世事”。实际上,熊希龄先生毕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忧国忧民,从未停歇奋斗的脚步,每在历史关头都有惊人的壮举。励志诗云,“一度春光一度思,心忧国是志难移。剑丛我自朝天笑,抖擞精神慑四夷”。1925年“五卅惨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都有熊希龄先生的身影和足迹,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先生不幸脑溢血谢世,终年67岁,当时遗体安葬于香港华人公墓。直到1991年的春天,香山慈幼院的诸同仁将熊氏家坟修葺一新,苍松翠柏肃然起敬,晚辈后人迎魂归根。归去来兮,夕阳晚霞,草木欣荣,幽人感此,吾辈且行且珍惜!

……

掩卷凝思,在宝章先生平实古朴的笔端,《京西名墓》那36座坟茔,不过是“京西一溜边山府”之一隅,已然蕴藏着无穷无尽悲怆感人讲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京西名墓》就像一把开启神秘陵墓的钥匙,探幽掘微,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诸如,李大钊烈士陵园,青松翠竹,庄重清雅,幽静肃穆,先生在放唱“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比邻清华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只有一方矩形水泥棺盖,却让驻足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慈济寺旧址汉白玉墓碑上有“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让人们想起《红星照耀中国》。一代文豪老舍先生长眠于太平湖,太平湖水今何在?斯人魂魄留人间,《茶馆》品茗沁心脾。《骆驼祥子》望京西,《正红旗下》思故人。

北京西郊香山海淀是“风水宝地”,当然是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付出生命的先烈应有一席之地。八宝山革命公墓始建立于1950年,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著名人士,诸如董必武、朱德,彭德怀等。1930年建立的万安公墓和1938年建立的福田公墓,也都有生年叱咤风云的人物,诸如段祺瑞、韩复渠、马占山、高岗等。至于人民公墓,则是老百姓的安息之地,每年清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祭奠故去的亲人,或送上一束鲜花,或敬上心香一瓣,对逝者表示怀念,不用眼泪,惟有敬意,继承故人的精神,实现先人未竟之志。

猜你喜欢
熊希龄京西香山
北京京西古道改造将使用大量天然石材
北京香山
游香山
此君一出天下暖
八方辐辏秀京西——世界最大生态城将在北京门头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