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教育最终目标是建立创新型国家

2015-12-21 16:20鲍烨童
中关村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差距大学世界

鲍烨童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创建创新型国家,这就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以及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如果看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看他前五十年或者是前三十年他的教育是怎么发展的,然后你才能够看见它的现状或者是未来五十年和三十年经济和科技是怎么发展的。”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教育投资涨幅非常快。但是过去欠帐太多,按照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来讲,还有很大的差距。

教育强国之梦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们很大的深思。

李晓红回忆,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老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在李晓红看来,这一疑问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人才的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是缺陷,二是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学生想脱颖而出,但是有些机制可能还有一些束缚,还有一些问题。所以“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很艰深的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那么,该如何破解呢?

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篇题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文章,他指出,“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等中国著名学府”。总书记一番话吹响了号角,那就是中国大学要有中国的特色,不可能完全照着哈佛、剑桥、牛津照搬,我们要有自己的伟大的高校。

李晓红说,为了解答“钱学森之问”,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拉开了中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冲刺的大幕。

“现在,中国大学的规模是3千万,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只能称为是高等教育的大国或者是人力资源的大国。”

不论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世界一流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创建创新型国家,这就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以及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教育改革之路

“要强国,有些现在存在的弊端和顽疾应该要改。”李晓红强调,“目前的现状是,今年5月份最新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中,全国高校所有的各类的包括学院、学校等加起来是2845所,其中985高校39所,211学校122所,普通本科学校339所,还有独立学院、民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成人高等学校2000多所。其中,985、211院校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这些学校有两千多所,但是在著名的QS排名,泰晤士以及美国的教育排名中,进入前十位的学校没有,都被英美国家所占据。即使在500强以内,也只有不超过20所中国学校入榜,所以国内与国外的教育差距比较大。

“究竟是社会办大学还是大学办社会?”李晓红提出一个问题。

首先,“现在的大学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什么都有,后勤要说社会化,现在还有做了一部分,但做得不够。包括校园的环境、校园内部等,都是学校办社会,武汉大学里面的珞珈山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机构,学校管理呈现出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

“作为一个校长,应该是全副精力在找人、找钱,抓教学、抓科研,但是我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是在做社会应该为大学所做的事。”

李晓红经常需要花精力来应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些老师找到我说他孙子要读武大的附小,让我想办法,我说你孙子在读武大的附小,你儿子在哪?他说我儿子不在这里,我说你儿子不在,我隔了一代我怎么负责你的孙子呢?他说他不管,他是学校的老师。可是,这是我一个武汉大学的校长该做的吗?没有办法,我还是要比较客气地解决这类问题。”

李晓红抨击“社会办大学、大学办社会”的体制是目前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他指出,高校趋同化问题比较严重,特色不太鲜明。“过去还有很多特色专科学校,最早学的是前苏联50年代的时候,后来经过调整,设置了有煤的、钢的、材料的等多科系的学校。现在你把那些大学名读出来,某某科技大学,东华大学、西华大学……,不知道这些学校过去是干什么的或者是现在干什么的,很多的学校是趋同化的,专业也是趋同化的,模式也是趋同化的。为什么说要办 有特色的大学,这应该还是我们中国高校一个缺陷或者是弊端。”

第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很多著名的老师带研究生是从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和解决了教学科研的问题,但是在本科生阶段,很多老师科研能力很强,在教学上比较弱,让他教学科研都要强也是很难的事情。”李晓红说,都是潜心为学和从事于高端的科学研究,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应该如何用科研反哺于教学,就应该探索出一个机制出来。这与国家对于科技评价的机制如何改革是有关的。

“我一两个月前拜访过科技部万部长,我说科技办校的体系要改一改,比如中科院系统要以科研院所为主,但是如果大学不这样评价也很麻烦。”李晓红强调,教育问题要牵动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第四,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式集中,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他的教育要优先发展,这本身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但是很多地方没有国家对等的学校,比如青海、宁夏、西藏、贵州,他已经没有一所教育部的学校或者是直属的学校,教育资源严重受到制约,他的经济怎么发展呢?他下面的孩子们上学到哪儿去上?升学率肯定是比较低,而其他的人即使毕了业也很难到那儿去工作,这就是一个不平衡。但是北上广,这是教育最富裕的地方,当然还有湖北和江苏,这两个是教育大省,可能除了这几个地方,其他地方就弱一些。”

李晓红指出,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教育差距,中东部经济差异大,教育差距也大,如果教育差距的不平衡不打破,经济和科技的一些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第五,教育的总体投入仍然还是不足。“现在的教育投资按照GDP的4%这个量来说是很大了,至少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教育投资是非常大的,涨幅非常快。但是过去欠账太多,要按照世界一流的大学来讲,还有很大的差距。”

李晓红说,以上五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他们也是制约我们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桎梏。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改革,“教育部提出来要深化改革或者是综改,包括几个方面,人才培养的机制或人事制度,办学体制也好,管理体制也好,都要充分放权。”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现在是传统的东西比较多一些,照本宣科的东西多一些,计划的这种授课的东西多了一些,让学生充分有一些自由的探索少一些,课程设置量太大,这个要改,一些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的模式,包括培养的方向,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现在一定要改。”

“人事制度现在需要改,很多学校实行全员聘任,要打破过去的铁饭碗,我们现在也实行全员聘任,三年一聘,如果聘请你完不成任务,你还是学校的老师,但是很多的待遇不会给你了。实行年薪聘任制和过去那种公职、公薪不一样。”

猜你喜欢
差距大学世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