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计生干部的失独调查

2015-12-21 12:47符遥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计生干部家庭

符遥

12月的第一天,因为雾霾太重、飞机无法降落,本该中午就到北京的韩生学直到晚上9点多才抵达。

在他到来之前,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失独者已经陆续赶到了北京。

韩生学是湖南省怀化市卫计委副调研员。但直到抵达北京后,他才听说从怀化也来了4个人。这4位怀化的失独人士想跟他见上一面,递话过来,“放心,我们不是来提怀化的意见的。”

韩生学也直率回答:“我也不是专门来劝你们回去的。”

这一次,他是受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之邀,来参加在12月3日举行的“人口与未来”研讨会。他将和各界专家、学者一起,讨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订和下一步人口政策的方向。

之所以受邀,不仅因为他是来自基层的计生干部,更因为在不久前,他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失独”家庭调查》。

“这下我玩大了!都是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就我一个农民、草根。”这话韩生学从怀化一路念叨到了北京。

在计划生育最严的时候当上了计生干部

“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研讨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韩生学还在宾馆房间里接待来访的失独者,为继续撰写的失独调查积累素材。

这是他的习惯:每次出差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利用业余时间去采访几个当地的失独家庭或是与之相关的专家、志愿者。

自从2015年11月他在《啄木鸟》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失独”家庭调查》,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素昧平生的失独者都找上门来。这天晚上的访客里,有一位来自陕西的“青儿”(网名)。

“我们现在根本不能想养老的事,想的都是怎么把这个孩子养大。”青儿今年62岁。1995年,她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4年后,她历经千辛万苦,又以46岁的高龄生下了小女儿。这让她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也多了几分说不出的苦涩——3年前丈夫去世,如今的她要一个人靠着退休金抚养还未成年的孩子。

2013年,国家卫计委曾联合5部委发布通知,为失独家庭划出了特别扶助金的标准,但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青儿再生育,不在帮助对象范围内。

“我们也面临着老无所依,老无所医啊。”她对韩生学说。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韩生学捧着厚厚的本子,一边听一边埋着头不停地记,很快就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几页纸,“我会尽我的能力把你们的想法传达到会上去,不一定有效果,但总要有人做,做总比不做好。”

同样是失去了独生子女的父母,年龄、地域、是否再生育和收养都是划分的界线。各地有各地的规定,地方政府应当给予的“必要的帮助”也是个模糊的概念。做了23年的计生干部,韩生学见过各种各样的失独父母,他坦言,那些场面上的安慰话“都会说”。但如今更多的时候,他都会选择以“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面对他们。

韩生学今年53岁,1985年从师范毕业后,他先是在县里的学校当老师,1992年又从教育局调进了计生系统。当时他很满意,毕竟从教师变成了公务员, “在社会上还是有一些地位的。”

那正是计划生育抓得最严的年代。哪里超生严重,哪里的干部就要被“一票否决”——不能评优,不能提干,甚至还要降职、免职。为此,对于基层干部,计生工作变成了“暴风骤雨”般的总动员:上环、结扎、引产、罚款……发动一切力量杜绝超生。

在计生委,韩生学算是坐办公室的人,写写公文,或者陪领导到基层检查验收。几年下来,虽然没直接参与过这些轰轰烈烈的执法行动,身上的压力却一点儿都不小。他深知这背后的政策有多硬、形势有多严峻,也更明白这个工作在老百姓的眼里意味着什么。

但他从没怀疑过这工作的合理性。还在学校当老师时,他就读过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看到村里老一辈人每家动辄五六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他觉得这“控制人口”的主张很有道理。更何况,“计划生育”是国家反复研究后做出的决定,总不可能有问题。

韩生学有一个独生女儿,他很知足,觉得“把自己这日子过好就挺好”,所谓的“传宗接代”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他忠实地执行国家“只生一个好”的政策,也打心眼儿里不能理解老百姓要生那么多孩子做什么。

那时候的他还想不到,多年后的自己竟然理解了那些人。

12月2日,韩生学(左)在北京的一家宾馆里采访来自保定的失独家庭。每次出差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利用业余时间在当地进行采访。

想为计划生育的一代人写史

二十多年前,韩生学还是个浪漫的文艺青年。他在学校办文学社,写诗歌、小说和散文;他崇拜沈从文,曾经一个人跑到沈从文的墓前祭奠,并默默地献上一束花。

有一年,怀化某县有位老太太女儿被人杀害,案件迟迟无法侦破。老人四处告状无果,历尽坎坷却始终锲而不舍。听说了这件事,韩生学觉得是个好故事,马上挎着小卡片机,骑上自行车到村里挨家挨户地打听。找到老人后,他将她的经历如实地写了下来,寄给了省里的《今日女报》。没想到《今日女报》在周末特刊头版的位置刊登了这篇文章,一下就引发了舆论热潮。也是那个时候,老人等到了北京传来的批示,当地重新成立了专案组,很快就抓获了凶手。这让韩生学很受触动:原来媒体的力量这么大,纪实的东西“能帮弱势群体做一些事”。

从此,韩生学走上了报告文学的创作之路。除了定期给《知音》等杂志投稿,他也利用自己在计生系统掌握的一手材料,开始撰写一些与人口、生育题材相关的作品。2004年,他在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以国内出生性别比悬殊为主题,反映女孩生存状态的《女孩,你别哭》做调研时,他第一次意识到,“男多女少”的问题以外,“失独”可能也是计划生育的这一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时候,已经有一些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到计生委上访。起初只有零星的几个人,由于当时并没有政策的支持,韩生学也只能简单地劝解一下。慢慢地,来计生委的失独父母越来越多,每听到他们的哭诉,他的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

“如果当初允许他们生两个孩子,现在可能就不是这个情况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收集这些素材,把这群人的遭遇和处境写下来。

到了2014年,这最初的创作冲动已经累积成了“必须写出来”的决心,韩生学向湖南省作协申报了这个选题,还被选为2015年度“重点扶持作品”。

但作为一个还在任的计生干部,这样的选题多少有些敏感。刚开始做调研时,他瞒着单位的领导同事,更瞒着自己的采访对象——他只说自己是个作家。

他先从身边和本地的失独家庭问起,再一个介绍一个地找过去;他还加入了全国各地几十个由失独者组成的QQ群,从中寻找典型的采访对象。访谈做得多了,身份自然瞒不住,他索性就照实说,没想到每次解释完自己的意图,对方都挺理解。

韩生学甚至和不少失独父母成了朋友。有一次怀化的一些失独家庭聚在公园里搞活动,一个电话打来他就过去,跟大家一起烧烤,还抢着买单。大家觉得他“人挺好,不高高在上”,也都愿意跟他讲讲自己的故事。

从开始酝酿至今,他直接采访过的失独者已有100多人。

“他们是有过惊讶的。在他们眼里,搞计划生育的人就会让人结扎上环,但这个人怎么还帮我们说话?”提到这些,韩生学总会露出几分得意的神情。

不过,他想做的并不只是“帮失独者们说话”。他还想写史——写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包括政策背后,这一代贡献者与牺牲者的故事。

作为一个计生干部,以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将这段特殊的历史留存下来,这是他采访过的一个失独父亲给他的建议。而对于这个话题,他有太多的话想说了。所以当《啄木鸟》杂志的编辑找到他,希望他先撰写一个适合杂志长度、稍短一些的版本时,他一口气就写了9万字。

为失独者振臂高呼

直到现在,每回面对着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韩生学的心情还是很复杂。“我没有直接去伤害过他们任何一个人,心理上我没有任何愧疚。”但他总忘不掉那样的眼神,“他们的每一个眼神都是一个悲惨的世界,每一滴泪水都是一片苦海。”

“以前,知道他们苦,想到他们需要经济和医疗上的帮助。”韩生学觉得自己对失独群体多少有些了解,但真正走近这些失独父母的生活,他才发现,他们面对的困难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自己曾经的那些“了解”实在是微不足道。

今年7月,他曾到长沙的一个失独家庭探访。那对夫妇告诉他,自儿子去世后,他们抱来了一只小狗毛毛,把它认作是自己的儿子,“一家三口”相依为命。

晚餐时间,他和夫妇二人一起到楼下的小餐馆吃饭,毛毛也跟在后面。一进门,韩生学就招呼服务员拿三副碗筷。“妈妈”听到后没说话,却马上从旁边又挪来一把椅子和一副碗筷,毛毛一下就跳了上来。

“哎呀,我的心里一下子啊,我犯错误了!”韩生学这才意识到,明明早就介绍过是“三口之家”,自己偏把他们最重要的“儿子”给漏掉了。

之后每上一个菜,“妈妈”总会先夹一些在水杯里涮涮,洗掉辣椒,试试温度,然后喂给“儿子”。等它吃得差不多了,自己才吃上一点。

吃完饭回到家,“妈妈”又打来一盆水,就像给小孩子擦洗那样,仔仔细细地为“儿子”洗脸、洗脚。看着她的神情是那么自然,和“儿子”的配合那么默契,韩生学觉得震撼又心酸。

他也采访过自己的一位老同学贺德。贺德是怀化某镇的计生办主任,做了大半辈子计划生育工作,经他落实的节育手术至少有 1000多例。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省里和市里的表彰。然而,当独生女在一次意外中丧生后,他也想加入到北京向国家计生委“陈情”的队伍里。

“唯一的孩子没有了,放在谁身上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苦,是永远没办法真正体会的。”韩生学见证也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像这样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失独者。很多时候,他一边写他们的故事,一边流泪。上了年纪,他开始对这些父母的失去有了更真切的代入感,也越来越理解了孩子对他们的意义。再遇到来反映问题的失独父母,他既不干涉也不劝阻。对方讲起话来难免偏激,有时候说到情绪激动处,他也只是听着,要么轻轻地说一句:“我知道咱们都是最守法的人,当年那些个不守法的,偷偷生了不也就生了。”

不仅如此,无论是出去开会、讲课,还是到基层检查工作,一有机会他就给大家讲关于失独灰暗痛楚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他把这归结于责任感。在他看来,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国家定的,自己只是无数的执行者之一,但现在这些失独家庭遇到了困难,“计生部门就是他们的娘家。我们是一起的,利益是共同的。作为一个计划生育工作者,我有这个责任为他们鼓与呼。”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据推算,截至2012年,我国约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这个数字在以每年7.6万的速度持续增加。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估计,截至目前,国家卫计委等官方机构尚未对此进行过确切的统计。

希望为政策设计者提供参考

尽管前一天晚上11点才送走最后一批来访者,第二天一早韩生学4点钟就起来了,为了多一点时间准备会议上的发言。

从严重失调的性别比例,到失独父母的艰难处境;从被瞒报的超生数字,到基层计生干部面临的种种难题……在会上,韩生学用朴实又坦诚的讲述吸引了所有听众,本来每个人10分钟的发言时间,但他足足讲了22分钟。

“今天是要研讨问题,北京大学这么神圣的殿堂,我不能讲一些虚假的东西。我相信他们(专家)也想听我们的真话。”这一刻,韩生学又回到了一个基层计生干部的角色。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了全面实施普遍二胎政策的决定。可以预见的是,韩生学们的工作内容也将逐渐发生变化。

他也时常会回想过去。每次访问失独父母,说起当年的种种无奈, 他总会一脸认真地解释:“当时在基层,有些做法确确实实是过了一点。”但与此同时,他对计生干部的困难感同身受。对于那些村干部来说,各种各样的指标、各种各样的考核,每一级都在加码,执行不到位的就要降薪降职,“他们也委屈”。

这些天,因为韩生学的失独调查被相关媒体报道和转载,韩生学也成了一个小小的名人。有网友留言说:“计划生育工作者来关注失独家庭,这真是一个大笑话。”韩生学把所有跟帖都看了一遍,认认真真地逐一回复:“这不是笑话,这是现实存在的。真真实实就是有个人在关注他们。”

韩生学说,目前他的失独调查已经完成了15万字,已经发表出来的部分只是节选。而他还要继续写下去,计划在明年成书。原来,他总担心这个题材写出来没人会看,还琢磨着就算是自费也要出版。而现在这些超乎想象的关注又让他有了新的压力,尤其是失独家庭对他的认可,他担心万一自己写不出他们心声,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我这个作品不仅仅是要揭示社会的痛,呈现失独者的伤,更多的是要给他们引路,告诉他们要怎样靠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第二个目的是要给社会指路,告诉大家怎么去关爱这一群体。另外,我还收集了各地的举措和案例,希望能为政府人口政策的顶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韩生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猜你喜欢
计生干部家庭
“活动随手拍”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濮阳县开展计生家庭精准扶贫摸底工作
商城县计生协召开业务工作培训会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河口区新户镇:开通“手持计生通”提升服务效率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