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掠过的斑斓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的壁画残片,就已证明我们的先辈早在殷商时期已经开创了装饰壁画(彩绘)的先例。
在古老房子罗列木头的地方,故事就开始了,有的从山村出发,有的从小镇子收拾行囊,还有的从繁华的间隙中穿行。尽管不一而足的魔咒始终在旧日的玻璃棺里停驻变作睡着的美人,但那个唤醒美好的亲吻已经在找寻的路上。
中式传统彩绘,躁动了民居上的色彩。
时间掠过,停到了两千年前的坐标刻度上,那个竹简横流,我们的祖先还在争鸣的春秋时期,先民不经意间就听懂了一种自然独有的物语——彩绘。然而,它最初的名姓被唤作“丹青”,由匠人用天然漆、桐油一类的植物油,或者幻化成石头的朱丹、蓝绿等矿物颜料调配而成,再涂抹在木头的身体上。
彩绘是生长在建筑上的形象艺术,由古而今,有了冗长的演进过程。在肇始的年月,它主要专注于保护作用,使木头免遭雨淋日晒,防腐、防蛀,好延长建筑本身的寿数。而随着时间的漫步,不知道是哪一位匠人最先作了滥觞,从油漆色彩的本质当中寻找到它可以装饰的功能。以至于今日,大多数人在砖石、木柱的集合里都只愿意欣赏最醒目的一点斑斓。
书籍呼吸文字,谈吐着今人错过的当年:周朝宫殿建筑物的设色要按照“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士黈”来默默执行,并且在宫廷地面上敷以“丹地”(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至于诸侯和卿大夫居室的屋面墙壁则使用“垩”,也叫做“蜃灰”。似乎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只要一经人类的介入就会变得野蛮起来,被划分出等级,显然彩绘也没有躲过这样的宿命。甚至,江山可以变成故国,而彩绘在统治者权力的拘囿里从未更改。
阳光踱着步子,在年轮里划下一样而又不一样的圆,这些弧状的线条在朝代的更迭中渐渐膨胀,成了古建彩绘慢慢长大的轮廓。秦汉、唐宋,还有不那么遥远的明清,各自都沉寂着彩绘的轨道。
春秋时期“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桶”,“山节藻”,汉代的长安宫殿“绣而云眉,镂槛文焕,褒以藻绣,文以朱缘”,这种以色彩和线条为表现形式的绘画应用在建筑物上、焕发着激动人心的异彩。
从春秋到秦汉,色彩从代表周天子最后威严的山形斗拱和藻悦的短柱上爬到了长安的宫殿里,由“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桶”变成“绣而云眉,镂槛文焕,褒以藻绣,文以朱缘”。这时,线条已在建筑的肌体上大胆“肆虐”。宫殿的柱子上,丹色悄俏然便宣誓了领地,虬绕的龙、云纹图案的装饰在斗拱、梁架上面盘旋,还有款款萌芽的锦纹,它们错落、折叠,都在匠人的笔下,勾勒成激动人心的异彩。
苏式彩绘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其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
到了盛唐,笃信中华的朝鲜和日本,被艺术的力量牵引着终于将彩绘移植到各自的国度。因此,每当海风吹到两国的宫殿时,带着腥味的彩绘便在土地上守护着王者的栖息。
宋时年月,彩绘跟随着匠人的笔触深厚了根系,印应在甘肃敦煌的龛盒,那里坐落着三间赵匡胤时期的木结构窟廊,种类、构建各自延伸着美艳,而后不可方物。龛盒中,连珠子在木柱和阑额(阑额,又称额枋,指柱上用于联系、承重的水平构件)上生长,显眼的青绿两色的“碾玉装”在料子上交错、盘旋,盛开的杂色花卉则叠加在红底的栱子身体上静静呼吸。而廊的外檐以朱红衬底,一副五彩装銮的样子,似乎是从《营造法式》一书中走出来的解绿结华装的做法。同样在宋代被修葺的晋祠圣母殿,大略是一种异曲同工,彼此皆由木头出发而到了彩绘处有了交集。置身晋祠,高大的立柱上粉刷着大红的底蕴,上面也有杂色的连珠,但阑额选用了红、白衬底,,明显同源于《营造法式》,只是类别定格在规定的五色遍装和杂间装上。这个时候的彩绘发展很快,大概美到了统治者也不能忽视,自宋以后,建筑彩绘就成了宫殿不可或缺的衣裳。
到了明代,虽是一个隔绝了营造方面官书的王朝,但在类似等级法典的律令上又这样写道:亲王府第、王城正门前后殿及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黑,四门正门涂以红漆;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等。此时的彩绘已臻大成,但显然沦为了帝王权力下被摆弄的棋子。至于民间的著作,也只是一些少被提及的片段,以及语焉不详的晕色、间色和琢色等做法。
封建穹顶下最后的清朝,在继承明饰彩绘的基础上,竟打破了花瓶的脖颈。根据《清式工程做法规则》一书记载,清时的彩绘式样总共有70余种,其中,苏式彩绘与和玺彩绘是清代新发展起来的两种做法。在这个封建桎梏绑缚着艺术的最后岁月,建筑彩绘的应用范围自然不会受到等级制度的宽宥,反而因为自身的丽质难弃,使得设色基调成为制度化、标准化、程式化的雾霾里喘息的线条。
《工部工中程做法注释》上说:苏式彩绘做法,名目虽繁,初制唯以五彩变幻运用自然,除金琢墨苏绘一种线路花纹饰金,其余类以淡雅朴素见长。不若后来名目之繁华,大量使用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