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2015-12-21 02:32:30鹿心社
国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军政军民国防

鹿心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强调在新形势下,军政军民关系既要坚持巩固传统,又要不断发展创新。这为省军区系统当好军地“桥梁”“纽带”,深入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进一步丰富军政军民关系内涵,同时也要拓展实践途径,为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到新的认识循环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改革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人民战争思想,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我军独特优势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变”,就是要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人民战争优势,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探索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新形式,研究增强军民团结、实现平战统一的新措施,开创军民融合、平战一体的新模式。

一、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

当前,军政军民关系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国防教育功能有弱化趋势,“全民国防”观念有所淡化。战争年代,战争就是最好的国防教育,群众通过战争认识国防、支持国防、保卫国防。和平年代,主要通过开展国防教育,靠立法规范、教育熏陶、活动牵引和评估等方式,增强民众的国防观念。虽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开展群众性全民国防教育的活动也不少,但是围绕“三类重点对象”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还欠缺创新,拓展深化亦不够。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只是个“软指标”,没有相应的教育制度规范和考核标准,加之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我党、我军历史认识不深。初、中级学校普遍缺乏国防教育专职师资力量,国防教育评估考核标准指标不够具体。对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的国防教育,其内容与地方的发展形势、发展成就结合不紧密,官兵对强军与强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等关系的内在一致性缺乏深刻认识。二是军地交往有扩大化趋势,“规范交往”制度尚未健全。随着社会制度发展和分工日益精细,军地交往已逐步由传统的机关职能部门向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延伸,由传统的政治互信、感情互通发展到全方位、多角度融合,由传统的走访慰问、互办实事拓展到军地联合、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军队“有问题找政府”变为“有问题不仅找政府、还要找社会”,但体制机制尚未健全,部分行业、领域相关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军地交往行为无据可依、无法可循,交往的风险逐步增大,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容易相互扯皮,很难分清责任。三是军民共建有功利化趋势,“协作发展”目标不够一致。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有些人还存在对军政军民关系理解庸俗化,对军民融合政策规定片面执行;共建活动存在重物质“单向给予”、轻思想“双向扶持”,重经济效益、轻国防和社会效益的功利化倾向。少数地方领导和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和平年代又不打仗,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的地位作用相比战争年代有所减弱,把对部队的建设投入、与部队的合作仅仅看成是一种关心,甚至为了创建“双拥模范城”进行政治投机,在特定时期搞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平时则不管不问。一些新兴社会组织、企业搞拥军也是为了谋求政策上的优惠照顾,“作秀”的成分多。军队个别领导在选择交往对象时以是否“有钱、有权、有益”为准,开口“要钱要物”,有利重交,无利淡交。四是军民纠纷有多样化趋势,“涉军矛盾”解决日益困难。由于历史遗留和社会变化的原因,军民纠纷成因复杂,既有资源利用、道路修建、房屋土地产权、训练和建设用地征补等方面的利益纠纷,也有军事设施保护、退役安置、军属就业、伤病残军人优待等合法权益保障造成的纠纷,还存在军人家庭涉法问题,等等。有的地区和少数群众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处理涉军问题时片面强调一己之利,协商难度较大。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涉军”敏感问题在网上大肆炒作,煽动群众的“仇军”情绪,致使一些小问题小纠纷变成大问题大矛盾、个体事件变成群体事件、一般性问题变成政治性问题,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大。

二、积极推进改革创新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军民融合是重要实践途径;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靠军政军民团结作政治保障。两者统一于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要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准确把握军政军民根本利益一致性原则,进一步建立和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规范政府、军队、企业以及军民各方在融合式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和相应行为,规范军民通用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解决好军地协调、技术兼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力有序深入推进,实现军政军民共建共享、互利双赢。

深化融合式发展的思想理念,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基础。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要合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开展国防教育,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创新坚持党管武装基本制度,推动党管武装规范化、法制化。各省、市应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武装工作,强化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的战略意识和国防意识,深化对军民融合互利、互促的理解,促进观念“融合”。二是转变发展理念要合力。树立“大安全”“大国防”“一盘棋”的观念,自觉跳出军地界限和利益束缚,做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各省、市应结合实际出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实现军地合力、整体推进,努力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综合效益。三是确立工作思路要合拍。按照“资源上整合、力量上共用、项目上共建、成果上共享”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七个融入”: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国防科技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军事信息化融入信息安全建设体系;军事人才基础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军队生活服务保障融入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国防动员融入政府应急管控体系。

理顺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军政军民团结的层次质量。组织领导层面。搞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依托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机构成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调小组,统筹各省、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关工作,省军区和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分别为军地牵头协调部门,负责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对接需求、分解任务,并负责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工作协调层面。各级健全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完善以需求提报、项目对接、信息共享、绩效评估和情况处置等为重点的常态融合机制,厘清军地各方的职责任务,坚持联席会议、工作述职、合署办公等制度。评估反馈层面。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军民融合工作进行宏观规划,搞好中(微)观的具体落实,细化方案措施并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完善军民融合考核实施办法,结合党管武装工作考评、军事斗争准备评估等专项活动开展军地联合检查督导。服务保障层面。加强对军民融合典型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各省、市结合城市建设实施国防动员的创新做法;加快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论证决策、监督问责、成果转化、经费保障、补偿互利等机制;建立军地纠纷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化解纠纷矛盾,融洽军民关系。

拓展融合式发展的渠道空间,搭建军政军民团结的实践平台。推进信息技术领域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作战理论、指挥结构、战斗力生成模式等带来深刻影响。省军区和各省、市电信部门,可签署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实现军地信息资源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互利共享、信息人才合作培养,彻底改变民用信息技术和军用信息技术相互转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军民共用。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努力推进基础建设“对接”未来战场,在人防、铁(公)路交通、机场、码头、能源运输存储等领域建立联审制度,在基础设施布局、设计等级、技术标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落实军事需求,提高基础设施军民两用的复合功能。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渠道。省军区系统干部培训工作纳入省、市、县三级党校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师、团级干部到党校进修;依托高等院校师资培训力量,抓好现役官兵和预备役官兵、专武干部学历教育;结合征兵工作,优先输送地方网络技术、电子工程、装备维修等青年人才到部队服役,在特殊军事专业领域,对地方优势人才实行点招、直招。发挥教导机构和训练基地作用,开展学生军训、专业技能培训和防护救援训练等。建立后勤社会化保障格局。针对市场经济特点,加快实现保障方式社会化,将住房、饮食、运输保障、装备维修和远离体系医疗等保障逐步纳入地方统筹安排,把军队的非军事职能转隶地方管理,把社会能承担的保障任务交给社会承担,把利用市场机制能办的事推向市场,逐步建成以军队为骨干、以社会为主体的现代后勤社会化保障格局。装备科研生产实现军民一体。积极推动军工、央企落户革命老区,大力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军民结合产业的引领能力、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军民资源要素的共享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良性互动。各省、市应结合实际,召开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大会,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军民结合特色产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军事法制共同维权机制。加快军队法治化建设进程,出台和完善军事设施保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维护、退役安置、伤病残优待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制度。通过召开军地联席会、现场办公会、双拥工作会议等形式,协调化解军地矛盾,凝聚发展共识。省军区政治部可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协商,开辟涉军维权案件“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确保有效落实。改进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突出应急、支援、储备三类队伍建设,创新力量编组模式,探索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军地联抓、基层建设军地联建、应急力量装备军地联保、考核评估军地联合等方法。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教育引导驻地官兵热爱革命老区,当好红色传统的宣传队、能打胜仗的战斗队、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老区建设发展的工作队。制定出台各省、市战时国防动员组织实施的相关办法,编实各级国防动员机构,组织省、市、县三级国防动员指挥演练,综合评估组织指挥能力和国防动员能力,牵引国防动员真抓实备。

猜你喜欢
军政军民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 07:31:04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开创辉煌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WU军政观察社:在正经中爆发宇宙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09
军民鱼水情
福利中国(2015年4期)2015-01-03 0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