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路菡
工程师之国:瑞典的创新启示
文/周路菡
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创新型国家迈进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地方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欧盟中的小国,19世纪末,瑞典还是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如今瑞典却是“世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社会”。
瑞典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按人口比例计算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也是欧盟乃至世界上创新能力上的领先国。“工程师之国”瑞典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我国在向着创新型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地方。
2015年初,一项名为“瑞典创意之光”(SSoI)项目在华启动,吸引了众多关注创新文化的人的注意。这项由在华瑞典企业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法拉伐(Alfa Laval)、爱立信(Ericsson)、宜家(IKEA)、斯凯孚(SKF)与沃尔沃(Volvo)等六家公司牵头共同发起的项目,力图整合信息与资源,以同一个身份共同在华推介瑞典的雇主文化和创新文化。不出举办者的意料,该项目从上海开始发起,通过校园巡展、挑战赛、社交媒体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大家介绍了瑞典企业的核心价值,如关爱、创新、参与、分享。特别是瑞典国家的创新理念,让人在接近现实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很多人了解这个接近北极圈北欧小国瑞典,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始的。但如今,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我们周边已经连接起了一连串尽人皆知的瑞典品牌——宜家家居、爱立信通信、沃尔沃汽车、哈苏相机、H&M服装、ABB工业控制器、伊莱克斯电器等。
可是有谁这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国家,19世纪末,瑞典还是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即使是面包和黄油,都需要富裕的伦敦市民来募捐。如今,这个人口只有1000多万,面积仅有4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却是世界上按人口比例计算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并且被社会学家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社会”。
一切都与瑞典人的创新精神有关。
这是一个诞生了人造心脏、伽玛刀、安全带、安全火柴、鼠标、心电图记录仪、拉链和真空吸尘器等造福人类的一大批发明的国家,这是一个诞生了发明家诺贝尔、植物分类发明家林奈等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的国家。
瑞典是个创新性极强的国家。瑞典人好奇心强,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看看历史,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瑞典人那么擅长将其理念转化为实际。据说最初定居在北欧的人们必须非常讲求实际,而且足智多谋。他们开发出很多工具和设备,让生活变得更轻松。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了瑞典人去关心他们周围的事物,研究自然世界。于是就有了摄氏温度计、植物分类和化学元素符号等18世纪的创新成果。
而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瑞典依然名列前茅,排在世界第二。全世界各个国家在研究当中投入的排名,瑞典是在这方面投入最多的国家,紧接着以色列排名第二。在科学类的论文发表上,瑞典也是在全球排名中排第二,仅次于瑞士。创新精神让瑞典能够一直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名列前茅。而这只是瑞典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一部分。1990年以来,瑞典实现了45%的经济增长,同时减排了12%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的瑞典,依然在时刻诞生目不暇接的创新应用产品。
比如利用聪明的细菌制造的血管。目前,在心脏搭桥术中,外科医生必须使用患者自己的血管。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可供移植的血管。Arterion公司致力于利用“受过培训的”细菌,将纤维素加工成微型软管,以用于制造人工合成的血管。这个创新解决方案是与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哥德堡大学合作的结晶。
再比如Tobii Technology公司提供的眼球跟踪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技术,无需动手就可以轻松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或者控制电视机。该解决方案利用摄像头来记录用户目光的方向。残障人士只要用目光注视一台设备,就能将之启动,然后通过通信软件进行操作。
还有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下设多学科研究平台iPack Center。该平台将生物医学传感器、电源和无线通信技术集成到基于光纤的包装和纸张中,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智能生物纸、智能药包装和病人监视设备等创新产品。例如只要按下适当的电子键,就能自动打开的包裹;伤口感染时可以发送短消息的石膏;或者配备了传感器和GPS装置,可以查明递送过程中发生损害的时间和地点的包裹。
那么,这样一个小国,令其创新表现得分超过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其他国家,到底是什么支撑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呢?
能让一个如此少的人口的国家能在这方面这么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瑞典的教育制度,因为瑞典的文化和教育环境,非常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瑞典的学校教育体制非常注意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瑞典人从娃娃时代就开始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因此小学课程设置以培养兴趣为主,小学生在8岁前一没有考试,二没有任何成绩评定。除语文、数学和自然等必修课外,家政课和手工课等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很多瑞典孩子都是在小学学会烤蛋糕、制造奶油曲奇、加工木板制作简易桌椅,很多人甚至成年后仍保存着自己当年在学校亲手制作的简易板凳。
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孩子在小时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因势利导回答他们的提问,会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形成。所以瑞典特别鼓励我们的学生、青少年,有自己独特思考的能力,拥有自己自由成长的空间,保持对知识有好奇心,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这一点与中国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此外在瑞典的小学和除了对知识的传播,老师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权威的惟命是从和人云亦云。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最需要的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很多瑞典人身上得以保量,也正因为如此,瑞典人生活往往都更具平常心,安宁、踏实,心情不浮躁也不急于求成。
一位瑞典教师说,在全球所有的教育体系中,瑞典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我们的创新通常更加聪明巧妙,而且更高效;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鼓励孩子们‘大胆想、大胆做,做真正的孩子、尽管去犯错’。此前一项针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进行的调查显示,瑞典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为突出。
在中学,瑞典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后选择的课程。另外,相比于中国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争先进入大学不同,瑞典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又较大的选择空间,其中高中毕业后的学生一般先工作1-4年后再读大学,由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学习起来思路和灵感就会很多。像风靡世界的通讯软件Skype就是瑞典年轻人开发的。
在大学教育中,瑞典则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知名学府,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隆德大学。这个人口仅1000多万的国家,每年都有4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大学排行榜。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也使瑞典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
瑞典的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不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依据学生的需要,造就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瑞典教育体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开放而不拘礼节,学生自发性的思考和批评的观点会受到高度重视。瑞典的大学以鼓励学术研究和独立思考而享誉世界,而这一声誉更是由严格的质量管控和国家级学位标准来巩固的。
此外,瑞典政府也非常舍得在国家的大学科研和创新领域进行投入,目前瑞典政府每年给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家资助都比上一年要高10%—13%,保证了瑞典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促进大家进行创新竞争,瑞典出台了新的国家战略“创新瑞典”。根据这项战略,在瑞典国内,设有各种针对不同年龄、旨在鼓励创新的活动和组织。比如,针对儿童的“天才之光(Snilleblixtarna)”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小小企业家”活动;针对初中生的Finn upp发明竞赛;针对高中生的“年轻企业家”活动;面向大学生的“温室”活动(Drivhuset);以及面向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瑞典发明家协会(SUF)”。瑞典政府把创新文化构成看作是一种支撑民族发展的战略资源,而瑞典几乎所有的教育政策的制订则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瑞典在欧洲的北部,人口不是很多,但是瑞典有一个很好的创新的根基,那就是瑞典的政府非常强调公平和透明性。目前瑞典人均GDP是3万美元,但是瑞典非常强调社会的均等,在瑞典,基尼系数只有0.05,所以这是一个收入分配很均等的社会。实际上不仅是收入均等,瑞典也特别强调男女的性别平等,比如在瑞典议会中有50%的议员都是女性,有50%的政府部门的部长也都是女性。社会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家,瑞典的环境是公平、透明的环境,也具有创新的“开源”特征。由于机会均等,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也让公民摆脱了创业的后顾之忧,无论你创新成功与失败,你均可以享受到涉及医疗、育儿、教育和养老等领域的保证,这一制度为人们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创新的压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也许有人会问,大家收入都近乎平均,那么创新利润所产生的物质激励就会减弱,大家还有那么大的创新动力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收入分配与科技创新似乎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概念。但是瑞典,其收入分配保持平均的情况下,创新能力仍处于世界前列,原因就在于瑞典人中并无房地产行业的收入“土豪”, 国家取得最高工资行业是科研人员与医疗保健行业的人员。瑞典政府很早就通过规定给予科研人员和教育人员高工资,形成物质激励,从而激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从事科研领域,保证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此外,瑞典人热爱自然,其环保的治国理念居然也是创新的动力。
瑞典人非常清楚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这一点与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截然不同。瑞典的北部是绵延的山脉和冰川,中部有茂密的森林和数以千计的湖泊,南部则是肥沃的农田。《公共享有权》法案(Right of PublicAccess)很早就签署并实施,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尽情享受自然。今天,瑞典是少数几个证明可以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目标的国家。瑞典已经解开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魔结”,办法就是依靠生物能源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瑞典企业在创新和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面临着残酷的国际竞争,它们仍然努力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比如政府对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上。瑞典的高税收体制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瑞典对石油燃料的征税极高,相比较更加优惠的环保型汽车和生物燃料,人们自然选择后者,公众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瑞典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因此形成。
在环保的理念下,瑞典的宜家设计非常简洁的家居并将它们卖到全球。坦白地说,宜家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他们的概念,宜家能够把这么简单、环保的家具成功的营销到全球,这也是一种创新。
今天,瑞典的创新环保理念已经传播到世界,并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行为,比如北京东南的生态城市曹妃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中国建设部联系下,唐山市政府与瑞典环境科技中心接触后,双方在理念上一拍即合,随即由瑞方邀请瑞典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WECO担纲设计曹妃甸生态城总体规划。
另外,瑞典的普拉克(Purac)公司最近也从中国获得了多份大额订单,比如为北京排水集团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提供设备,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之一。普拉克提供的设备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性能异常出色。
此外,瑞典在环保商品方面具有国际知名度,在高效使用原材料、回收和节能系统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此方面的科技能力令瑞典在诸如汽车、能源和电子等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给瑞典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带来冲击,瑞典的制造业雇员人数大幅减少。所以20世纪瑞典也跟随美国、英国的脚步曾经走过很长一段“去工业化”道路。但美国等国家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引起的泡沫、制造业发展停滞和制造业大规模裁员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们日益贪婪和懒惰一直被瑞典政府所注意。2009年以后美国房价大幅下跌,金融系统信用崩盘最终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影响了很多国家,但对瑞典却影响有限。原因就在于瑞典及早意识到“去工业化”的危害,让瑞典政府早就开始重新加大对工业投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瑞典政府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开始积极引导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环保、能源、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爱立信、EFF、GHI等老牌企业焕发出新活力,走上“再工业化”之路。这种方向的正确性也让瑞典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知识密集型、灵活高效型和节能可持续发展型这些原则。
如今瑞典的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已有20年。瑞典积极鼓励全社会科技创新,并且研发投入中有2/3都是来自大型企业。机械与运输设备、电子与通讯、清洁能源、环境技术、生物医药等都是瑞典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
瑞典创新局不久前提出该国未来制造业在创新研发前提下实现再工业化的愿景:“2030年,瑞典有望成为研发与制造高级产品与服务的少数国家之一。”创新局指出,瑞典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带来含金量较高的产品,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并打造了良好的创新职业科研氛围,也保留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技能人员。瑞典工会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丹尼尔•林德指出,这种制造业的再次繁荣被一些学者称为“积极的去工业化”,而从生产率及其在实际产出中所占的比重看,这其实就是“再工业化”。“再工业化”代表欧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高端制造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如今,瑞典的“再工业化”已经让瑞典的中小企业保持了持续的创新动力。在瑞典,技术研发多在企业进行,而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往往以一两家大型企业为龙头,在他们的周围又集聚了很多中小企业与之配套。很多中小企业大多针对大型企业的需求开发大量创新产品,但不急于自己进行产业化,而是将这些成果转让给大型企业来进行产业化,然后这些中小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精力、成本投入更多研发创新。这样一个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创新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也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创新需要完善的知识流通体系、鼓励创新与保障创新者的利益的政策与法规、丰沛与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支持以及政府与创业者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创新必然需要官产学研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体制。在瑞典,瑞典国家创新局(VINNOVA)是代表瑞典政府构建创新体制的具体执行者。
目前,VINNOVA主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孵化器等商业化项目连接在一起,使这些研究成果获得进一步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资金;另一方面,VINNOVA还从企业和公众需求入手,主动发起项目,交由研发工作者开展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研究工作。
另外,创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所以取得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对于保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非常重要。VINNOVA向美国学习了一套名为“中小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模式,由政府和中小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发。创新局每年有20亿瑞典克朗的预算,完全用于资助4000个企业的创新项目。该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行,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让瑞典的中小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大批中小企业申请到该项目资金,企业在与政府的共同投资过程中降低了风险,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也快速上涨。
如今,瑞典创新局对瑞典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正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深入的国际合作。其中,瑞典与中国在未来通信系统领域的合作现已启动。为此,瑞典创新局与中国科技部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瑞典与印度在医疗领域的合作也已开始,除此之外,还有与美国在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合作,以及与日本在跨学科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这只是全球合作的几个范例。瑞典创新局还负责推动瑞典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研发工作。
另外,瑞典还投资5.5亿欧元实施了“能力中心计划(Center for Excellence)”,并在瑞典顶级的八所大学中创建了28个能力中心。这些中心是瑞典政府有计划的为了提高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重要战略领域内设立的,旨在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优越性。如今,这些能力中心正在源源不断地为研究机构输送科研型人才,也为企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根据全球创新指标来看,可以归结为四大类:一是创新人才,人是一国创新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二是创新主体,这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一些中介机构,它们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源;三是创新制度,技术创新需要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四是创新环境,只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促进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瑞典国家的创新能力强大,并不在于某一项指标的绝对强大,而是瑞典通过将教育体制,经济发展模式,公平、透明、环保的社会环境,以及各个不同机构以及部门之间形成的国家创新系统将企业、大学、政府以及研究机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些经验,都值得中国在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学习并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