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洁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管理新思路
方 洁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各大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各高校肩负着为新闻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该次研究中探索媒介融合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新思路,有助于各地方高校通过实验室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对媒介融合的认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文章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与实例研究法结合的方式,对国内外高校建立新闻传播实验室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地方高校在建立新闻传播实验室时要注意把握实验室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创新实验室的运营管理模式,并建立完善的人员培养机制,保证实验室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型人才。
媒介融合;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人才;新媒体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引起了新媒体的产生,随着新媒体一经问世,传统媒体就流失了大量受众,广告投放的减少导致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减少,其生存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打压着所有的传统媒体。随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些媒体体会到传统媒介单一发展的特征已经无法在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于是就将目光转向了发展势头正旺的新媒体,开始尝试着将各个媒介的功能融合在一起,这就促进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
1.1 媒介融合的定义及内涵
媒介融合来源于计算机和网络,具体概念的提出来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副教授李奇·戈登从媒介组织行为和从业人员的角度将媒介融合分为了五种类型: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结构性融合、媒介策略性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以及新闻表达的融合[1]。
媒介融合需要经历许多阶段,从最初的媒介组织融合,再到较为进步的资本融合,再到媒介传播手段的融合,到最后达到最高阶段——媒介形态的融合,这条融合线需要花费长久的时间,一步一步实施,才能达到融合的最高境界,使媒介融合发挥最大的效果,促进整个新闻行业的进步。
1.2 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步,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新闻行业对新闻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媒介融合时代急缺两种人才,一种是具有深厚知识功底,深入了解多种媒介运作,能够管理多种媒介平台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另一种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对各种传媒技术工具能够熟练使用的全能型记者。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高校新闻教学中就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对学生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全能型人才,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媒介融合的深入[2]。
2.1 国外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概况
与国内相比,国外较早就开始建立了新闻传播实验室,其中发展最为显著的就是美国,以密苏里大学为例,该校的新闻教学闻名全世界,不仅创办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还较早地建立了媒体融合专业,分类型创立多个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如数字电视编辑实验室、高科技设计实验室、网上内容与视听材料制作实验、写作实验室、电子摄影新闻实验室等[3],让学生面对四五台公共计算机组成的屏幕来实施对一个新闻报道的多媒体信息合成[4]。此外,他们还将教学设施延伸到校外,在世界多个地区都建有专门的实验室。
2.2 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中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实验室。
南京大学借鉴了密苏里大学的媒介融合理念,在金陵学院建立了“未来实验室”,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建立的最为完善的媒介融合实验室之一,每年仍吸引着大批学业界的人才前往学习。该实验室也是我国第一个集全媒体资源生产、管理、发布平台于一体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自言库可以对记录的文件进行分类处理,还能跟踪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日常作业、考试。老师在实验教学中成为了主编或制片人,学生在实验中成为记者及编辑,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未来实验室”成功地将学界和业界进行跨区域联动,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了更广阔的进步空间,实践能力更强[5]。
2002年7月,武汉大学建立了“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我国第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示范中心拥有多个先进的实验室、演播厅以及大量的资料供师生使用。该中心编撰的《中国媒体年度发展报告》为全国学业界带来了极高的参考研究价值,其总研究成果也位居全国前列[6]。
2.3 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随着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未来实验室”和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成,全国许多高校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新闻传播实验室,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多数高校传媒实验室都存在着不足。一些高校领导人对新闻传播实验室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思想的制约,认为实验室应该是理工科实用的,这种偏见常常导致高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实验室,而实验室本身的经费来源又完全依靠学校,在实验室的前期筹备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常出现不考虑实际使用状况的现象,盲目购买,或者重复建设,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导致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缺乏资金供给,引起实验室无法正常运作。一些实验室的水平也处于基础教学阶段,缺乏综合性实验室,不能达到模拟环境的效果,难以促进学生将学习和实践结合。
新闻传播实验室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许多高校并没有安排专职的专业人员,而是由一些教辅人员进行临时兼职管理,这样不仅难以给学生提供随时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难以形成较为专业的学术研究队伍,导致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不足,或者难以提出新的观点。
3.1 规划建立跨媒介、跨学科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立首先需要经过详细的规划,相关人员首先必须要学会高瞻远瞩,详细了解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发展情况,通过分析研究,找出未来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实验室发展状况,跨媒介、跨学科的新闻传播实验室将成为未来几年建立实验室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理念也是在前期规划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7]。
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闻实践中,一线新闻工作者们的实践经验通常领先于学界的理论研究,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当前新闻一线人员的采编实践,对实验室进行超前的规划,实验室的设计、建成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超前的设计规划,避免让实验室面临还没建成就已经技术落后的局面[8]。
3.2 完善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机制
实验室的规划建成就是为了投入使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说实验室的建立是基础,那么实验室的管理就能决定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对实验室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高校应该为实验室配备专业的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具有较专业的了解,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因此只有专业的专职人员才有能力管理好实验室的日常运作。其次,实验室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加强对人才的吸收,不断培养实验室人员的创造力和科研能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制定较为合理的奖惩制度,促进整个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以便实验室形成更好的研究氛围[9]。
3.3 实验室多元发展
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立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方便的平台去模拟真正记者的日常工作,培养出更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建立实验室时首先要保证实验室设备功能的多元化;其次,媒介融合时代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市场对全才的需求要比专才大得多,目前,高校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已经较为多元化,不仅包括新闻采编、摄影技术,同时对影视后期、网络采编、手机新闻编辑、新媒体等均有涉及,因此,新闻实验室也需要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开课情况,建立相对应的实验室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室教学也变得多元化,以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室进行实践,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10]。
另外,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练习、老师评价的模式较为片面,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因此,实验室还需要与业界之间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布平台。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新闻或其他作品时,就会有广大的受众对其作品进行评判,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反响来了解作品的缺陷和优点,通过长期的锻炼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熟练掌握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及受众的阅读习惯及喜好,丰富的实践能力为未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
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当投入使用时,高校就要尽可能的将它的实用性发挥出来,实验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交流学习的平台,而是师生与业界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12]。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地方高校在建立新闻传播实验室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多元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培养更多的全能型人才,提升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质量,同时也促进我国媒介融合的深入融合,助推我国新闻事业的持久稳定的发展。
[1]徐宁.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人才培养[D].渤海大学,2012.
[2]姜巍.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改问题探析[J].东南传播,2011(04):96-97.
[3]郑晓华.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路向[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8-141.
[4]李小珉,赵志宏,郭志.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实验[J].电子测量技术,2007,30(4):147-149,195.
[5]匡尔娜.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实验室的现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匡尔娜.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实验室的现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7]黄丹.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知识,2012(02):81-82.
[8]叶娟,邱智伟,胡兵.媒介融合时代多元化传媒实验室建设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82-84,89.
[9]陈恺思.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实验室文化建设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73-176.
[10]杨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甘肃省高校新闻实验室建设[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34-37.
[11]李倩.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2]黄龙.新闻专业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思考[J].今传媒,2010(10):150-151.
G642.0
A
1674-6708(2015)148-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