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甘肃纪录电影发展研究

2015-12-21 13:47郑宇彤
科技传播 2015年19期
关键词:甘肃纪录片受众

郑宇彤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1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甘肃纪录电影发展研究

郑宇彤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1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自然地理独特,历史文化厚重,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其既是自然资源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大省。本文通过对融媒时代甘肃纪录电影发展探究,以期借力一带一路打造甘肃为纪录片大省。

小众;融媒;民族志

2014年国家规定全国34个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至少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在政策层面为我省纪录片的发展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甘肃自然景观多样,民族民俗优势显著,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和文化资源都不缺,在纪录片制作上需善于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深挖各种可以表达甘肃特色的人事物。

上半年,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完美呈现,为甘肃建设纪录片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2014年8月17日,《中国梦·亲历》全省纪录片制播联盟举行首播仪式,每周日晚间档播出。甘肃省14家市州电视台通过共同打造一档“多地联合、同期播出”的纪录片栏目,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1]媒介融合使纪录片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市场潜力巨大。

1 甘肃地区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频道运营人才稀缺

新媒体格局下,频道过去的僵化运营急需整改。传统媒体除了理念更新,还需加强新媒体技术实际运用和频道运营能力,加强团队建设,适应融媒时代所相伴的市场细分。

在纪录片文本的制作上缺乏创造力,受众观不强。靠事业体制、社会赞助生存是大部分媒体纪录片人的生存现状。资金缺乏和推广渠道不畅是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从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纪录片是时代记录的活档案,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同时也是一种产业,不仅要有优秀的导演,而且需要频道运营的高端人才。

1.2 缺乏跨界产业链

甘肃省地处西部腹地,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思想保守,各类资金投入有限。影视虽然是艺术,但首先是商品。营销策略落后,没有形成产业链,影视产业将始终是各自为政资源不通。需结合各类产业跨界发展,要将文化产业做大,产业融合是关键。

1.3 媒体受众观老旧,打安全牌

媒体从业者受众意识缺乏。传统媒体不能只守不攻,需以受众为中心开发出内涵丰富的电视节目。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影响,也正是抓住了人们这一特点,媒体内纪录片从业者如果不及时应付新趋势,整合资源,迎合受众需求,塑造栏目品牌竞争力,就会被市场抛弃。

1.4 本土纪录片的表现形式缺乏创意

纪录片是社会的更是艺术的,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不够灵活,缺乏故事性。甘肃本土的自然民族民俗是优势,但要避免形式内容单一,注重发散思维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表达,避免只是流程化呈现。不要单调的民俗民族风情叙事,对农村题材的关注点不一定都在贫穷落后,注重对人性的多层次挖掘。产业化方面可学习借鉴《国家地理》频道的运营。

文化传播看,甘肃纪录片拍摄题材既要继承厚重历史,还要善于发现当下生活。缺乏大胆开拓的精神,推广意识薄弱,是西部地区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5 缺乏区域性品牌传播的市场意识

甘肃是文化大省,在文化品牌的树立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必须对本土文化有足够的自信,神秘古老的厚重历史文化使这块土地有太多可记录的人事物。可拍资源丰富还有待深挖,在宣传推广方面包装及实际操作环节与一线城市差距显著,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全球化的今天,却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2 甘肃地区纪录片发展的策略分析

2.1 重视媒介融合产生的长尾效应

长尾即众多小众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它不仅是关于商业的新经济学,也是关于文化的新经济学”[2]由此受众对非主流商品有着无限需求,受众几乎关注所有东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属于小众,纪录片相对商业片也属于小众,甘肃本土影视作品在少数民族题材的选择上极为丰富。规模上看这类题材无法与院线电影相抗衡,在全媒体时代,小众文化的传播渠道多样。首先要促进媒介融合,打造全媒体多屏信息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的推广营销,小众人文型网站的宣传,手机媒体的亲民性深挖社会资源,紧紧围绕市场走本土化道路。其次,加强建设新媒体机构,尽快实现多媒多屏共同传播。数字时代,互联网平台为小众商品提供销售市场,也给影视艺术家们提供机会。个性化被突出出来。“网络独特的交互性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这不是交流形式的革命,这是交流本质的革命”。[3]数字时代,善于运用大数据整合受众需求,紧紧抓住市场这条生命线。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多种技术支持使影视制作发行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媒体的整合传播,让受众接触到更多好的艺术作品。

2.2 放宽政策培养频道运营高端人才

纪录片制作中资金和团队配合非常重要,要将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机动的解决外联、文本、实际制作、投放等问题。在资金引进方面要在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从政策上还需扶持年轻的独立制作人、导演和有国际视野、国际合作经验的制作公司。在国际制作体系里,最有活力的是制作公司。支持办展,在短片节发展到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政府应逐步放权,给予适度的保护,让其成长。在推广上可以通过非官方的方式,直接和国外的制作公司、主流媒体合作。

长期合作方面,可和国家地理等杂志签合作,以丰富的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吸引各国摄影师前来拍片,形成双赢。开展线上办展,树立品牌优势。视听节目是最适宜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是融视、听、写、融于一体的多媒体。[4]在纪录片制作上寻求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以艺术带市场。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播出渠道,移动互联碎片化的方式也催生了微记录这种新的纪录片形式。纪录片呈现的方式更加多元,也更为普及。未来可以做在电影院播放的纪录片,试图进入大屏,从手机到影院,到IMAX,让人们看到纪录片播出的屏幕在拉伸。

纵观纪录片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早期也遭遇过纪录片产业化的困境。韩国法国和台湾地区通过政府补贴院线的方法打开纪录片上院线的缺口,并且培养了纪录片电影观众群,最后这些国家都出现了轰动一时的纪录片电影,从而使纪录片电影走向商业化运作。

中央电视台科技节目制作中心总编室主任郭宝通认为,纪录片上院线需要国家财政支持,比如通过补贴让部分影院定时播放纪录片,甚至可以考虑扶持一批小众艺术院线,让其成为播放纪录片电影的主力军。

2.3 形成跨界发展的产业链,建立网络数据库

影视产业做大做强需要跨界发展,新媒时代纪录片融资渠道多元,找准融合点就能互利共赢,如与电商或地产的结合,以纪录片为元素建立产业基地,集合后期制作,国际论坛,酒店度假等。甘肃省自然人文影像资源丰富,在素材管理上,可以建立大量资源素材库。

在影展对地域的形象传播方面,可以借鉴同是美国西部好莱坞发展历程,通过甘肃特有的文化积淀人文古迹,利用地域优势,建设影视基地,吸引各类剧组前来拍戏。把甘肃打造成中国的好莱坞。将实物人文化,文化实体化来吸引更多投融资。同时面向社会集资,通过企业投资比如与《读者》这样的省内龙头文化企业合作,延伸多条产业链。

2.4 巧妙运用文化差异进行文化输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必须进一步开放姿态,多交流互动。纪录片制作不能只表达不沟通,甘肃各地区生活习俗差异已经很大,走向世界就更要克服文化差异性,巧妙运用这种差异来寻求共同的话语表达,文化通了一切都好说,需探索既表现本土独特风情又国际化的表达方式,重视纪录片的叙事,师夷长技又保持本色。

2.5 善用民族志的方式制作本土纪录片

在全球化面前,更要强调本土特色和地域风格的价值。西部电影深深扎根于土地,其原始性带来的灵性表达不言而喻,天然优势使得甘肃纪实电影的创作,可运用影视人类学方法制作民族志电影。近年来影视人类学视野对于中国纪录片主体观念的嬗变甚至对中国整体纪录片的选材和内容偏向、制作手段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电视纪录片借鉴和依托影视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的创作在国内外频繁的获奖,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可通过田野调查、深描等方式对西部少数民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稀有文化用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文化抢救。

3 结论

甘肃省自然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在纪录片拍摄上有着天然优势,但在人才资金媒介运营观念上还需破旧立新,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新媒体时代媒介运营的多种手段,打开视野,结合自身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纪录片发展之路。

[1]周丽宁,曹丕玉,孙周秦.兰州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2]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62.

[3]大卫 菲利普斯.网络公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4]庞井君.视听新媒体蓝皮书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G2

A

1674-6708(2015)148-0182-02

2014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电影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批准号14YB035)

郑宇彤,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甘肃纪录片受众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