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红
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概览及其在档案文献学上的意义——兼对湖南大学校史补遗
刘映红
(湖南大学档案馆,长沙 410082)
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刊载了“抗战”爆发之前的湖南大学师生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文和大量对国际国内时局分析的文章,客观记录了湖南大学师生特别是时任校长胡庶华的活动和思想。因此季刊不但对湖南大学校史编撰工作有重要的补充价值,而且在档案文献学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湖南大学》季刊;概览;胡庶华;档案文献学
目前保存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共九本,分跨1935年、1936年和1937年3个年头,每年的1、4、7、11这几个月的第一天出版,刊物由时任校长胡庶华题写刊名,稿件主要来源于湖南大学的教授和学生,这点可从1935年第1期创刊号的“编辑前言”得到证实,也有少量从国外译介过来的文章,是一份集工学、文学、商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理学和宗教学为一体的文理综合性刊物,面向全国发行。由于刊物创办于“1927年‘马日事变’后,湖大停办,进行整顿(清党),中共组织被彻底破坏。直到1937年底的10年多时间,湖南大学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加之刊物创办时间短,刊物保存得也不全(1937年仅存1期),因此所有研究湖南大学校史的材料典籍也都未曾提及到这份刊物。然而笔者发现这份季刊无论内容编排还是栏目设置抑或创刊风格都无不让人瞩目,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历程是与湖南大学同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相生相伴的。
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每期主要分为论著和文艺两大版面,由于这一时期日本“9.18”后已经侵占了我国东三省,但全面性的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所以季刊受当时国情影响,对时局分析的内容几乎穿插于季刊的整个发行过程,并占据该刊极大版面,可见当时湖南大学师生对时局的高度关注;其次为纯学术性研究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土建、电气、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宗教学和社会学,还有包括从国外译介过来的一些具有学科前瞻性的文章,最后是文艺版面里由湖南大学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
(一)季刊对国际国内时局的分析文章
1935年第1期《湖南大学》季刊创刊号“编辑前言”这样叙述季刊创刊的宗旨:“以前的湖南大学期刊,从本号起,便改为按季出版了。”“继承过去期刊的光荣的史实,虽独自为季刊标出了创刊号的名目,而总号数却仍与停办的期刊相继续。”还有刊载在1936年第1期《湖南大学》季刊编者的卷头语“本校期刊之改为季刊以来,不觉整整的一年了,今天恰是周年纪念的日子”这些话语,我们可以判断出季刊是从1935年第1期才开始由月刊改为季刊的。其中原因编者没有细述,但从这一时期《湖南大学》季刊对时局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军入侵中国、提醒国人对日保持高度警觉的大量文章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应该有些许关联。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几乎每期都有大量文章甚至开辟专题(如:1935年第2期《湖南大学》季刊里的国际问题专辑和1937年第1期《湖南大学》季刊里的国难特辑)讨论时局,这些文章通常把当时的中国放在全世界范围里,以国际化的视野从国防军事、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等角度对局势进行详尽解析,深刻意识到中国是世界诸大强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最后目的地,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重重威胁,更为可贵的是季刊中很多文章预见性地推测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日本的全面侵华,彰显了当时湖南大学师生对时局把握的准确性与前瞻性。如从军事角度出发的有任希丘撰写的《太平洋上帝国主义的海会与中国》一文,详细分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扩充的海军军备对中国造成的威胁。芳琪的《太平洋之现局及列强的军备竞争》则利用详实的统计资料一一比较了中国和英、法、美、俄、日在海、陆、空三军上的军备实力;让·慈的《最近日本对东北侵略之激进》一文则从人口移置、对华增兵、在华修路、烧杀毒化华人等角度对日本侵华战事做了一个客观的跟进报导和分析,清醒认识到了日本并不以获得东三省为满足,而是“意欲进一步打败俄国或英国,以率制我最优良的中国市场。”其次是不少商学方面的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观照中国经济和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如覃敏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之解剖及其前途》、钦甫《世界石油之近况》,还有刘禄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运钧《对于统治粮食的意见》一文,通篇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证明当时的旧中国虽“以农立国,”而从国外输入粮食远远高于出口粮食的数量,得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濒于绝境的结论。这些文章不但分析了世界会由经济危机导致战争危机以及中国身处国际环境中的艰难地位并且非常成功地预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是季刊里大量传播和探讨非常时期教育问题的文章。如署名为禾的《我国大学教育现存的缺陷及我们今后应行策励之点》、刘彦《如何实施初级职业教育》、《非常时期的教育》和蒋增演《非常时期民众教育之有效途径》等文。这些文章顺应中国国难深重的国情,纷纷呼吁把国难教育纳入正常教育的轨道,在国难教育中又尤其强调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倡导全体国民要“养成军人精神,吃苦耐劳从事后防工作”。
以上这些文章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当时中国国情的影响,分别从军事、经济和国民教育等方面对时局做了不遗余力的宣传教育,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的湖南大学师生已经客观地看到中国无论在军事、经济还是国民教育上都还远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国际大环境对中国不利,尤其意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已经从经济文化入侵将上升到武力入侵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季刊刊载的纯学术性文章
从1936年第1期《湖南大学》季刊刊载《本大学第十届学生代表大会各系代表》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当时湖南大学建有11个系,分别为中国文学系、政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土木系、电机系、机械系和矿冶系,因此在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上的大量纯学术性论文的内容也大体和这些系所建制的专业契合。上面是湖南大学师生在各专业领域发表在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上论文的一个统计数据表(不包括文学创作的文艺版面)。
表1 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上论文统计表
表中商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章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刊物所占的版面上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商学发展突出,商学期刊甚至还有专门的合刊出版。季刊里还包括史学、宗教学方面的文章由于数量偏少没有统计到表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土木工程学、采矿冶金学、物理学、电机学、化学、机械工程学这些领域除有原创性的论文外还有不少是从国外译介过来的优秀论文,季刊中也还有少量的农学、林学方面的文章没有统计到表中。统计表一方面凸显了当时的湖南大学理工专业雄厚的基础和实力,另一方便也折射出当时的湖南大学已经非常重视文理兼修、文理并重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
(三)季刊上文艺作品的创作
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上刊载的文学作品远多于文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季刊专设“文艺”版面,囊括了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顺应当时国情主题大都涉及国家事业和前途、同胞的生命和幸福。湖南大学师生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的一大批爱校兴校的作品尤为引人关注,师生们通常用岳麓山、爱晚亭、云麓宫等一系列与湖南大学相邻的风景地名来隐喻、指代湖南大学,有些作品单从标题上看就让人一目了然,特别是诗歌。如署名安石的《岳麓山春游曲咏吴梅村鸳湖曲韵》、《深秋偕梦僧兄侍敦六师游麓山六首》、梦僧的《爱晚亭晚坐用二南均》、《用爱晚石刻二南均奉答杏庭居士开悟上人》、陈起凤的《云麓宫》、《麓山秋兴》、陈缃的《春日游麓山有感》还有子威的《秋晚登天心阁见红白桃花相问校园小桃》等等。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大学》季刊上的诗歌除了一首萤火的《女郎》是新诗外,其余全部都为古体诗。
此外很多作品在内容上还记录了湖南大学师生生活现状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湖南大学的毕业生创作的作品,他们更是直接在文章里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开湖南大学时惆怅的心绪和对湖南大学的留恋、挚爱之情,还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毕业生创作的作品,也是直接在文章里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开湖南大学时惆怅的心绪和对湖南大学的留恋、挚爱之情:
岳麓永远是好的,岳麓山下九年的生涯也永远是美的!麓山,我爱你!我想一个人之不能忘情于你,正等于不能忘情于他最初的情人一样吧。
(家兽《如此七年》)
更有甚者把当时的湖南大学比作是“建筑在黄金上的天堂”,如瑾子在《辉线》里分别从听觉、视觉等角度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湖大学子的校园生活,语言调皮幽默。
这些文艺作品一方面凸显了湖南大学学子在当时邦国多难的情况下热爱湖南大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当时湖南大学师生在文艺创作方面相当活跃的事实。
胡庶华,著名教育学家、冶金学家,1932-1949年曾三任湖南大学校长。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每一期刊名都由时任校长胡庶华亲用毛笔题写,刊名以楷书繁体从右至左书写“湖南大学季刊”六个字,刊头下署“胡庶华题”四个字,字体中正,遒劲有力。除此以外,在1936年第1期季刊上刊载了一幅胡庶华先生的照片,从照片下方的说明“本校校长胡庶华先生近影”我们可以判断这张照片是当时新近拍摄的,现今湖南大学校史上也都延用的是这张照片,从时间判断这张照片应该是最先刊载在《湖南大学》季刊上的。照片为胡庶华先生的半身正面像,胡先生身着立领的中式服装,目光如炬,骨子里透着学者的正气和清气,形象儒雅、方正,颇有古风。
胡庶华在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上还发表文章两篇,一篇为《文武合一与民族振兴》,另一篇为《如何建设国防》,他在两篇文章里阐述了如下思想:
(一)批判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文轻武”思想,强调文武合一与民族振兴的关联
胡庶华先生17岁考上秀才,青年时期又留学西方德国学习冶金工程并获得博士学位,可谓学贯中西。因此无论对传统的中国旧式教育还是先进的西方教育都相当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在《文武合一与民族振兴》一文中他引经据典,先是历数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强使“文武分科”之害,从秦汉、战国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国势羸弱就是因为“文弱之弊日盛”的原因,例举了从皇帝到成周、吉甫、方叔、召虎这些古代的圣帝贤相,无不是文武兼资之人。然后从古推今、从中到西强调在民族危难之时中国知识分子文武合一与民族振兴的关联。详叙了近代日、俄、美、法、意、英德等国的兵役义务,批判了现存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重文轻武”思想观念,强调知识分子能文能武,“有文德者必有武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兵儒同源,文武一途”。倡导在学生中开展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刻苦而捞勇敢诚实之精神,整济严肃敏捷清洁之习惯。”[2]最后他追溯湖南大学的历史,认为“曾文正于道光十四年肄业于岳麓书院,当时罗泽南、彭玉麟诸公均喜研究兵士,蔚为风气。此为本校造就文武全才之始。”[3]并正式决定在本校新生中开展军事训练,施行军事化管理,在学生“有健全之身体,有精深之学问”后“事业赖以成功。国立赖以充实。媲美前贤。凌驾欧美。”
(二)拓展“国防建设”内涵,提出三原则
1936年1月第1期的《湖南大学》季刊上刊载了胡庶华校长的《如何建设国防》一文,这实际上是胡先生在湖南大学纪念周的一篇讲演词,同时也可以视为对前篇文章《文武合一与民族振兴》的一个充实和深化。在文中,他分别从国防教育、国防经济、国防武力三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扩展了国防建设的范围。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国防建设”的三原则:“穷的国防、快的国防和中心的国防”。[2]呼吁全国人民都应竭尽所能为国防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胡庶华校长在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上的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他对这份刊物的爱护和重视。尤其是发表在刊物上的两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足以体现了胡先生既立足湖南大学又放眼世界的强国主张和爱国情怀。
(一)借鉴性和研究性
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是同时期湖南大学师生历史活动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因此也是湖南大学校史编撰工作中最珍贵的档案文献,具有很强的借鉴性、研究性。
目前,我国的档案文献这一概念正在不断地扩大,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按照这个定义,季刊也是一份客观记录1935-1937年间湖南大学师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精神风貌的史实和载体,特别是季刊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当时湖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给湖大校史编撰者研究、整理湖大校史文献提供了重要参考,是研究湖大这一时期校史的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
(二)历史独特性与专门性
季刊详细记载了抗战前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湖南大学各类不同文献类型,涉及到很多领域,在当时不仅是传承人类文化、文明的思想堡垒,更是充分发挥塑造民族精神的战斗阵地,因此这份文献遗产还具有很强的历史独特性与专门性。
综上所述,1935-1937《湖南大学》季刊是当时的湖南大学传播科学研究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因此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体系编排上都给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湖南大学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档案资料,对湖南大学校史编撰工作的深入有重要的补充和参考价值。
[1] 湖南大学校史编委会. 湖南大学校史(公元976-2000)[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 2003: 106
[2] 文武合一与民族振兴[J]. 《湖南大学》季刊, 1935(3): 40-45.
[3] 如何建设国防. 《湖南大学》季刊[J]. 1936(1): 15-19.
An Introduction to Hunan University Quarterly in 1935-1937 and its Meanings on Archives Documents: Hunan University History Supplement
(Library of Archiv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unan University quarterly in 1935-1937 published many paper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every academic field and a large number of analysis articles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Objective recorded the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unan University, Specially they focused on on the then President Mr Hu Shu hua .Therefore the quarterly had added values and important meanings not only in the school history compilation 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but also in Archives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quarterly; overview; Mr Hu Shu hua; archives documents
(责任编校:彭 萍)
G 112
A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2.021
1672–1942(2015)02–0107–04
2014-07-20
刘映红(1971-),女,湖南邵阳人,档案馆馆员,硕士,主要从事档案文献与校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