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林带在城乡宜居建设中的作用

2015-12-20 03:14:39苏晨辉刘碧云陆康英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2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林带宜居

苏晨辉,刘碧云,陆康英

(1.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2.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 510663)

生态景观林带在城乡宜居建设中的作用

苏晨辉1,刘碧云2,陆康英2

(1.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2.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 510663)

面对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宜居城乡建设是改善居住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生态景观林带是以改善破碎化的森林斑块和绿化带、以增强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以观赏性为目的和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廊道网络。生态景观林带在城乡宜居建设中发挥着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耦合,是城乡宜居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景观林带;宜居城乡;耦合作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前言

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环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建设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广东省提出全面建设“宜居城乡”的建议,并印发了《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2012年2月27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全面启动,着眼打造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宜居城乡要求在一定城乡范围内实现经济、文化、生活、景观等各方面的优化,而生态景观林带立足区域森林的网络化贯通,改善森林景观破碎化,形成覆盖广泛的森林景观廊道网络,生态景观林带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景观资源,是实现宜居城乡建设的有效途径。

1 宜居思想的起源和内涵

1.1 起源

宜居思想渊源久远。在国内,宜居思想源于周代的园林、风水、道家思想;国外,宜居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1]。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明日的田园城市》和《明日的城市》等著作掀起了人们关注居住环境的呼声[2-3],接着《城市意象》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等标志着对宜居城市的研究逐步成形[4-5],而《人居议程》和《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1》等则是人类共建宜居环境意识的全面提升。总而言之,宜居环境的研究历程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问题而产生,是解决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内涵

最早《雅典宪章》将居住、游憩、工作和交通定为城市的四大功能。对宜居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大都强调其应具备经济持续、社会稳定、文化浓郁、生态良好等特征[6-10]。宜居环境综合考虑了人的多层次需求,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相结合的高级发展阶段,表征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升华。在关注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关注人类长远的发展,符合生态理论的精神实质。

图1 宜居环境系统结构示意图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全人类的理想。森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发挥森林在改善居住环境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之一。

2 生态景观林带的内涵

2.1 概念与内涵

生态景观林带(eco-landscape belt forest)是指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江河两岸及沿海海岸一定范围内,营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具有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带状森林。生态景观林带由绿化景观带、景观节点、生态景观带组成,是以改善破碎化的森林斑块和绿化带,增强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和观赏性为目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廊道网络。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核心思想是“绿化为主、美化辅之,生态为主、景观辅之,内容为主,形式辅之”,旨在营造一个完整、科学的城市森林结构,考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森林格局的变化,发挥城市森林的最大综合效益。其自身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在需求,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幸福美丽广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1]。

2.2 生态伦理导向

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运用了大量的生态学理论,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学原理,平衡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作为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途径大力发展景观林带;通过群落生态演替和近自然林业理论,在生态景观林带营造林中模拟自然演替的过程,运用近自然封育、近自然补植、近自然改造、近自然营造技术,加速林分演替的过程;在树种选择、配置等过程中贯穿景观生态学和森林文化的原理,通过森林结构营造构建多彩的景观林带,彰显区域文化特色(表1)。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生态伦理导向凸显了生态景观林带的深刻内涵,其建设在尊重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关注人类长远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生态与人文等多层次需要。

2.2.1 尊重自然价值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的历史。自然既是人类孕育的温床,又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生存的坚实基础。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融入了“林网化”的思想,以森林节点为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江海等是城市之肾,景观林带建设的“林水结合”则形成了贯通性的生物廊道,让城市生态更加良好、景色更加优美。生态景观林带能加强斑块间的联系,改善区域疏残林相和单一林分构成,改善破碎化的森林景观,完善城市森林结构,使得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为野生动植物的自然迁徙、栖息、繁殖提供环境;此外,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提高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而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林木种质资源保存、自然保护与遗传改良、森林的恢复与重建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一个赋予、尊重和关怀自然价值的过程。

表1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主要指导理论理论内容导向意义群落生态演替 先锋群落———顶极群落(最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在林分改造中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加速演替进程近自然林业理论模仿自然和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采用近自然封育、近自然补植、近自然改造、近自然营造的营建技术景观生态学 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相结合的三大层次系统应用森林群落的时间格局规律,通过结构营造构建多彩景观林带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平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在发挥森林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森林文化 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反映基于区域民族性、人文特性,通过树种选择、搭配等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林带

2.2.2 关注人类需求

人具有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崇拜—破坏—保护(重建)”这样一个过程。森林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以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环境学、森林文化等理论为指导,平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构建多彩景观林带,耦合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经济、景观等各个因素,弱化城市与乡村的斑块边缘效应,为统筹城乡宜居发展发挥促进作用。高速的城市化让城市中的土地成为了稀缺资源,城市中能被保留下来的天然植被特别是森林的面积十分有限,而依靠这些零星有限的森林绿地是无法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只有把现有林地、林带、散生木、河流、水库、沟渠等相对分散的自然生境连接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可见,生态景观林带在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功能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森林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凸显了人类承认自然价值,更注重人的价值,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景观林带在城乡宜居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在面积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结构上有效地整合了江河沿岸、沿海海岸、交通主干道及其它自然森林植被,形成连续贯通的系统,突出发挥森林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多重功能,在建设宜居城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自然环境

生态景观林带为建设宜居城乡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完善农村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自然连接廊道,建成森林、湿地、田园等多层次、多功能的景观,为城乡居住环境打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

3.1.1 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景观林带对城市森林景观的格局进行了调整和合理布局,使得森林资源组合在结构和功能上得到优化,提高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其整体功能。

3.1.2 完善农村森林生态系统

景观林带结合名镇名村示范建设、万村绿化大行动等建设,强化风水林的保护,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生态体系。把景观绿化带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宜居环境的理念延伸到乡村,动员群众种植风景林,绿化美化庭院和村落,套种和间种乡土阔叶树种,优化林木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和林种多样性,促进了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图2 生态景观林带“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结构示意图

3.1.3 衔接城乡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景观林带作为城乡成片森林、大块生态绿地的“绿色输送通道”,有效地沟通了城市与乡村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得整个居住环境系统内的信息、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3.1.4 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城乡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景观林带构建了森林、湿地、田园等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有效地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生态景观林带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为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3.2 人文环境

森林是传承特色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沉淀并传承着区域的浓郁文化。生态景观林带在宜居城乡的建设中优化了居住环境景观、强化生态科普宣教、传承地域文化、增强科研能力、创造休憩场所,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宜居城乡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3.2.1 优化城乡居住景观格局

生态景观林带提高了城市景观中各元素之间的连通性,增强了景观元素的连接度,改善了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景观破碎化问题,强调了城市景观格局的生态过程。多树种、多色彩的景观林带给城乡居住环境增添许多绚丽色彩,展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2.2 强化生态科普宣教

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公益事业,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肩负着生态科普宣教的重任。森林文化反映地域的文化品位与特征,如木棉树让人想到广州,椰林就会联想到海南等。一些传统文化也可以从森林中反映出来,如乡村的风水林、名树古木、庙宇风景林等,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生态景观林带就是让人们在游憩、休闲中获取自然科学的营养,汲取森林生态文化的启迪。

3.2.3 传承特色生态文化

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人类拿起第一件木器工具,到结绳记事、竹简文化、纸文化以及现代的自然保护区文化和森林公园文化等,森林文化固守自身的本土性、生态性和绵延性,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还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源泉,成为传承特色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沉淀并传承着区域的浓郁文化。

3.2.4 增强社会科研能力

生态景观林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从基本理论的运用、树种选择配置、营建模式、碳汇储能、规划设计、监理、保障机制、评价指标、效益评估等都是需要研究探讨的内容。同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相关的研究领域也会相应地扩宽,大大地提升整个的社会科研能力。

3.2.5 创造居民休憩场所

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区域森林绿地面积,结合区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闲游憩场所,能够更好地优化了生态休闲游憩场所的布局,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4 结论与讨论

宜居城乡建设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环境友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生态景观林带是实现宜居城乡的有效途径。在构建宜居城乡的过程中,生态景观林在营造、管理、保障等各个环节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景观林带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树种的选择、配置,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对森林功能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同时要遵循生态的原则,不破坏周围的生态。

2)以人为本、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特别是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在树种配置上要符合人的视觉规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绿化美化,同时也兼顾特色原则,彰显区域的文化底蕴。

3)科学规划、区域衔接。生态景观林带作为森林景观廊道网络,在衔接区域森林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规划,总体统筹,能充分发挥景观林带的功能。

[1] 董晓峰,杨保军.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3): 323-326.

[2] 郝之颖.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从国际宜居城市竞赛谈宜居城市建设实践[J]. 国外城市规划,2006(2):79-85.

[3] 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 周玉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 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赵勇.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07(10): 76-79.

[7] 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0-34.

[8] 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等.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 101-109.

[9] 刘敏. 南昌市城市宜居性评价[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0] 钱晓燕.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伦理意蕴——以湖州打造宜居城市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4):63-67.

[11] 战国强,陆康英.生态景观林带概念设计及体系构成[J].广东园林,2014(5):4-8.

TheFunctionofEco-landscapeBeltForestfortheConstructionofLivableUrban-rural

SU Chenhui1,LIU Biyun2,LU Kangying2

(1.Guangdong Forestry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Guangzhou 510520,Guangdong,China;2.Lingnan Comprehensive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663,Guangdong,China)

Facing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 of livable urban-rural is a good choi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r living environment.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is a network of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dot,line and surface,with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he fragmented forest patches and green belts,enhanced the forest based natural ecological space’s connectivity and view. The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will pla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dual fun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urban-rural areas.,will promote the coupling of cities and the countrysides also; it will be an effective way of habitabl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livable urban-rural areas,coupling,humanistic and culture environment,natural environment

2017—05—20

苏晨辉(1985—),男,山西洪洞人,硕士,主要从事林业资源管理研究。

S 788

A

1003—6075(2015)02—0025—04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2.007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林带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8
宜居的海底城市
宜居大化
宝藏(2018年11期)2019-01-15 03:46:08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46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中亚信息(2016年6期)2016-08-12 01:46:26
宜居星球
太空探索(2016年2期)2016-07-12 09:57:27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天津科技(2015年8期)2015-06-27 06:33:38
建设防护林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