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根据教育部文件《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社会各界对此普遍感到不可思议,就连很多教育从业人员也觉得太出乎意料。但对于长期从事大学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工作的大学体育教师来说,却并不感到意外,近年来,不可否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态的普遍下降也在时时刻刻拷问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水平是我国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但是十几年来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虽然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原因、家庭成员体育习惯影响的原因、学校体育教育的原因、社会及环境的原因等等,但本研究认为可以对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其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意见。
教育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不断累积的漫长过程,体育更是伴随每个学生一生的重要内容。而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部,是学生最后接受学校体育教育后走向社会的最后时期,也是体育教学质量从学生体质素质各方面上得到反馈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是看学生在体育课堂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程度与领悟能力,另一个还是要看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体育活动实践,就是说要具有健康思想、自我健身的意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指导、组织和创造能力。体育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但由于体育课程研宄在我国长期不受重视,课程始终在教学论的目录下作为“内容”而存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处于体育科研的边缘化状态,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更有人对大学体育课存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因此,了解当前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制定适应我省实际情况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高素质人才,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人才的身心健康应该在首要位置,“学校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然而,在我国不只是中学,高等教育同样存在着误区,长期忽视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持之以造成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在人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査结果显示,城市人口中处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70%,常见病和多发病比率高,自我保健能力以及体育健康都相当贫乏,英年早逝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曾引起全国轰动的“中关村地区知识分死亡年龄的调查结果”表明,“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国人平均寿命”,此类等,都从一定程度说明了大学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没有象其它专业学科那样让受者终身受益。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等教育一定要明确办学思想,学校的体育教须从制度上得到保证,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同样是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尺。因建设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极为要而有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向终身教育、国民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大学体育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大学体育课程变革的外因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变革,来自社会向前发展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萌发的,所以其发展趋势无法阻挡。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程。作为该类课程的需求,包括整个社会的需求和作为学生个体需求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化导致体育课程的发展,可见,回应受教育者的体育需求就是把握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搏,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体育课程发展潮流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
2.3.1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现代社会的到来,学生个体需求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个性特点表现突出、渴望自我价值的展现,这些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满足学生的自身拓展需求,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原来夸美纽斯倡导的那种课程,而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组织上开发和重组,这种开发和重组使体育课程的概念得到延伸。在改革的过程中整体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不仅包括正规课程,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比赛训练、课余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与校园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活动课程、个人体育经验课程等,使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而是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实行的分化、重组,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传统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等。
2.3.2满足社会的综合性人才需求
作为大学生,大学体育是他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即将走向生活和社会,在最后的学校生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效果,还应考虑到踏入社会后能够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这将是主导他们个体发展的灵魂。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是各国学校体育努力的基本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是青年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曲宗湖教授认为“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以证终身健康。无论从个体的发展需要还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说,学生的终身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增强体质的价值导向,还要有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而且也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终身体育起到重要指导性的作用,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中心要素,也是大学体育的使命。
2.3.3体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社会的综合性人才需求,体育课程设置就必须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①体育项目的设置
调查表明,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及社会需求,对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许多课程项目。其中,篮球、足球、排球、兵兵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网球、羽毛球是高校开展最多的项目;拳击、散打、路拳道、空手道以及新兴的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项目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另外,棒球、桥牌、飞镙、爬树等新兴项目这些年也陆续进入高校体育课堂,丰富了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②教材内容的设置
体育必修课、选修课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己经成为未来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但两者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应注意处理好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以及课程需要与学生需要的关系。
—、根据本校实际,尽可能拓展教学空间;
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和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
三、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长期效益;
四、提高教材的娱乐性、趣味性、具有一定竞争性,靠近生活。
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将各个体育课程项目按照项群理论分类来编写高等职业院校大学体育教材,也是高校體育教材改革的选项之一;另外,利用高校现代网络技术和人才优势,编写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甚至实现湖南乃至全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这也应该是下一步高校体育教材改革可以考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