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澳
家里没盐了,妈妈让我去买盐。
盐买回来了,妈妈一看包装,不满地说:“谁让你买这种绵盐!不知道家里一直用粒盐呀。真是不当家不知道粒盐才咸呀。”
绵盐,就是质地细软,样子像绵白糖那样的盐。粒盐,就是质地晶莹,样子像沙白糖那样的盐。妈妈觉得粒盐比绵盐咸,这种说法对吗?我觉得不可信。
当然,直接跟妈妈口头争论是无效的,拿出过硬的事实依据才能让妈妈服气。如何验证绵盐也一样咸呢?
我把相同质量的绵盐和粒盐倒在容量相同的杯子里,你猜怎么着?绵盐一只杯子装不下,粒盐一只杯子装不满。对,这应该就是绵盐不如粒盐咸的原因:绵盐松软,密度比粒盐要小好多。妈妈同样舀一勺盐,体积虽然一样,但绵盐的质量要比粒盐轻,这样放在菜里会感觉绵盐的咸味不够,要多放才行。这样,谜底就揭开了:体积相同时,绵盐不咸,是绵盐的分量不够造成的结果嘛。
我把实验结果跟妈妈说了,妈妈却怎么也弄不明白“密度”“质量”“体积”这些“高科技名词”之间的关系。
好吧,是我的错,不应该跟妈妈讲“高科技”,还是让妈妈亲自体会一下吧——
在妈妈的见证下,我称出相同质量的绵盐和粒盐,然后融化进相同体积的水里,做出了“绵盐水”和“粒盐水”。接着,我让妈妈闭上眼睛,用筷子轮流蘸两种盐水,让妈妈品尝,请妈妈区分出哪个更咸。
结果,妈妈一会儿感觉“绵盐水”更咸,一会儿感觉“粒盐水”更咸。事实上,妈妈根本没办法区分出来两种盐水的“咸度”。
妈妈无法区分两种盐的“咸度”,说明“绵盐不咸”是一种错觉。我跟妈妈解释说:“这一方面是你的心理作用,一看绵盐那细软的样子,就觉得它不如硬硬的粒盐咸。另一方面,因为相同体积的绵盐质量轻,放菜里就显得不够咸。你只是凭‘外貌感觉绵盐不咸,其实它真的是跟粒盐一样咸的。”
妈妈说:“应该是这个理儿。”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以貌取人(物)”往往是种错觉。消除这种错觉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仔细辨析,尊重事实呀。
这就是我们多彩生活的奇妙之处,不怕不解惑,只怕有心人!
【作者的话】
我并不是写作文的高手,只是觉得写作文有点儿顺手而已。我写作文为什么感觉顺手?因为我从来不死憋硬想地去编造作文,只是把做过的事简单地记录下来而已。
在生活中,我是个做事情愿意较真儿的人。遇到问题,总想弄出个究竟来,遇到疑惑,总想找出个缘由来,就算是遇到感兴趣的人,我也会琢磨琢磨他身上的优缺点。
因为好较真儿,所以我就多了些探究的动力,人家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是刨根寻本做到底。你想想,我这么愿意刨根寻本,当然就很较真儿地做过许多事情喽。把自己做过的事情用文字“原封不动”地记下来,我还不觉得是在写作文,旁人见了这些文字居然说“作文写得不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去年下雪,满地的雪挺白的,我刚抓了一把雪要放进嘴里大嚼,爸爸提醒说:“别吃,雪脏着呢。”
雪为什么脏?当时爸爸也没说出个原因来。我却动了“看看雪到底有多脏”的念头,于是铲了一桶雪带回家。回到家里,我又是融化,又是过滤,又是蒸馏,又是沉淀地折腾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找出了雪花里的“脏东西”,然后把做实验的过程写了一篇作文。老师一看,说,你这篇作文写得好呀,参加学校科技写作比赛吧。作文投过去,结果获了大奖,让我“一举成名”。
这些“不错”的作文,其实并不是我的“呕心之作”,完全是我较真儿做事的副产品。要不你也试试?有兴趣较真儿做事,不怕写不出生动有趣的文章来!
(指导老师 史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