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竞翔

2015-12-19 01:18
世界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建筑师建筑

朱竞翔

ZHU Jingxiang

1972年出生

1988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

1992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博士)1995年任教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2000年任教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

2004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至今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04年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第四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二等奖

大连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大赛三等奖

2010年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2014年WA中国建筑奖设计实验奖佳作奖

东南一徘徊

我的教师角色一直与建筑设计工作交织,而设计工作分为重型结构与轻型系统两个阶段。2005年之前10年我为江苏盐城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包括青年活动中心、学校以及医院等。这些项目作为个体影响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积极案例,曾入选各类建筑展览,我也成为最早在国际学术展览中亮相的大陆独立建筑师之一。这些项目对空间组织、材料知觉、结构技术乃至建筑物理进行的探索引发过学术讨论:例如,青年活动中心成为讨论透明性作为组织空间生成方法的线索案例,医院病房楼则提示了组织创新、结构架构关系以及建构表达。实践问题也激发我完成博士论文《约束与自由——来自现代运动结构先驱的启示》,这一在1999年的研究,领风气之先、关注现代建筑结构先驱历史工作,超越形式风格来理解现代建筑运动,也促进建筑与结构的合作。

2004年我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2008四川大地震之后我组建团队开发了5种以上的轻型建筑系统。它们普遍具有轻而强的特性、快捷的预制建造方式以及环保的品质。设计团队联合工、商业开发了多种建筑产品,它们在低廉的成本价格内能够提供舒适的物理环境。团队建造了多座高性能小学与自然保护区工作站,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的震区,江苏、江西、上海的生态地区以及肯尼亚的贫民区。因为示范了独特的重建与发展途径,我和团队获得了WA中国建筑奖、中国建筑传媒奖以及《华尔街日报》“中国创新人物奖”,这些奖项显示了研究、设计与工业结合所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力。这些工作发表了20多篇中文学术论文,《建筑学报》在2014–2015年连续4期组织轻型建筑系统的专题讨论,多所大学组织了专题展览,有4篇以上的外校硕博论文聚焦于以上工作。

围绕建造核心的研究帮助了教学设计。我开发了传授轻型建筑系统知识与设计技巧,以及通过结构设计引导空间生成的领先硕士课程。除了年度的实际建造工作坊外,我亦担任香港团体建造活动的顾问,并整理以盂兰节竹戏棚为代表的地方轻建筑案例。这些工作关联、转换了学术的多种形式——集成、应用、教学与发现,提示了社会经济大潮中建筑师的领导角色以及大学肩负的变革使命。

这些工作成绩和我在东南大学12年的学习经历无法分开。在建筑系期间,我接受了侧重设计与本体议题的系统训练,1980年代末的教学改革促进了争论与反思。建筑研究所的经历则促进了我对现实资源、社会时事以及城市变迁的关注,并力求衔接实践问题与历史理论。而与以ETH为主的海外同行的交流既使我了解到本土教育的利弊,也唤醒我的历史意识与核心价值观。回顾这27年来和东南大学的缘分,我发现所珍视的价值一直能在身边、校友、前辈以及后生身上找到——注重系统化的基础训练,关注建筑本体探讨,再就是理论探索与职业实践相偕互哺,最后则在群体中创造个体价值,以促进平民化的价值观与历史意识。它们在悠长的学习过程中内化成个人理念,也将成为我在未来向社会大众传递、为年轻一代捍卫的东南传统。

1 Ihouse原型产品

2 四川鞍子河宣教中心

3 云南美氺新芽教学楼

4 四川白水河宣教中心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