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鸿 付爱民 本刊记者/王雪
希望田野上的“幕后功臣”
□李连鸿 付爱民 本刊记者/王雪
人物小传:
孙新功,宁安市农业委员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曾荣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全国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省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省优秀共产党员等7070多项奖励。
对于一些农家子弟来说,考大学的一个朴素初衷是为了从农村走出去,换一个生活天地,换一种生活方式。而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城镇工作的孙新功却偏要下到农村,从事农技推广。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多为农民做点实事”。
1993年,刚上班一年的孙新功在下乡时发现,很多农民多年不更换稻种,导致种子混杂、退化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于是,孙新功经过比较、优选,引进新的高产水稻品种,做起了大田实验。
为获得翔实的数据,在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孙新功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田里——春天,倒春寒来袭,早晚温差大,感冒防不胜防;夏天,要么被烈日晒脱皮,要么被雨水浇个透心凉;秋天,更得忍受蚊虫叮咬,回到家一身包,痒得难以入睡……有时雇不着人,他还得自己整地、施肥、插秧,常常手上磨出血泡,累得直不起腰。
经过三年的实验,孙新功精选出几个优良品种。可是当他向农户推荐时,农民们却顾虑重重:“要是有啥闪失,可咋整?”
孙新功始料未及:“这么好的品种,农民为啥不认?”为了让农民接受新品种,他走东家进西家,不厌其烦地讲解新品种的优点、特性,并且郑重承诺:“你们先试试,要是有损失,秋后找我算账!”许多农民被他的韧劲儿和诚意打动了。
秋天,新品种获得大丰收。农民们看着地里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摆,乐得合不拢嘴。
“只要农民能增收,再苦、再累都值。”孙新功从农民的笑脸上感受到了一种幸福,一种人生价值。
2001年,宁安市农委决定在原范家乡境内建立高科技连栋温室,对植物克隆和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进行攻关。因为路途远、内容新、困难多、任务重,干不好还得担责任,技术人员大多不愿意去。
一直从事水稻新技术推广的孙新功对这两项技术了解不多,可当领导找到他时,他迎难而上,带领一班人马立即投入工作。平时,除了实验研究,他还负责大棚里的生产管理,每天和农民一样,浇水、施肥、除草。棚内没土,就从外面往里运;没有粪肥,就到农户家去买……外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大专家”。
有人说这罪是他自找的,孙新功听了不以为然。经过不断尝试,马铃薯、大蒜脱毒种苗与无土栽培蔬菜终于获得成功,填补了宁安市农业科研的空白。
无论是分内工作还是分外工作,孙新功都勇挑重担,就连跟农技推广无关的任务,他也玩命地干。
2009年,孙新功受命担任宁安市优质水稻提档升级项目的技术指导,负责管理27垧稻田。对孙新功来说,生产环节不算难事,可收获的稻谷如何精加工与包装,却让他费尽了脑筋。
深冬,天冷得快要冻掉下巴,在轰鸣的加工车间里,孙新功穿梭于机器之间,不断检查稻谷的脱壳、抛光、整齐度等情况。刺骨的寒风穿堂而过,时间长了就被冻得瑟瑟发抖。即便患了感冒,咳嗽剧烈,孙新功也不肯花时间去打点滴,就靠口服药顶着;发高烧了,他也不肯回家休息……
有志者,事竟成。孙新功和同事们精心培育的宁安优质水稻叫响了市场。
有人称赞孙新功是宁安水稻的“功臣”,孙新功听了觉得不好意思:“啥功臣,组织上信任咱,就得尽全力干好!”
2014年3月,宁安市筹备水稻育种研究,市有关领导想让孙新功“挑大梁”。可孙新功从未搞过水稻育种研究,而且水稻育种起码要经过12年的繁育审定期,难度可想而知,可他还是毅然接受了挑战。
2014年5月,孙新功特意拜访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随后,他便与同事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常年工作在乡村,反复对稻种进行杂交育种实验。这个注定充满艰辛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到他退休甚至更久的时间。尽管任重道远,孙新功愿意为这片希望的田野浇灌心血。
他要为农民的丰产丰收再立新功。
[编辑:王雪电子信箱:ddshw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