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2015-12-19 07:09王如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血栓

王如荣

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手术室 海口 570208

本文分析早期预防护理措施对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探讨降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01—2012-12颅脑外科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均经影像学与常规检查确诊,行择期血管内弹簧圈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护理干预。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7~78岁,平均(54.1±9.2)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15 例,大脑中动脉瘤4 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4~79岁,平均(53.4±9.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2组性别、年龄、动脉瘤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与基础护理,治疗方式均为血管内弹簧圈动脉介入栓塞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手术治疗前,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术前焦虑与恐惧心态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痛阈,在手术过程与术后早成患者心理与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对手术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大多发病较为迅速,在较短时间内运动系统、语言功能与肢体感觉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患者与家属对介入手术的治疗过程了解较少,对手术治疗效果、手术费用担心过多,还可能存在对手术后遗症、偏瘫、卧床与失语等状况的顾虑[1]。所以,手术开始前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详细介绍疾病知识、手术治疗方式与治疗效果,让患者对病情与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打消顾虑、消除恐惧,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详细介绍住院环境,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与需求,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反应与情绪,寻找应激源,制定有效的对策。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以尊重、关心的心态面对患者,通过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增强彼此的信任,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确保治疗中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

1.2.2 认知干预:手术开始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介入治疗的健康指导,介绍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方式的目的、方法、意义与预后,让患者与家属了解介入手术的微创性,以及穿刺切口小、出血量少、愈合较快、治疗效果较好的优点,对患者与家属的疑问进行仔细认真的解答,对治疗过程及如何配合进行详细介绍。帮助患者放松,避免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确保治疗过程顺利有效。详细介绍介入手术的麻醉方式,减少患者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紧张情绪。由于颅内手术具有危险性,向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安全性与治疗目标,获得家属的支持。

1.2.3 行为干预:术前对患者药物过敏情况详细调查,训练患者学会术后体位与活动,学会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的不适状况。术后尽早拔出导尿管,鼓励患者自主排尿,降低感染发生率。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尽量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尽可能多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如有必要给予缓泻剂,确保患者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对伤口的影响。手术过程中,穿刺完成后以全身肝素治疗保持抗凝状态[2]。同时以加压持续灌注的方式避免血栓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术中体征,特别注意低血压、低氧血症或局部意识状态与神经功能障碍,以抗血管痉挛药物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可能性[3]。术后密切观察穿刺位置,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加强病房巡视,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的优良环境,避免外界刺激而导致血压升高。保持室内通风与适宜的温度,减轻患者腹压过高或反射性颅内压升高。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头痛、恶心呕吐、颈僵直、意识障碍等状况,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2 组术后直至出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出院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住院治疗中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共分3级,分别为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以非常满意与一般之和的比例为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率 见表1。

表1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n(%)]

2.2 并发症 对照组动脉瘤再次破裂4例,穿刺部位血肿3例,脑血管痉挛2 例,血栓栓塞3 例,并发症发生率30.0%(12/40);观察组穿刺位置血肿2例,血栓栓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7.5%(3/4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自1973年,介入疗法被尝试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1974年Serbinenko开创可脱球囊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991年Guglielmi发明可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圈(GDC)。GDC的应用极大提高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成为介入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3]。至此,介入治疗真正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因其无需开颅并具有侵袭性小、术后反应轻、感染机会少、痛苦小等优点,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并发症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4]。动脉瘤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栓塞、穿刺部位血肿等。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配合默契、术后护理得当能够预防或减轻微弹簧圈对局部脑组织造成的脑血管痉挛、血栓栓塞、瘤体破裂、栓塞后综合征等。本次研究中,通过心理干预、认知干预与行为干预三方面的早期护理干预,有效控制了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并发症,改善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与生理状况,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治疗效果与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1]袁晓丽,曾芬莲,彭亚敏,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 241-1 242.

[2]温薇.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 104-1 105.

[3]郭兰平,龚丽娜,彭莉,等.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0):40-42.

[4]罗媛玲,王静.GDC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观察与护理[J].四川医学,2007,28(9):1068-1069.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血栓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