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铖
四川简阳市人民医院消化科 简阳 641400
本文主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肝损伤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3—2013-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年龄49~77岁,男44例,女49例。入选患者均接受颅脑CT 和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患者均需进行血生化检查,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患者血清肝脏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范围的2倍或以上认为该患者出现肝损伤。根据血生化结果分为肝损伤组和非肝损伤组。肝损伤组45例,非肝损伤组48例,2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采集2 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生化检查,其中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测定采用酶法测定,TNF-α是采用ELISA 法测定。测定2组患者血浆样本中的内毒素含量,以脂多糖(LPS)为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 法。另外还需测定2 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以及脂多糖(LPS)的含量。其中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SOD 和GSH-PX 的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血清ALT、AST、TNF-α对比 肝损害组ALT、AST、TNF-α含量明显比非肝损害组高(P<0.05)。见表1。
表1 2组ALT、AST 和TNF-α含量比较 (±s)
表1 2组ALT、AST 和TNF-α含量比较 (±s)
指 标 肝损害组 非肝损害组 t值 P值ALT(U/L) 109.2±15.6 67.5±12.6 4.212<0.05 AST(U/L) 112.5±12.6 71.2±14.6 5.092<0.05 TNF-α(pg/mL) 389.6±18.5 209.8±21.9 3.991<0.05
2.2 2 组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非肝损害组SOD、GSH-PX含量明显比肝损害组患者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表2 2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指 标 非肝损害组 肝损害组 t值 P值SOD(IU/L) 65.9±4.2 130.5±5.8 3.881<0.05 GSH-PX(IU/L) 9.22±1.4 19.2±4.0 4.092<0.05
2.3 2组内毒素含量测定以及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对比 肝损害组内毒素、肝组织的丙二醛含量明显比非肝损害组高(P<0.05)。见表3。
表3 2组内毒素含量测定及肝组织的丙二醛含量对比 (±s)
表3 2组内毒素含量测定及肝组织的丙二醛含量对比 (±s)
指 标 肝损害组 非肝损害组 t值 P值LPS(EU/mL) 0.45±0.02 0.21±0.01 5.021<0.05 MDA(IU/L) 36.4±3.1 13.8±1.2 4.124<0.05
肝脏损伤也会增加肠源性内毒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内毒素吸收增加[1-2]。当肠道的正常菌群出现紊乱时,细菌增殖异常,内毒素的含量急剧增加。正常人体中,肠道中主要是专性厌氧菌,以其绝对的优势在肠道中形成一道微生物屏障,从而能够抑制其他致病菌及其产物与肠道的黏膜上皮接触,抑制细菌素的产生。但机体循环发生重大疾病,如脑卒中等,会影响患者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肠道的正常生理结构以及功能等被破坏。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肝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使肝功能减退。脑卒中发生后也会影响患者的肠道蠕动以及自主清除能力,从而导致肠道黏膜以及肠腔内的pH 值发生改变,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分泌更多毒素,肠腔内部的微生态环境被破坏,细菌比例出现失调,从而增加肠源性内毒素。
当患者的肝脏受到损失后,一方面胆汁酸和胆红素均会出现增高,从而使得细胞吞噬功能得到抑制;另一方面,胆汁的排泄受阻,肠道内的胆盐量减少,进一步促进内毒素被机体吸收。肝脏是人体内毒素主要的清楚器官,当肝脏受损,肝脏功能出现下降时,体内的内毒素不能被机体及时清除,增加了内毒素的吸收,从而发生内毒素血症。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肝脏缺血导致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患者肝脏体内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系统功能被减弱,使肝脏清理内毒素的功能大大降低。肝脏损伤会导致患者肠道和血屏障功能受到进一步的损伤[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会影响肝脏的能量代谢,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4-5]:内毒素会对肝脏的线粒体造成损伤,使ATP合成酶以及NADH 脱氢酶被抑制,导致能量不能正常生成;另一方面,内毒素会影响患者体内的肝脏内循环,使其发生内循环障碍,加重对肝脏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内毒性还可以刺激多种细胞因子释放,影响肝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含量提高后,刺激门静脉发生强烈收缩,减少肝脏血液的灌流量,使肝细胞发生严重的缺氧。但肝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时,会有大量的氧自由基生成。当发生肝损伤时,肝脏对于内毒素更加敏感。内毒素的增加可使细胞释放更多的TNF-α,而TNF-α则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同时TNF-α还可刺激肝脏中的中性细胞并使肝窦内皮细胞产生且释放氧自由基[6]。
本研究结果提示,肝损伤患者体内的肠源性内毒素增加,刺激体内患者的TNF-α 含量显著增高,内毒素促进TNF-α的释放。TNF-α的含量增加会增加肝细胞的毒性,引起患者体内肝细胞的死亡。同时还会影响人体的肝微循环,使其发生障碍而引起肝细胞死亡,进一步加重患者肝脏损伤。肝损伤患者血液中自由基水平出现升高,肝脏内的自由基含量也相应增加,机体内自由基的含量增加对肝脏会造成严重损害;另外,内毒素和肝脏组织受损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发生肝损害同时并发肠源性内毒素患者要实施一定的干预,帮助其缓解症状。主要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微生态抑制剂,帮助肠道恢复正常的菌群,保持菌群的平衡,维持肠内微生态的屏障,提高肠腔内部pH,从而起到抑制细菌过度生长的作用。另外,还需给予患者促胃肠道动力药以及抗氧化剂,一方面促进患者肠道的蠕动,减少致病菌在肠道停留时间,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同时能帮助清除肠道内已产生的内毒素。使用抗氧化剂的目的是减少患者体内的氧自由基,减少其对肝脏细胞的损伤,中和内毒素试剂以及血液净化,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内毒素。
综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内毒素和肝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内毒素含量和肝损害成正比,临床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1]黎培员,田德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6):329-331.
[2]吕震,张友祥.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研究现状[J].肝脏,2011,16(3):262-263.
[3]祖红梅,赵鹏飞.自制中药汤剂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1):72-73.
[4]张照兰,陈炜萍.肠毒清颗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4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2):94-96.
[5]胡兵.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313;316.
[6]张烁,吕宾,陈方明,等.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肠损伤扫描电镜观察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