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价值在于能力互联
“互联网+”是对既有互联网工具、资源、能力,尤其是一些免费的,需要适当的汲取和使用,这其实是红利的复用。
王甲佳
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曾担任江苏、浙江两地企业的CIO,温州市信息管理学会秘书长,同时兼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北京大学CIO同学会副会长。
最近和一位传统软件公司的CI0聊了这个话题,他们服务了几十万家传统企业,自然在思考这个“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到底要加什么?怎么加?我们知道,即便是互联网行业,现在也开始出现“传统互联网企业”了。企业真的可以从“本我”、“真我”的角度以“纳天地之精华”的姿态面对互联网已经带来的和还将产生的红利?
“和商模式”创始人张西振老师之前经常和我说,对于新知识、新元素的态度要“吃牛肉长人肉”,要认真消化,不能生吞活剥,更不能以为贴上什么标签,就真的造化了。然而我们真的很容易迷失,“互联网+”真的要实现在组织中的作用,那还是需要一个历程。这个历程就是企业家的思考。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启发,其最大的优势乃是在通信成本降低到几乎为0的时候,在信息对称方面功勋卓著。这也就衍生出许多可以采用和复用的红利。一如戈壁深处3000米海拔的野生黑枸杞被人们发现之后。在互联网领域已经有很多潜在的价值在等待发现,它已经存在多年。红利会以我们司空见惯的方式出现,如水和空气。
一个很好地例子,如支付。就是典型的互联网红利,是可以“+”的东西。支付的红利在于,第三方支付工具非常发达,而且在交易环节中可以先付款。再比如,物流,也可以说是典型的互联网红利,或者说是电商的红利。中国的电商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包裹的认识。曾几何时,包裹仅限于家人寄的衣服,朋友寄来的书,而且需要到邮政局去取。现在的包裹,几乎是包了一切,天涯海角、网点密布、早上下单,下午到货也不稀罕了。这两个红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企业应该怎么去用?
另外一个更贴切的应用,若干免费的应用系统,包括各种微店、手机商城,包括今目标这样的号称永久免费的0A产品,这些也是红利,虽然可能成为“互联网思维之下”的先烈,但是又有什么损失呢?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可以拿来就用的工具红利。
还有的“+”是“上线资源”的服务红利,自然也需要进行集成才可以使用。比如差旅管理的平台、物流服务的平台,引入到你的ERP系统中、CRM系统中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
同样,我们自己的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服务“上架”到互联网,让别人调用。比如某个食品贸易公司,专门帮助大型企业做“福利社”,其实是将电子化的贸易业务开设到客户的地盘。
在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最突出的价值就是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在网上,可以“互联”,其实就是在一个数字化的产业集群中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的产业互联网架构,便于各个相关方将自己的能力、资源和需求同步到平台上,以自适应的方式渗透到其他角色的供应链、服务链中。自然而然形成“数字产业集群”,新的产业集群形态,无需在专门的地域通过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互动才能形成,往往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传统产业集群进化的过程。比如“大足汽车后服务云平台”在起初确实借助了重庆当地的汽车摩托车研发、生产和服务资源,但是其磁场效应一定是超越了地域的限制,甚至是产业本身的限制。这样的形成让企业在产业集群中,有了更加平等的起跑线。
恰恰是因为上面说的这些便利,让许多小微企业也一样可以汲取平台的红利。入驻大企业传统形态下所拥有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极有可能被后来的“小角色”逆袭。到底谁是老大,确实要重新排座次,排的唯一依据就是你对系统的贡献值。
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一是对既有互联网工具、资源、能力,尤其是一些免费的,需要适当的汲取和使用,这其实是红利的复用。同时高度关注企业所在的产业生态圈中,有哪些角色已经进入体系,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地进行联结,互相渗透、共同进化。
互联网带来的其实就是一种自由、分享、联结共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