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的孔夫子

2015-12-19 02:11宋立民
湛江文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孔夫子论语孔子

※ 宋立民

活在当下的孔夫子

※ 宋立民

【编者按】

宋立民教授正在写一本“孔子与社会服务”的小册子,编者觉得选题不错,诚如钱穆先生说,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积累2500年,至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演进2500年,孔子开其新统。而借“孔”例今,以现代意识说说过去的一周的社会文化热点,一方面有点新意,一方面普及“孔”学。这样增加一点关乎新闻的针对性,避开“心灵鸡汤”一类的说教,也算另一种“新闻文化散文”,国内这样写的也不多见。

今将前五段撮录成篇,以飨读者。

一、孔老夫子该如何祭?

【新闻事件】2015年沧州祭孔大典将于9月28日隆重举行

2015年9月23(日来源:长城网)

长城网沧州9月23日讯(记者董传辉张冲) 9月22日,记者从2015年沧州祭孔大典新闻见面会上获悉,2015年沧州祭孔释奠礼活动将于9月28日在文庙举行。

本次活动由沧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沧州市文庙管理处与河北献王集团共同承办,以“弘扬沧州‘两地文化’,传承中华礼乐文明”,为主题,在祭奠孔子的同时,又将被称为“翼圣献王”的刘德、汉代毛公、毛苌等14位为儒家文化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古圣先贤在大成殿同时祭奠,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弘扬沧州独具特色的“实事求是的发源地”与“儒家文化的再生地”文化。

据了解,本次祭孔释奠礼活动除了继续包含对沧州独具特色的“两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道德模范担任释奠礼活动分献官;祭孔大典从祀沧州历史哲人;重现古老神秘的祭孔乐舞;童子集体诵读论语名句等内容外,还纳入了全国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活动中,并将参与凤凰网图文频道的“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联合祭孔大典”全国联合祭孔专题网页图文直播。

【相关原典解读】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人在做天在看”一词重复率很高。回到孔夫子那里,相关语录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态度之严肃则是“吾不与祭如不祭”——用苏格拉底的话阐释也就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可见祭祀是必须重视的。

中央电视台从2005年开始直播曲阜的祭孔活动已经十年之久。2015年9月28日,为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6周年,数百名各界人士在国子监孔庙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大典。大典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六部分,“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生动再现了古代祭孔典礼”。而河北沧州则是“在明代旧制基础上略加修改制定”了仪式,“舞生左手执龠,右手执羽,随雅乐跳六佾舞”。估计日后可能还会有更大规模。

众所周知,老夫子最讲究“礼”。《论语·颜渊》:“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然而,祭祀这个“礼”如何“归”?却是个大课题。韩国祭孔大典的仪式严格采用中国周代雅乐的规范,日前年山东祭孔穿的是满清服饰,今番沧州祭孔是“根据明代文献斟酌损益而成”。见到如斯五花八门的“虔敬”祭祀,对于“端章甫”十分严肃认真的老夫子怕是又要慨叹“斛不斛? 斛哉! 斛哉! ”了。——连个酒杯都没有按照古制古法的统一样式制造,还能够说庄重层叠的祭祀仪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有生命灌注的形式。于是,在这样的时刻,“形式就是内容”,尤其是牵涉到重大的社会的或政治的仪式。那么,对于现在的各种祭祀,尊敬的孔老夫子泉下有知,希望吾侪如何祭祀呢?

替老夫子想想,首先要有较为统一的规范。不能够心血来潮,请来几位官员,抓住“文化泰斗”张三李四,随意展演一段“祭祀”过程就算“尊师重教”或“弘扬传统文化”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为什么动如此之大的肝火?因为季孙氏作为大夫,原本只能够想用四四一十六人跳舞的“四佾”,结果他把天子用的“八佾”搬到了自己家,用今天的话讲,叫做大大地“不守规矩”,不仅是没有按照常规出牌,而且是不按“天规”出牌。钱穆先生说:不许僭越,并不是孔子“唯上媚上”、袒护在上者,“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既然我们要回归传统,就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不能够各各以己意为之。沧州祭孔大典主持吉恩煦教授表示:“严格说来,全球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完全按照古代的仪轨来做祭孔大典。”首先,古代的祭孔大典是在凌晨三点到天亮,要求阴往阳来,现在一般不会依照此类古礼。其次,彼时是绝对不允许女子参与的,现在恐怕同样做不到清一色的男士在祭祀。所以吉教授说:“光这两条目前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做到。”

其次,需要崇尚节俭,不可大轰大嗡,胡乱花纳税人的钱。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之后,对于会议的规范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而且从全国人大、政协的会议,到基层的种种活动,节俭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时尚。而节俭一端,在孔夫子那里属于一以贯之的“保留节目”。因为讨厌不节俭,孔夫子对于功劳卓著、财大气粗的管仲表示过不满。《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意思是“管仲有三处豪宅,各处各项职事都设有专人而不允许兼职,算不上简朴。《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意为礼帽用麻料来做,是礼制的要求,如今用黑丝料做,是节俭的方式,我遵从大众。所以,名头越来越多,排场越来越大,花钱越来越多,不符合老夫子节俭的原则,也不属于“从众”。1934年8月30日的《申报》有记载:“廿七日本市各界在文庙举行孔诞纪念会,到党政机关,及各界代表一千余人。有大同乐会演奏中和韶乐二章,所用乐器因欲扩大音量起见,不分古今,凡属国乐器,一律配入,共四十种。……聆其节奏不同凡响,令人悠然起敬”。鲁迅即刻引用同时的农民争水斗殴死人的新闻批评说:“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所以我们除食肉者听了而不知肉味的‘韶乐’之外,还要不知水味者听了而不想水喝的‘韶乐’”。意思是在贫富差距明显的当时,国民党的祭孔已然与贫苦群众无关。

第三,最好的祭祀是阅读原典。《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对自己的弟子说,大一的第一件事,是你们寝室集体买个录有《论语》的复读机,每天早晨起床先放一遍,然后熟记乃至背诵。你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语言更加有味不说,老师的“鸡汤鸭汤”你就可以鉴别,很快也就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了。看看时下铺天盖地的微信朋友圈,各种似是而非的格言层出不穷,却是没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论语》微信号。祭孔的仪式上也罕有人手发一册《论语》的,以至于天天嘴角上挂着的成语出自哪里全不知道。笔者到机关企业、厂矿学校讲《论语》,干部群众无不觉得“很新鲜”。老夫子泉下有知,或许会发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你们了解我的思想的皮毛了吗?是真喜欢我还是仅仅喜欢用“祭祀”的仪式招商引资呢?涂又光先生说过:“近年来,民间自发的儿童读经典活动,已有数百万儿童参加,此项新鲜经验也觉得还是《论语》最为基本。”先生建议在小学期间让孩子们背诵《论语》全文,以后再细嚼细咽,消化吸收,终身受用。此乃最接地气的“祭孔”也。

程颐说过,《读论语》有四番境界:“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到了大家把《论语》化入了血液——耳熟能详、脱口而出、字句不费斟酌、意义可以互见之际,再说穿什么衣服、唱什么歌、喊什么口号、做什么动作,恐怕接近“仁义礼智信”也多一些,统一也容易些,“儒家文化”的气息也醇厚一些也。

二、莎翁与孔子的“当代性”

【新闻事件】习近平向英女王赠送彭丽媛音乐专辑

2015年10月21日

来源:凤凰卫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20日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陪同下,到白金汉宫参观了王室的中国藏品。而早前在私人午宴期间,习近平与英女王交换了礼物,当中包括夫人彭丽媛的音乐专辑,而英方的礼物就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全集,以及瓷器烛台。

在当天的欢迎仪式以及午宴之后,白金汉宫为习近平夫妇安排了私人游览。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菲利普亲王陪同下,习近平、彭丽媛夫妇参观了皇宫的中国藏品。其中包括乾隆皇帝当时送给英国的礼物及一些资料、第一批到访英国的中国使节的照片及当时的画像资料、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六十年时收到的多个精美礼物,以及女王1986年访问中国时参观兵马俑的照片和当时的礼物。习近平在参观中还向英女王介绍了兵马俑。

【相关原典解读】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或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言突出地反映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国崛起中所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窃以为此语不仅说明英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而且昭示了自己对于本国“国粹”的坚定自信。

习大大这次访英,英方赠与的礼物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全集,说明丘吉尔先生式的自信仍然在延续。至少,女王认为在2015年拿出来莎士比亚并不过时。

笔者却由此记起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孔夫子。

400多年前,莎士比亚用带着羽尾的蘸水笔写下:“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习近平同志说“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2500多年前,孔夫子已经对于哈姆雷特的疑问做出了回答,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曰“吾谁欺?欺天乎?”;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老夫子有慨叹,但并不踌躇,有怀才不遇的折磨,但“克己复礼”的目标始终坚定。

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常常能够让人记起孔夫子。例如莎翁第29首曰:“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白白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有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这不正是老夫子周游列国而不被待见的实录?郑国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老夫子首肯曰“然哉!然哉!”活活同样百步九折的仰天长叹。而莎翁十四行第66首对于腐败社会的揭露,又恰恰应了孔夫子“斛不斛? 斛哉! 斛哉! ”的“礼崩乐坏”的悲叹!

20年前的1994年,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刘炳善教授为上海国际莎剧节写述评,对国内五台莎剧一一评述,对海外莎剧演出趋势中肯点评,对莎剧戏曲的现状与前景予以展望,总标题定为《莎士比亚的春天将在中国出现》。彼时,刘先生的近千万字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尚在编纂中,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密切关注——如美国专家馈赠新的版本,英国版画家格雷厄姆绘制封面上的莎翁肖像——这一切说明无论在英美,还是在国内,莎士比亚具有当代性的“常新”的话题。

孔夫子也是这样。

随着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对于国学的关注,孔子及其《论语》正在成为全球华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心灵归属地。仅仅就文化普及一端而言,《论语》五分之一的语言已经作为成语流传至今。甚至,“文革”期间揭旗“批孔”的口头语,仍然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而且,随着数百所“孔子学院”在五洲四海落户,其当代意义愈发明显。例如,日前有人提议:常回家看看应该写进法律,作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的延伸。而孔夫子早就反问过:“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家里有事儿子辈效劳,好酒好饭长辈先吃,仅仅这样做就是孝顺了吗?意为不仅仅如此,最重要的是要“常常回家看看”即“色难”:儿子辈侍奉父母最难的是经常保持和颜悦色——不常回家看看,哪里来的“色难”?又如“名人无隐私”,既然你的知名度能够带来利益,你就不能够再强调隐私权。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老夫子知道自己的影响力,因此绝不遮遮盖盖。再如音乐欣赏,“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翻译过来就是:开始演奏是繁盛热烈,展开之后纵横和谐,皦然清晰而至结束余音不绝。说实话,粉碎四人帮之际,笔者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正是这样:圆号模仿牛角号,喜讯天降,舞蹈节奏引出的第一主题热情奔放;而后排鼓铃鼓过渡,喜悦四射八方。第三主题弦乐弹奏,调性转换,炽热情绪高涨清晰;最后鼓乐齐鸣主题回复,号角辽远,余音引导人们奔向明天。

一句话,能够永恒的,时间说了算。现在需要讨论的不仅仅是“新儒家”与“左派”、“右派”的关系,或者孔夫子能否引领世界潮流,而是莘莘学子如何多用文化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国粹,如何熟读乃至背诵《论语》之后再体味其内涵。涂又光先生说:“近年来,民间自发的儿童读经典活动,已有数百万儿童参加,此项新鲜经验我觉得还是《论语》最为基本。”他解释“反刍律”的学习方法是建议“在小学期间让孩子们背诵《论语》全文,以后再细嚼细咽,消化吸收,终身受用。”相形之下,英国对于莎士比亚的学习丝毫不下于国人之于孔夫子。作为国家课程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英国的《所有年龄及所有阶段学习莎士比亚》规定了各个阶段各个年级莎士比亚教学的框架和目标,这些内容便是全国教师共同遵守的教学标准和规范。例如5-7岁“观看、阅读或聆听一些莎士比亚的故事”,7-11岁阅读或观看莎士比亚一个剧作的节选片段,阅读、表演和练说某个场景的多少行,或者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如果可能的话,与戏剧教育组织的艺术教育家一起创作。14-16岁至少学习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法定要求),如果可能的话,观看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例如在电影上或剧院里),运用多种戏剧方法探讨莎士比亚戏剧。这些“细化”的方法,我们同样大可借鉴。

习近平同志在英国议会的演讲中,引用莎士比亚名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他希望议员可以登高望远,继续推动中英关系。而对于国人的“国粹”学习,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八佾与“孔子和平奖”

津巴布韦总统拒领孔子和平奖 称该奖微不足道

2015年10月28日

来源: 财经网

【新闻事件】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近日获颁“孔子和平奖”,引起舆论热议。据香港媒体引述津巴布韦媒体的报道,穆加贝将拒绝领奖。

报道称,穆加贝不会参与也不会接受该奖项,因为该奖项公信力不足,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示该奖项与中国政府无关。穆加贝认为该奖项微不足道,领奖将引起争议。发言人查拉姆巴表示,穆加贝不承认该奖项,拒绝领奖。

第六届孔子和平奖给出的获奖理由是:“鉴于罗伯特·加布里埃尔·穆加贝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担任津巴布韦总统以来,克服重重困难,始终致力于构建国家政治经济秩序,造福津巴布韦人民,并大力支持泛非主义和非洲独立,为复兴古老而璀璨的非洲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他在2015年2月担任非洲联盟主席迄今,以91岁高龄往返奔波于世界各地,积极推动非洲和平事业,为21世纪人类和平历史进程注入了史诗般的活力。特此授予2015年第六届孔子和平奖。”

加贝是津巴布韦的开国元勋,也是非洲任期最长的总统。2013年8月3日,津巴布韦选举委员会公布,89岁的现任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在7月31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获胜,自1987年以来连续第六次出任津巴布韦总统。

评论称在穆加贝统治下的津巴布韦,被称为非洲最穷困的国家之一,失业率达80%,人们忍饥挨饿;他曾带领黑人和穷人与殖民者抗争,被称为民族英雄,却也曾出动军警武力镇压反对派的示威游行。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很多津巴布韦人对穆加贝这棵政坛常青树感情矛盾,既鄙视他,又敬爱他。他有魅力,受过良好教育,而且聪明真诚。但也是他一度拖垮了经济,饥肠辘辘的国民只能离开故土去邻国讨生活。通胀率最高曾达到200000%,发行的1000亿元面值钞票也创下了世界纪录。

【相关原典解读】

中国民间机构设立的第六届“孔子和平奖”,今年颁发给了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据津媒报道,总统发言人乔治·查拉姆巴确认,穆加贝拒绝接受“孔子和平奖”,理由是认为这个奖项的公信力存疑。

《论语·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名一言,如果胆敢随意,君将不君,国将不国!这话自然不无夸张或曰“深刻的片面”。但是平心而论,这个“孔子和平奖”的“名”还真是起得不无凭据。因为孔夫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出自美国思想家艾默生之口。更遑论杰弗逊起草美国《独立宣言》,参考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普希金称孔子为“中国的圣哲”,歌德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意大利人利玛窦则被称为“博学西儒”与“基督教孔子”;泰戈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是“人情味”在支撑社会。潘基文自称“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则有诗曰:“予所言者唯理性,天下不惑心则明。实乃先贤非先知,国人世人俱笃信”。以至于德国大学者雅斯贝尔斯专门写了一本书,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合在一起称为“四大圣者”。

同时,全世界各国对于孔子的研究与践行同样源远流长。三国时期,江西人士燮做交州太守(辖越南部分及广西钦州、广东雷州半岛)凡四十余年,便以儒家思想治理社会,移风易俗,被越南人尊为“士王”,曾经入越南帝王庙。公元285年的西晋,朝鲜儒学博士王仁便将《论语》带去日本,推动了日本儒学与教育的发展。而在公元710年,唐人尚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宫廷内乱之中,日本人已经开始大肆祭孔。

而“和平”的“和”字在《论语》里先后八次使用,以第一章的“礼之用,和为贵”与最后一章的“允执其中”最为著名,其意义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无国际意义。

既然“必也正名”说得过去,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启功先生幽默的“墓志铭”曰:“名虽扬,实不够”。“孔子和平奖”亦是如此。名虽不错,但是其“实”无从查考。

查古今中外,有没有资格设奖评奖,一看公信力,而看影响力,三看持久性。用老夫子的话解释则是:“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恰恰在这一点上,“孔子和平奖”评委会折腾出了不大不小的麻烦。

追究公信一端,大家仔细一看主办方大名,乃是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有几分“倒抽凉气”。倘若没有“有限公司”四个字,倒也算是穿上了“研究中心”的“学术马甲”,而添上了这四个字,则纯粹成了“孔子搭台经济唱戏”的生意人,“觚不觚,觚哉!觚哉!”——完全走样了,甚至,严格说来,几乎与孔夫子无关了。

其影响力或曰核心竞争力更是可怜兮兮。2015年8月16日举办的孔子和平奖启动发布会上,赫然出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委员会”为协办方的字样。记者曾经采访了名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委员会主席周健斌”并有周的答记者问。无奈北大党委宣传处称,北大没有这个机构,也没有这个人。北京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查阅了相关人事信息后回复,北京大学没有这位工作人员,在职、退休的都没有。所以,大家就不能不佩服评委会“拉大旗作虎皮”的勇气。

就持久性而言,设奖者倒是不无“坚守”的意愿,无奈台湾的连战、俄罗斯的普京、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全都不予理会而拒绝领奖,只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一诚法师出席过颁奖典礼。主办方说:这回“和津巴布韦驻华大使馆沟通了,穆加贝总统没有说任何话”——笔者倒是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句:“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都不转过去”。如此继续评下去,实在是徒增笑谈而已。

在此,评奖——尤其是“民间”评奖的管理问题凸显了出来。“孔子和平奖”的主办方的“尴尬解嘲”是:“任何大奖刚创办几年都不可能马上就有权威性,就如同读书,也是从幼儿园读到博士,不可能一步就读博士。他的权威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一步步来。”须知“任何大奖刚创办几年都不可能马上就有权威性”是不确实的,电影的“百花”、“金鸡”奖,电视的“飞天奖”,民间文学的“山花奖”,戏曲的“梅花奖”,哪一个不是“马上就有权威性”呢?如今,政府奖都在坊间的吐槽声里一压再压,“民间”评奖岂可随心所欲,注册一个公司就拿来各国首脑评将起来?而且,评奖与孩子长大以及隆胸的不同点是:它未必一定“大”得起来。

孔夫子批评鲁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讲规矩”,你季孙氏在自己家庙的宫廷中最多使用四四一十六个人组成的“观舞分列式”,却是盗用了天子的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越位”至此,无可容忍。如今,“孔子和平奖”的主办者实在不无季孙氏的做派。

只是,季孙氏在孔夫子的声讨之下上演了历史悲剧,牌子一砸到底,而“孔子和平奖”的主办者则为大家带来了一连串的喜剧效果。

前几年,有个网络话题叫“等咱有钱了”,或曰有钱了“咱俩办个奥运会,金牌银牌尽收囊中”。或曰“能办多大比赛办多大,来个几万人最好,奖金1000万美圆,专挑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打,让什么小贝之类的不改行就饿死。还办俩,一个世界杯时候打,一个奥运会时候打。”问题在于,并不是你有钱就能够具有评奖的资格,即便是在民间。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如果说“合影经济”与“评奖经济”在“王林大师”路路通的岁月还有一点市场,那么,此时此刻,是该让“孔子和平奖”偃旗息鼓的时候了。

更有戏剧性的是,40天之后的,津巴布韦总统将领取"孔子和平奖" 此前曾拒领

发稿时间:2015年12月9日,《环球时报》又有后续:据“孔子和平奖”评奖委员会顾问刘志勤12月8日晚间透露,此前拒绝领奖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表示非常乐意接受2015年第六届“孔子和平奖”。而且理由大得不由分说:“刘志勤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南非举行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举行会谈,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津传统友谊,共同规划未来两国关系发展,就深化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穆加贝总统表示非常乐意接受第六届‘孔子和平奖’”。不过,也还是据同一个人说:穆加贝总统期望“孔子和平奖”能前去津巴布韦颁奖,主办方考虑到没有在境外颁奖先例,双方近日一直就此事进行沟通。于是,“颁奖仪式将于2016年1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届时津巴布韦总统将委派合适代表前來领奖。有关的筹备工作正在与津巴布韦大使馆紧密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结尾是“环球网记者随后向津巴布韦驻华使馆电话求证,但截至发稿时,记者暂时未能同大使馆方面取得联系。”

看看留言,继续吐槽“巧言令色”者居多。而且,“委派合适代表前來领奖”是不是门台低到了“只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一诚法师出席过颁奖典礼”之下,莫非该“世界大奖”是谁都可以以“合适代表”的名义领一把的?

谁为“领奖特使”的资格再去“正名”呢?

四、孔夫子的新闻路

【新闻事件】第16个中国记者节:新闻学界业界对话媒体发展

2015年11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陈伊昕)今天是第16个中国记者节,新闻学界、业界就传媒的发展展开了一场对话。有专家表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应当走向合作,只要坚持创新,媒体就不会走向消亡。

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第11届中国记者节系列交流活动“传媒的今天与明天——新闻学界与业界对话”在北京召开。

“传统的媒体并没有到日薄西山,新兴媒体是如日中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兼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对新老媒体的融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据统计,全世界互联网网站倒闭一千家,中国的报业倒了十家,中国的报业有一万家,按照每年倒闭十家来计算,也得到一千以后传统媒体才能消亡。这恰恰说明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必要。”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在当天的活动中表示,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属于媒体共同体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当前存在利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两者还没有形成平等的利益分配的模式。……“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报纸?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让我们静下来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求快。传统的力量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浮躁的时代可以慢下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媒资和版权部主任张苹说,“作为业界人士回头看我们传媒发展的历史,广播出来的时候预言报纸要死,电视出来的时候预言广播要死,新媒体出来的时候预言电视要死。看这个规律,不是简单的取代,是一个互相渗透,是一个叠加,是一个补偿的规律,并不会是简单的消亡。只要创新,传统媒体就不会消亡。

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曹立宏认为,不要去严格区分传统媒体和所谓新兴的媒体,技术只是工具。“先进的技术大多是符合人性的,但是不要忘了人性的一些基本的东西。人才培养,不要把人看得太轻了。此外,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做一些科普。在中国各种媒体中,能看到的有关科普的东西太少,如果把所有中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搜集起来,你可以看看上面有多少科普的内容。科普对一个民族非常的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郎劲松表示,“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记者的梦想、尊严和选择,都和新闻息息相关。对于新闻记者,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科学精神,一个是人文精神,此外,我们还要求善求美。走或者不走,新闻都在那里,只要你热爱它,它就不会远行。”

【相关原典解读】

“我们上路了,新闻在远方。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11月8日是第十六个记者节,做过一段记者的笔者见到“路”字,总是即刻记起孔夫子的周游列国而四处碰壁,乃至成为《史记·孔子世家》里形容的“累累若丧家之狗”——北大李零先生读《论语》便以此为题——老人家才是不折不扣地一辈子“在路上”也。

当然,孔夫子的“在路上”不是专门去采访,但是“使命”、“社会”、“阅历”加上“记载”的经历——“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却是隐隐约约可以窥见世世代代“时政”“记录者”的身影。

于是,“新闻在路上”与孔夫子的名言“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同为“敬其事而后其食”的敬业精神。不同的是,孔夫子“讷于言尔敏于行”,时下“敬事”的记者却是要“敏于言尔敏于行”的。

正因为《论语》是经典,所以,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把自己读进去”,似乎属于比较时髦的“接受美学”。老记在记者节读《论语》,自然不难读出一串新闻实务。

例如新闻采访。“子入太庙每事问”,这是新闻采访的基本功,也是出发点。原本照录,是“口述历史”,“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是采访态度与成功技巧。把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种种美德贯穿于新闻采访的全过程,绝对是“十佳记者”的高标准,也唯有如此,介入各个“城邦”并“必闻其政”的过程才是快乐的,收货巨大的。

再如新闻写作。“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而且,殷墟的甲骨文就有“来僖自西,告曰:土方征我于东鄙”的字句,可见在孔夫子时代已经有了新闻纪录的意识。于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视为告诉新闻记录者:一边做“喉舌”,一边决不能忘记“充电”,这才有“传不习乎”的每天的提醒。

关于新闻编辑。“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实际上,孔夫子不是“作”《春秋》而是“编辑”了鲁国史《春秋》而留传后世,这在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均已散失的背景下,确乎功不可没。而且,“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这种“编年体”的“纵论”提出的编辑要求是比较高的。同时,孔夫子的另一大编辑伟业是编辑《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不仅是扎扎实实的文字编辑,而且是音乐编辑与演奏家,多才多艺而殚精竭虑至此,堪为百世师也。

至于新闻评论,无论有事件由头的还是非事件性的评论,几乎贯穿于《论语》的每一章节。《论语》五分之一的语言之所以能够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关键在于思想的光芒与评论的力量。看看“卫灵公第十五”与“季氏第十六”,“益者”的“三友”、“三乐”,君子的“九思”、“三戒”、“三畏”,“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无论有事件的“一对一”的时评,还是“无事件”的人生哲理,至今都还闪烁着传统智慧的光芒。

再如时下媒体颇为重视的广告学。那句妇孺皆知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招生广告”。翻译过来就是“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我可是都招进门了!”不仅活现出“有教无类”的公平公正,而且充满了“转变差生”的自信。须知“十脡干脯”在当时是相当菲薄的礼物,于是贫家子弟如颜渊、原思者,都能够身列孔夫子门墙。有意思的是,务实的“自我吹嘘”式的广告在《论语》里同样琳琅满目,如“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其自信不无卢梭式的“看谁能够说比我更好”的胆气。而让“明星”弟子为自己代言,那广告语也远远高于今天的策划公司。如颜回的“神乎其神”的“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子罕》)而子贡“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原来“不可逾越”自此而彰显也,你就是羡慕嫉妒恨到一命呜呼,又能把俺家恩师怎么样!

所以,无论从记者吃饭的活计采写编评上,还是从今天的广告经营上,孔夫子通过《论语》所教给我们的,实在胜过大把高头讲章。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一生在路上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夫子之所以在自己的“新闻实务”方面卓有创见而且卓有成效,根源来自信念坚定:“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怀揣着“新闻理想”,见不得“礼崩乐坏”,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句褒扬大舜皇帝的话“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可以视为自况也。

五、孔夫子与“利归天下”

【新闻事件】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20日

来源:新华网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胡耀邦同志题写的一副对联。胡耀邦同志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他说,共产党人参加工作,不是为了享福,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去追求人生的乐趣和价值。他强调,脱离群众是危险的,联系群众才有智慧,认为自己一切都行了,不再需要深入实际依靠群众了,对群众的意见不当一回事,特别是不同意见和反面意见难听进去了,于是就危险了!他语重心长告诫各级干部,经常到基层去接触群众,心里才会装着人民,才会时刻想着人民,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实事、好事。他强调,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胡耀邦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考察,每到一处,他都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谈改革、话致富,为当地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勉励广大干部群众发愤图强,使经济尽快发展起来、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相关原典解读】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种基于“民本”的“利归天下”思想,在孔孟之道中并不少见。

道家的“无为”偏向认识论,因为只有“无为”才能够“无不为”,正如空篮子能够装更多的东西。而儒家的“无为”却接近实践论,其“无为”本身常常就是一种“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这里,“无为”就是“不言之教”,是“榜样力量无穷”。有“凝聚力的核心”在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乃不必“为”而已经“为”也。

那么,孔夫子说的这种“葵花向太阳”式的“政德”观是“官本”呢还是“民本”?历来似乎争执不已。有的说孔夫子“公而忘私”,以至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用孟子话解释就是“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合乎“国是”、“道义”的大目标——可以理解为“公而忘私”就行了。又有人说不对,老夫子倡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子关系莫非可以凌驾于国家与社会道德之上?

其实,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语境不同,说话的前提与条件不同,语义自然会有差别,甚至相当大的差别——比如在整体上,孔夫子从来不会让弟子不讲信用,“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者,政治家的气度与时变而已。大可不必用一句话证明一个人的人品、一种思想或一个理论。从大的方向上看,孔夫子是民富论与均富论即“利归天下”论是显而易见的。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翻译过来即:哎呀呀,你这位大舜皇帝啊!上天的历数命运已经落到了你的身上了!要用自己的信义保持着中正之道。如果四海黎民都陷于困穷,上天给予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可见天命与人事、国家与民众、“天禄”与“四海”是唇齿相依而密不可分的。换言之,在“利归天下”的意义上,大顺皇帝也是要为“四海困穷”负责任的,即“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所以,“四海”的穷困与富足,在此就是“天禄”是否可以延续下去的充分必要条件。

所以,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思想在《论语》里被表述为“不患寡而患不均”。语出《论语•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了财富就无所谓贫穷,大家和睦便无所谓寡少,彼此相安也就没有了倾覆之祸。此时此刻的“利”不仅是物质利益,而且有精神的愉悦,即今之和谐稳定之谓也。也正如《论语•颜渊》里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再进一步,获得了“民心”,也就得到了“民信”。孔夫子的“天下”是与“民”丝丝入扣的。《论语

学而》篇:“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的是遇事谨慎专一、恪守信用、节省财用、顾及老百姓的生产时间。通俗一点:人家忙着插秧或者打场的时候咱不要去检查工作让人家列队欢迎。孟夫子则又进一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故此,“天下”者,“民信”为支柱也。于是,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夫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以雄辩闻名、在生意场上善于讨价还价的子贡搞测试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不要军队与食物,也要取信于民,足见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利归天下”恰恰是获取民心的人间正道。

又,《论语•先进》篇有记载:季氏比周公还要富裕,而弟子冉求还在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趋炎附势而搜刮民脂民膏。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所以,孔夫子率先来了个疑似“逐出师门”的“批斗会”。因为该弟子“损不足而奉有余”,踩上了不讲“利归天下”的“高压线”。

更加具有辩证意义的是:在有助于“利归天下”的时候,孔夫子可以给你至高无上的评价;而无助于“利归天下”的时候,孔夫子也会给人“至底无下”的痛斥。最为典型的是对于管仲。让老百姓受到恩赐,孔子高调点赞,语出《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没有管仲,我们还是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的野蛮人,夸奖其居功至伟。而在《八佾》中,因为管仲“官事不摄”(有三处豪宅且因事设官,各不兼职而都“吃皇粮”)与“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天子在门外立了屏风以区别内外,管仲同样立了个屏风;国君宴会,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几,管仲宴客也有那样的土几)——今天叫“不讲规矩”而生活奢侈,属于不懂“利归天下”,“严重脱离群众”,所以仰天长啸:“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痛斥为最不讲礼仪的家伙。

所以,说孔夫子一贯“趋炎附势”,处处为统治者着想,也是多多少少是委屈了老人家的。为了“利归天下”,他还是颇能够“仗义执言”的。

河南内向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衙有“官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可以说,“利归天下”了,自己也就“允执其中”了,那些豪宅里动辄搜出上亿元钱币古玩的人,“天禄永终”而锒铛入狱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也。

猜你喜欢
孔夫子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圈里事儿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与小人为伍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